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人才,局长,公务员,人力资源
  • 发布时间:2011-08-04 16:40
  6月3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召开视频会议,对实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进行动员部署,中组部副部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要求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将《规划纲要》实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认真抓好落实。

  本文试对《规划纲要》要点进行数字解读,以期助推《规划纲要》的学习和落实。

  3项重点工程

  第一,人才队伍建设重大工程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其中又包括了三个子工程。一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每年培训100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包括每年重点支持5万名左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行业(领域)高级技师培训;每年建设80个左右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每年建设100个左右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三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包括新建各级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30家。每年资助至少400名留学回国创业人员。每年资助60项海外留学人才为国服务活动;再建设一批专家服务基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二,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建设一批县级、乡镇(街道)级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给予适当补贴。

  第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工程。包括了完善中央、省、市三级数据中心,建设统一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人事人才管理信息系统、劳动关系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发行社会保障卡,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发卡数量达到8亿张,覆盖60%人口等六项内容。

  5个“坚持”

  一是坚持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坚持强化政府责任和培育完善市场机制相结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改善做出积极贡献。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利益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牢固树立人才优先的理念,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思维观念、体制机制、管理方式方法。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和可能产生的影响,把握好改革的力度、时机、节奏,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

  四是坚持统筹协调。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统筹区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统筹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协调发展。

  五是坚持强化基础。以建立健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基础建设,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工作体系、人员队伍和信息网络,加快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7大工作目标──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局势保持稳定。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险。城镇职工和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农村居民参保人数达到4.5亿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2亿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亿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亿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亿人。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在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5%、70%、70%。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放数量达到8亿张,覆盖60%人口。

  ──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56亿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800万人左右,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38:52,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200万人/年,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33人/年。

  ──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公务员法配套法规体系和管理机制更加健全,科学分类制度基本形成,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并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军队转业干部得到妥善安置,军转安置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军转安置政策制度逐步完善。

  ──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不同特点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决定和调整机制不断完善。职工工资水平合理较快增长,遏制并逐步缩小不合理的工资差距。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

  ──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各类企业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普遍建立,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中国特色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进一步完善。劳动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0%。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系更加完善,以网格化、网络化管理为基础的预防预警机制基本建立,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机构比较健全、设施设备更加完善、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服务流程科学规范、服务队伍素质优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规范、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9项行动计划

  (1)促进充分就业行动计划。包括扩大城乡就业规模、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加大就业援助力度、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失业信息监测、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统筹城乡就业等七项具体内容。

  (2)职业培训促就业计划。包括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开展创业培训、加强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等五项内容。

  (3)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推进计划。包括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培育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发展行业性专业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快推进政府所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改革等四项内容。

  (4)社会保险扩面计划。包括新农保实现制度全覆盖、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医疗保险基本覆盖城乡人口、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等五项具体目标。

  (5)改善社会保险待遇计划。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补充保险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6)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计划。提出了大规模培训公务员计划、加强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公务员考试测评基地和题库建设三个具体目标。

  (7)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计划。提出了提高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签订率、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制定修订劳动标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建设、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五方面工作目标。

  (8)农民工权益保障计划。提出了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强农民工公共服务基础能力建设四项具体目标。

  (9)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培训3000名县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培训基地、教材、师资、网络建设以提升培训能力三个工作子计划。

  14个专栏

  本次《规划纲要》在文本形式上有了极大的创新,在文字叙述之外,专门增加了表格式14个专栏,包括2项统计数据、9项行动计划和3大建设工程,显得详实具体。

  18项量化指标

  为明确五年后的各项工作,《规划纲要》从就业、社会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工资和劳动关系4个方面提出了18项具体目标,包括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转移农业劳动力、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社会保障卡发卡数量、人才资源总量与专业技术人才总量、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高技能人才总量、工资和劳动关系、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率、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等指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