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飘萧袁公祠

  • 来源:视野
  • 关键字:落叶,坟冢,袁公祠
  • 发布时间:2011-01-20 15:06
  常有朋友问我北京什么时候最美,给不出答案的我也时常问自己这个问题。又是一个秋末冬初,再一次走过被金黄色铺满的路面时,我突然觉得美丽的并不是某个季节本身,而是每个季节可以承载的情绪。每一种情绪在不知不觉蔓延的时候,这一个季节才更加美丽吧。

  从东便门桥的东南角的白桥路向南走,我们走得不慢。一路寻找,就连藏在巷子深处的隆安寺也露出了真容,但是东花市斜街52号的袁崇焕祠墓却一直不肯露面,甚至连“斜街”的影子也都没见到。终究还是广渠门中学里传来的欢笑声吸引了我,虽然下意识认为袁崇焕祠墓不可能出现在小区的包围之中,不过我还是向着学校走了过去。一边是欢声笑语,一边是小区里的花园,灰色的瓦顶在树木中显现出来,心中一阵激动,难道真的是应验了大隐隐于市的真理?

  沿着花园的砖路前行,一座小院适时地出现在眼前。门边的石鼓有些残旧,木门并没有剥落的油漆。门梁上挂着“明代民族先烈袁崇焕墓”的匾额,两侧则是“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的楹联,气氛似乎在看到这样的字句的下一刻变得肃杀且悲凉起来。

  进入不大又寂静的小院子,左手边的屋子兼做了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和售票处。正房即是祠堂,可布置确实简单了些。供桌后面挂着袁公的画像。画像上的袁公虽算不上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美男子,可是不着戎装依然威武,让人感到不怒自威,一点也看不出《明史》中所记载的“容寝”。画像两侧有他广东同乡后辈康有为题写的楹联“杖策必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屋内围绕着画像布置了八个展牌,用简单的故事和图画勾勒出袁崇焕的生平。没有任何与袁公本人有关系的物件,除了墙上那幅他在任福建宁武知县时所书“听雨”二字的碑刻,不懂书法的我只能看出行笔中的痛快。旁边是康有为撰写并手书的铭文:“观夫袁督师之雄才大略,武棱盖世,遂见忌于敌,以谗间死难……”这样的语句怎会让人不感到心痛。对面的墙上则是李济深所写重修袁崇焕祠墓的碑刻。若不是1952年李济深、柳亚子等名人向毛主席上书保护袁崇焕祠墓,估计现在这里也是高楼大厦了。

  祠堂身后便是更加简朴的坟冢,简朴到坟冢前石碑上只有“有明袁大将军墓”几个字。崇祯三年那个令人悲痛的日子过后袁公也并未能入土为安,幸好有部下佘义士偷偷将挂于旗杆上示众的袁公头颅盗回葬于自己后院,严命后人不得为官,不得返回广东老家,要世世代代为袁公守墓。国破家亡时,佘家只能打着广东义园的旗号,将袁公作为无名的广东同乡祭拜。直到乾隆年间,袁公墓才得以重见天日,然而历史的巧合太过难懂,为其平反昭雪的却是袁公一生最大的敌人。乾隆皇帝批阅《明史》时,感叹袁崇焕的忠烈,遂命人修建袁公祠墓,“有明袁大将军墓”的墓碑也是那时立下的。

  袁公一直被世人所铭记,是因其爱国与忠烈。然而与袁公传奇一生一样传奇的还有佘家十七代人守墓的故事。虽然有人说坟冢里早已是空空如也;虽然有人怀疑当年佘义士隐姓埋名是否真有后人,守墓四百年的真实性也有待考证。但是正如谁又会真的去较真袁崇焕本人之于历史的功过是非,我宁愿相信在如今这个物质的社会中,真的有人能为了四百多年前的承诺而在此坚守了半个世纪,那么说是传奇不算为过。

  出了袁崇焕祠墓,广渠门的那些社区里也是一片祥和。就像京城大多数的城门一样,广渠门也是空有其名而不见其“门”了,可自古以来这座北京外城的东大门外,一直就没少了刀光剑影。袁公与广渠门的渊源不仅在于死后葬于此地,更有生前那一场让明朝得以多延续了十几年的大捷。崇祯二年,也是十一月,只是不知道是不是也像今天一样阳光灿烂。皇太极亲率清军进犯京城,莽古尔泰率近十万大军连破三河、顺义,绕过通州,直取广渠门。蓟辽总督、兵部侍郎袁崇焕闻讯率军从辽东连夜回援京城。由于袁崇焕身先士卒,拼死抵抗,皇太极的七阿哥阿巴泰及其两子阿济格、思格尔所率三部均被击溃。继宁远大捷后,袁崇焕再次击溃了清军战无不胜的神话。但是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袁崇焕则是用这场以少胜多的战斗换来了自己以后的冤屈,明朝用这场胜利换来了灭亡。因为皇太极在广渠门外的这一场败仗中认清了一个道理:袁崇焕一日不除,大明一日不灭。于是之后便有了人尽皆知的冤案,于是之后便有了明王朝的兵败如山倒,于是之后便有了八旗将士的入主中原。

  从广渠门沿着二环路向北,护城河依旧默默地流淌,东便门的角楼在一片楼群中永远是那么的显眼。下午四点钟的太阳比银杏树金黄的落叶更加耀眼,就连青灰色的明城墙上也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即便是残垣断壁,也独有一种风情,在我看来甚至比整齐划一更有城墙的味道。草坪上点缀着落叶,与锻炼的、遛狗的、聊天的、带孩子的人们一起散步城墙之下,城墙也变得活力四射。当阳光没入无数高楼的身后,黑色替代金色笼罩在明城墙上时,一种悲怆之感又会浮现。每到此刻我心里总是放不下李敖在小说《北京法源寺》中意味深长的那句话:“明代老了,明代的光芒已经黯淡,进入黑夜。黑夜里,悯忠寺的庙门偷开了,迎进袁崇焕的孤棺。”

  (樊晓燕摘自《旅游》)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