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尽快扫除信贷政策的不确定性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扫除,信贷政策,不确定性
  • 发布时间:2011-01-17 10:15
  日前,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与往年相比,此次央行工作会议并未明确设定全年新增贷款目标。不过央行提出,将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

  至此,从2010年年底争论至今的新增贷款目标依然未有定论。事实上,今年还要不要明确、公开地提出一个信贷目标现在仍无法确定。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1月12日在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上回答《投资者报》提问时表示:相关数据是否公布并不重要,但他个人认为应该公布。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企业融资方式的增多,今年更应该关注央行提出的社会融资总量的调控。

  灵活应变的“稳健货币政策”

  近期央行高层在针对商业银行召开的货币政策吹风会上解读了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就货币供应量而言,今年的目标是16%。至于具体的信贷目标,央行直言,“行政性的规模控制远远不够,效果也不稳定”,而且“往往会催生要规模等问题”,相当于“按下葫芦浮起瓢”。

  不过按照M2增长16%的目标,再根据M2与货币信贷的比例关系,我们可以自行推算出2011年新增贷款为7万亿元左右。根据历史经验,新增贷款、货币供应量最后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都会突破既定目标。

  央行1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95万亿元,明显高于年初设定的7.5万亿元的目标,亦高于四季度依赖决策层希望控制在7.8万亿元以内的水平。2010年末,M2同比增长19.7%,高于年初设定的增长17%的目标。

  现实的情况已经表明:现在已经没有必要纠缠于具体的信贷目标数字为多少,因为今年央行的信贷操作可能会充满变数,也就是央行所说的“灵活应变”。现在看来,央行还在权衡抑制通胀和稳定经济这两大宏观经济目标孰轻孰重。央行似乎还未有定夺,或者仅靠央行还无法定夺。

  在历史上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八年间,贷款增速与GDP和CPI之和,平均相差不到2个百分点。但在2009年,贷款增速却比这两者之和高出23个百分点。这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特例,而不是趋势。在市场货币流动性逐渐恢复常态的情况下,贷款增速亦应恢复常态。

  基于央行预期,GDP增长8%,CPI增长4%,可接受的贷款增速应该在13%至14%。不过央行表示,政策可以灵活应变。

  当CPI保持稳定,GDP增长过快时,贷款可增长快一些。当CPI上涨较快,为了控制通胀,贷款增速就要控制。而CPI上升到底是内生型的还是输入型的,亦会影响政策走向。如果是前者,通过信贷操作可以控制,则会倾向于加大调控力度。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央行仍在保民生和保增长之间徘徊。从中国现实的分配制度来看,GDP增长,政府和大企业获益远大于个人,因此这种抉择也是在个人和政府与大企业之间权衡。

  央行决策需向民生倾斜

  我们需要提醒央行注意的是中央银行的首要政策目标就是维持物价稳定,央行的决策需要靠近社会的感受。如果只顾保增长,不顾及民众的切身感受,GDP将完全演变为一个数字游戏。经济增长如果不以提升民众福祉为前提,我们则有必要思考其意义。央行决策显然需要向民生倾斜。

  2010年国内通胀率一路上升,作为货币政策当局,央行加息迟缓,在操作上并无太大建树。在控制名义利率上升的同时,央行动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这一手段,旨在有效控制信贷和流动性增长。

  多位国有大型银行内部知情人士表示,央行已经下达了关于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的通知。具体方针包括一个银行准备金率计算公式,以及关于存款准备金率部分根据银行贷款增长和资本充足率水平变动进行调整的详细规则。

  不过,央行的这一新规也不是没有问题。如果央行频繁对商业银行动用差别存款准备金工具的话,将会干扰商业银行正常的经营决策,扭曲市场机制。商业银行为应对监管要求,可能再度掀起融资潮,提高自身准备金率,在政策恢复平稳之后,将会产生更大的放贷冲动。事实上,银行股新一轮融资潮已在低调潜行之中。

  存款准备金率新规虽然让央行更为便利,使其执行信贷政策更加灵活,其成本和副作用亦凸显无遗,而且其实际效果仍有待观察。

  2010年中国M2已较三年前增长80%,1月11日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上,针对《投资者报》的提问,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夏斌、茅于轼均表示近年来中国存在严重的货币超发现象。信贷增长与M2狂飙如影随行。如果不尽快调整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预期,2011年贷款供需矛盾可能加剧,甚至出现万亿资金的缺口。

  2011年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地方政府换届之后投资拉动GDP欲望强烈,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旺盛。整体供需矛盾可能更加突出,而资金价格走势进入上升通道,亦将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

  相比2010年,今年的经济形势可谓复杂,决策者亦处于多个两难境地,这加大了政策制定的难度。如此看来,央行将信贷政策变得更富灵活性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是无论如何,央行还是应该尽快扫除信贷政策的不确定性,这样对于市场来说就有了明确预期,对个人、企业和地方政府决策更具指导意义,也更加有利于宏观调控。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