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公开课的细节精神
- 来源:视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耶鲁,公开课,细节,精神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1-20 14:42
批评之下总会有反思。反思之后就会有新的方向。
与那些大而化之的批评反思不同,有一个细节我印象深刻:西方大学老师的授课大纲中的指定阅读文献,往往会具体到课程章节、具体到文章或哪部著作的哪一章节,甚至标明从多少页到多少页。这与国内常见的参考文献就很不相同,我们似乎更像“博览群书”,一门课程满满两三页甚至五六十本著作,不说老师读到何种程度,即使能找到不被打击的学生,他们能读完多少也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能将文献指定到页码,说明授课者一定是自己读过并作出了筛选。作为学术领域判断的筛选,往往要建立在教师在该课程领域的研究积累之上。教师在大量文献中作出代表性的遴选并指定到页码,一定意味着他对自身研究的信心,并敢于接受学生的质询和检验。
“下节课前我们要读十页文献”,不是泛泛地标出文献,而是与每节课建立起具体的关系。这样做的老师一定明白,再聪明的学生,也不能一口吃成胖子,与其泛泛地翻过一本书,还不如结合具体的知识精读“十页文献”。循序渐进,一定是尊重学生的体现。
自由主义是西方的传统,它往往强调个人的自主选择,但看过这样一句话:“所有自由主义者都同意对他人进行干预的惟一方式就是教育”——由此可见“教育”之重要和责任重大。“下节课前读十页文献”,意味着它将上述无比重大的责任落实在了一个具体的细节之上。这个“落实”的过程往往无比艰苦,因为唯有经过含英咀华的提炼方能萃出,唯有胸有丘壑的提点方能构成学生入门的最好坐标,而且,好的文献提示也一定是同时表明了这种挑选的视角和局限。
泛泛批评,难有积极的建设性,正像泛泛“淘课”听,也很难体会到每节课准备十页文献的艰辛和乐趣。学习耶鲁公开课的细节精神,首先是对我们的师者提出了一种挑战:你是否有底气提出并严格要求学生:下节课前请读完这“十页文献”!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