抓住“一带一路”新契机 青海省西宁市着力打造“世界凉爽城市”

  • 来源:新产经
  • 关键字:一带一路
  • 发布时间:2017-05-26 10:18

  打造“世界凉爽城市”,要从“心”入手。

  青海省西宁市要将“世界凉爽城市”作为城市名片,不能仅仅停留在形象定位层面,而应该切实将“凉爽城市”这一标识内化为西宁城市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在炎炎夏日中,让每一个没来过西宁的人向往西宁,让每一个来过西宁的人记住且在未来会重游西宁。

  西宁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镇,是古代东西商贸与文化往来的必经之路,城中文化古迹众多,如塔尔寺、东关清真大寺等。仅仅从单一景区建设出发来发展旅游业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不能满足建设现代旅游城市的需要,作为一座古城,西宁对待文化古迹,应该是从城市合理规划的角度进行开发,尽可能地保留原始风貌。包括历史建筑、城市肌理、甚至不在保护范围内的民俗和风貌也应该得到统一保护。西宁旅游资源的发掘要以世界知名宜居城市墨尔本为例。

  墨尔本从1835年设镇建市,到如今成为世界最佳的宜居城市、南半球最负盛名的文化创造之都,墨尔本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这一过程中留下了大量不同风格的建筑。由英国人约瑟夫.里德设计并建于1854年的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1856年的国会大厦、1869年的市政厅、1880年的皇家展览馆等,均采用古典主义风格、展示了一个帝国新兴之地的雄心;建于1851年的亚拉河上的王子桥、1857年的维多利亚女神市场、1910年的弗林德斯街车站,至今还令人惊讶地发挥着完好的市政公共服务功能;斯旺斯顿大街上建于1929年的曼彻斯特统一大楼则是装饰艺术派的典型代表,传承了美国芝加哥高层建筑的精髓;此外,始建于1846年的皇家植物园、1853年的墨尔本大学,以及1934年从英国移建于菲茨罗伊花园内的库克船长小屋,也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强调文物类、遗址类物质遗产的保护,澳大利亚根据自身情况、注重各个时期本土与外来文化的多样性融合。正如1979年诞生于澳大利亚的《巴拉宪章》针对保护对象所宣扬的,要保护、存留一切“有文化意义的地方”。基于这样的理想,墨尔本的城市遗产也就不只限于某一典型、某一时期的遗存,只要与城市文化相关联的、有意义的事物,无论是否保存完整,是否满足一时的价值判断,都能进入被关注、受保护、能存留的遗产清单中。在此基础上,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不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各种有”文化意义”的遗存通过多种途径被人们所认可和传承。这也使得一些有文化价值的建筑构件和文物小品,能结合城市发展的新的“人本”和“人文”需求,被合理保存下来。

  西宁作为东西汉藏文化融汇的城市,可以学习墨尔本的先进经验,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出发,不论是哪一个时期、哪一种文化所带来的历史遗存,都应该受到保护,全面科学地开发旅游资源,从而实现文化资源与生态资源的最佳配置。西宁市要尽量避免过度城市化所出现的错误,如为了新建地产项目直接坼毁古城、破坏生态,若干年后为了发展旅游又新建一座古城等短视的做法,应扎实做好城市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

  打造“世界凉爽城市”,要从“心”入手。定义“世界凉爽城市”,其核心应落脚于“凉爽”。“凉爽”在这里不应该单指人的生理感觉,更应该包括人的内心感受,要想办法让人们来到西宁之后感受到全身心的放松。“凉爽”不仅仅是指气候条件、外界温度,更应该是人们从紧张忙碌的生活节奏中放松下来,摆脱都市生活的烦躁与不安,让内心回归平静与自然。因此,“世界凉爽城市”不仅应该融合时下流行的“智慧城市”和“绿色城市”的理念,更应该体现中国式的“和谐要素”。

  “世界凉爽城市”应该是绿色的、环保的、可持续性的。一个城市如果仅仅夏季温度低是不能够被称为“世界凉爽城市”的,“世界凉爽城市”的核心内涵是生态友好。西宁要成为世界“世界凉爽城市”的典范,就要用世界的标准要求自己;西宁应该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实践绿色城市的发展理念,如提倡以公共交通代替私家车岀行,提高市内企业环保标准、大量建设城市绿地等,最终使西宁在生态友好方面成为中国楷模、世界榜样。

  “世界凉爽城市”城市应该是智慧的、高效的、有创造性的。西宁应该改变在东部造城运动中已经出现的问题,即千城一面、过分强调GDP、忽视城市特色等单一的城市发展摸式。智慧城市的核心不在于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在于真正能使城市居民将智慧要素运用于城市生活,让居民成为城市的主人,让城市发展有底线、有追求。

  “世界凉爽城市”应该是和谐的、友善的、令人感到亲近的。居民好客程度是衡量一个旅游目的地优劣的重要指标,同时也被许多专家认为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西宁应在全社会提倡友好互助,鼓励居民与人为善,让旅游者来到西宁不感到压抑和紧张,通过细节的关照使游客真正感受到凉爽城市的和谐与友善。

  西宁着力打造“世界凉爽城市”,其面对的主流人群是在酷暑中寻求清凉的高端消费人群,这些人的旅游目的不是为了观光,而是为了享受美好舒适的假期。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避暑游”潜在规模超过3亿人,产业价值可达五六千亿元。目前,中国大多数旅游目的地仍停留在粗放管理阶段,若是西宁市能率先实现旅游服务产业升级,必将吸引更多的游客,使“世界凉爽城市”更加深入人心。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要做好旅游、文化、生态等诸多资源的整合与转化,让西宁市民能分享到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实惠,从而增强居民参与“世界凉爽城市”建设的意愿与能力。

  文/《新产经》记者 郭俊友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