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合”之间
- 来源:市场周刊•汽车公社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5-23 10:15
从限制外资占比,到合资股比开放,中国汽车产业在这“开·合”之间逐渐走向成长。
1992年1月20日上午,邓小平同志在省市领导人的陪同下,乘电梯登上了50层高的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旋转餐厅。老人家面窗而坐,一口广安话,道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
从此,中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两年后,《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正式出台,其中第六章第32条指出,生产汽车、摩托车整车和发动机产品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中方所占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
中国汽车产业便在这“开·合”之间逐渐成长。
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
1994年,是中国汽车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国家开始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重新定位,其中重要的是把汽车和家庭联系了起来。
已孕育多年的家庭轿车市场潜能被无限放大,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轿车引发了强烈的购买欲望,渴望拥有一辆自己的轿车不再是遥远的梦想。那时,包括上海大众、一汽、二汽等数家车企在内的中国轿车产销总量仅25万辆,汽车产业的重新定调也意味着中国轿车工业的春天开始到来。
但是,在汽车产业开放的同时,中国也对进入国内的外资公司强制执行一项规定,即在中国市场运作,必须由与中国国内公司参股的合资企业来运营,这是有关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的最早来源。该限制被列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简称《目录》)中。
每隔三四年,政府部门就会对该《目录》进行一次修订。到2017年,《目录》已经是第7次修订。每一次修订,都是应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显而易见的是,《目录》中有关外商在华投资的限制性措施越来越少,中国市场越来越开放,即便如此汽车制造业有关外资股比不超过50%的限制依然是无法更改的底线。
随着中国加入WTO,这项限制在大多数行业已经逐步放开,但汽车行业却一直坚守到现在。在股比限制所建立起贸易壁垒的保护下,中国车市迅猛发展,但同时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也消磨了中国本土国有汽车企业的发展动力和竞争斗志。
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面对全球多国国家领导人,习主席用大篇幅描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愿景: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十三大重点指出,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不仅仅是一项基本国策,也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秘诀,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件法宝。早在18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就开启了世界市场。而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当今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更是不断深化和加强。
2018年博鳌论坛后不久,国家发改委正式宣布,汽车行业将分类型实行过渡期开放,5年过渡期后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限制。今年,相关部门会首先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的外资股比限制。
辽宁号威武服役、C919顺利首飞、探月计划取得阶段性胜利,在高精尖工业生产领域缺乏竞争的自主汽车产业显得有些悄无声息。而今,留给“汽车”的准备时间只有一个“五年”。
“历史一再证明,封闭最终只能走进死胡同,只有开放合作,道路才能越走越宽。”花盆里长不出参天树,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在产销总量提上去之后,汽车产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实力却淹没在合资公司的利润之下。
开放的勇气
“在制造业方面,保留限制的汽车、船舶、飞机等少数行业中,已经具备开放基础的,中国也将尽快放宽外资股比限制。”扩大开放,是新时代大国制造的底气与自信,夯基固本也是开发的先决条件。走过长时期工业化进程,中国制造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在联合国公布的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完备的产业链条、适应全球标准的品质保障体系、一批核心技术突破,为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打下坚实基础。面向未来,中国绝不会靠封闭来保护竞争力,有底气和信心在扩大开放中找准价值链新坐标。
以汽车为例,多年引进吸收创新让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和消费国。在产业效率与规模提升的背景下,加大开放力度,突破对自主品牌的“保护期”,不仅不会对国内车企造成较大影响,更有助于鼓励竞争,激发先进技术融合创新,提升产业综合实力。
中国现行的50∶50的合资股比限定已经施行了20余年,其重要目的是为尚且稚嫩的中国汽车行业争取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使本土企业能够充分掌握企业发展的主导权。从政策制定上看,开放一直是较为明显的趋势和方向,而提高本土企业的竞争能力则是政策的根本核心。此时,扩大开放是历史的必然。
2017年虽然历经转型和马太效应的分化,增幅为近年最低,但中国车市总体规模再创新高,销量同比增长3.04%至2,887.89万辆,产量同比增长3.19%至2,901.54万辆。《华尔街日报》称:“在短短十年出头的时间里,中国就从自行车王国蜕变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2017年轻型车新车销量高达2,740万辆。”
庞大的体量造就的是庞大的市场,而这样的市场也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收总额1,188,446亿元,利润总额75,187.1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汽车业营收同比增长10.8%至85,333亿元,利润同比增长5.8%至6,833亿元,依然是利润最高的制造业分支。
按照物理定律,万有引力和质量成正比,对经济来说亦如此,规模庞大的市场对企业的吸引力无可比拟。任何一家主流跨国车企,都不能忽视这个很快跨入三千万辆级别、营收利润出众的全球第一市场。
在体量规模之外,是中国制造业对于创新的追求,与民族复兴浪潮的庞大势能。近代地球的天平倾斜向西方之后,周期律就注定在当代会重新回归到东方。数百年来自傲于先进文明的欧美,或许还要加上日本,蓦然发现在步调上已经赶不上中国,而原先积累的优势也在慢慢丧失,无论是具体到先进技术的发展,还是宏观到国家的基本指标。
毋庸置疑,如今的中国,是朝气蓬勃的“少年中国”,哪怕在诸多领域还显得稚嫩,但发展后劲却让西方相形见绌。而曾经羸弱的汽车产业也将在开放中走向新生。
文/黄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