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司夹缝求生 业绩好不改规模缩水困局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小公司,夹缝求生,业绩,困局
  • 发布时间:2011-01-17 13:13
  公募基金之间的竞争,从来没像2010年这样激烈。

  这一点在小基金公司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过去一年,既造就了华商的跨越,也造就了金元比联、信达澳银等业绩同样不错的公司规模缩水。

  《投资者报》在基金公司整体业绩表现的基础上,通过对60家公司过去一年老基金的持续营销和新基金的发行能力综合测算,得出了“最能卖基金的人”榜单,其中后三名分别是浦银安盛、信达澳银、金元比联。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浦银安盛、信达澳银、金元比联旗下基金整体均取得正收益,根据《投资者报》数据,2010年,三家公司加权平均收益率分别为1.42%、5.12%、2.73%。然而,好的业绩却没有在规模上表现出来。

  上述三基金公司中,金元比联总份额下降19亿份,降幅61%;信达澳银下降21亿份,降幅25%;浦银安盛整体规模上升1亿份,但减去新发产品募集的8亿份,规模也在降。

  在各家基金公司“抢发”产品的背景下,小公司只能在夹缝里挣扎;而在行业整体规模下降的浪潮中,小公司更被卷上了浪尖。

  浦银安盛:银行系“老小”

  身为银行系基金公司的一员,浦银安盛有些尴尬。

  作为国内第二批银行系基金公司的第一家,2007年8月成立以来,其大股东浦发银行的渠道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

  2010年浦银安盛的规模由18.76亿份微升至19.74亿份,上升的1亿份里含有浦银安盛沪深300首募的8亿份。

  谈起规模突破难,浦银安盛价值成长是浦银安盛的痛。该基金成立于2008年4月,是浦银安盛旗下第一只产品。成立几个月,净值缩水40%以上。对一家新成立的基金公司而言,损伤的不仅仅是持有人,还有渠道。

  浦银安盛副总经理陈逸康曾在接受《投资者报》采访时说:“给客户留下一些心理阴影,直接影响了后续几只基金的发行推进。”

  浦银安盛旗下目前有6只基金,规模最大的浦银安盛价值成长,为8亿份,2010年初,该基金规模11亿份,随着净值很快回到1元,出现了较大赎回,据Wind数据,年底该基金净资产为8亿元。

  2010年,浦银安盛发了一只被动型产品浦银安盛沪深300,首发规模8.15亿份,同期同类产品平均首发23.7亿份。

  去年末,浦银安盛一位高层向《投资者报》记者透露,未来浦银安盛考虑借用大股东的渠道优势,在专户产品上寻找突破。

  金元比联:折戟保本动力

  金元比联总份额由2009年末的31亿份,下降至2010年末的12亿份,下降19亿份。整体来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老产品客户丢失较多,新产品规模贡献小。

  2010年8月,金元比联动力保本基金保本期届满,因不再符合保本基金的存续条件,该基金转为混合型基金,在这一过程中,基金持有人大批流失。2010年中报显示,该基金总份额为21亿份,到三季度末,仅剩7.7亿份,据Wind数据,截至去年末,该基金资产净值仅为6.25亿元。

  金元比联是“迷你”基金最多的公司,目前,其旗下有6只产品,除了由保本基金转型来的金元比联宝石动力外,其余基金均在2亿元以下,其中最小的仅有0.96亿元。

  2010年,该公司发行两只主动管理型产品,2月成立的金元比联核心动力首发规模4.37亿份,同期同类产品平均发行规模23亿份;9月成立的金元比联消费主题首发4.07亿份,同类产品同期平均发行规模16.72亿份。

  然而,从年末的净资产状况推测,两只基金规模缩水过半。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金元比联核心动力和消费主题分别只剩1.03亿元、1.98亿元。

  金元比联成立于2006年11月,虽然业绩并不耀眼,但除了2010年刚成立的两只基金外,其余基金成立以来的总回报均为正值,其中成立于2008年9月的金元比联成长动力总回报为28.7%。

  信达澳银:业绩好留不住客

  三基金公司中,信达澳银2010年业绩最好,但命运却极为相似。在上证综指下跌14%情况下,其旗下5只产品均取得正收益,整体规模却缩小了。

  老产品中,信达澳银领先增长以及信达澳银精华业绩均排在同类基金前二分之一,但两基金资产规模都双双下降;成立于2009年12月的信达澳银中小盘,过去的一年里回报率为23.7%,排在185只普通股票型基金第5位,然而,该基金资产规模只有8.29亿元,比年初时的18.7亿元下降10亿元。

  成立于2010年7月底的信达澳银红利回报首募规模5.95亿份,虽然截至年底,取得11%的正收益,但依然赎回过半,资产规模仅剩2.87亿元。

  信达澳银成立于2006年6月5日,2010年,基金总份额由年初的83.9亿份下降至62.9亿份,下降了21亿份。

  良好的业绩不但没有使得基金公司自身的蛋糕做大,反而更小了。谈及此,一位业内人士把责任推给了基民。

  “经历了2008年的大跌,基民更精了,很多基民赚到钱就跑,从而使得很多基金业绩很好,规模却大幅下滑。”

  这并不尽然。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能否正确地把投资理念、支撑业绩的投资逻辑等准确地传递给持有人,是公募基金行业竞争客户的重要方法。渐渐成熟的投资者的态度由对业绩的认同,已慢慢转向对支撑业绩方法论的认同,因为,后者更有持续性。

  这对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很有借鉴意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