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公开课的细节精神

  • 来源:视野
  • 关键字:耶鲁,公开课,细节,精神
  • 发布时间:2011-01-20 14:42
  最近在看备受追捧的耶鲁网络公开课,也在想很多人都会很容易生发出的比较下的批评:例如,用《死亡》哲学课中近乎痴迷的投入对照我们大学讲堂上念经般的应付;用《欧洲文明》中对历史严谨缜密的分析对应我们人云亦云的肤浅;以《1945年后的美国小说》中对细节的玩味和追索,对应我们不着边际的宏大或一味的空洞;等等。

  批评之下总会有反思。反思之后就会有新的方向。

  与那些大而化之的批评反思不同,有一个细节我印象深刻:西方大学老师的授课大纲中的指定阅读文献,往往会具体到课程章节、具体到文章或哪部著作的哪一章节,甚至标明从多少页到多少页。这与国内常见的参考文献就很不相同,我们似乎更像“博览群书”,一门课程满满两三页甚至五六十本著作,不说老师读到何种程度,即使能找到不被打击的学生,他们能读完多少也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能将文献指定到页码,说明授课者一定是自己读过并作出了筛选。作为学术领域判断的筛选,往往要建立在教师在该课程领域的研究积累之上。教师在大量文献中作出代表性的遴选并指定到页码,一定意味着他对自身研究的信心,并敢于接受学生的质询和检验。

  “下节课前我们要读十页文献”,不是泛泛地标出文献,而是与每节课建立起具体的关系。这样做的老师一定明白,再聪明的学生,也不能一口吃成胖子,与其泛泛地翻过一本书,还不如结合具体的知识精读“十页文献”。循序渐进,一定是尊重学生的体现。

  自由主义是西方的传统,它往往强调个人的自主选择,但看过这样一句话:“所有自由主义者都同意对他人进行干预的惟一方式就是教育”——由此可见“教育”之重要和责任重大。“下节课前读十页文献”,意味着它将上述无比重大的责任落实在了一个具体的细节之上。这个“落实”的过程往往无比艰苦,因为唯有经过含英咀华的提炼方能萃出,唯有胸有丘壑的提点方能构成学生入门的最好坐标,而且,好的文献提示也一定是同时表明了这种挑选的视角和局限。

  泛泛批评,难有积极的建设性,正像泛泛“淘课”听,也很难体会到每节课准备十页文献的艰辛和乐趣。学习耶鲁公开课的细节精神,首先是对我们的师者提出了一种挑战:你是否有底气提出并严格要求学生:下节课前请读完这“十页文献”!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