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项改革,创新育人模式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德育,网络,结合,实习
  • 发布时间:2011-08-05 13:48
  近年来,湖北省宜都市职教中心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坚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办学理念,坚持“德育为首,技能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原则,实施“一主两翼”发展战略,走开放办学、校企合作之路,坚持三项改革,创新育人模式,学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以管理模式改革为载体,创新育人模式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为此,在教育管理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推行“全纳教育”的理念

  让所有的教职员工敞开胸怀,接纳学生的一切,从感情上温暖学生,从人格上尊重学生,从目标上引导学生,从专业上激励学生,从生活上关心学生;结合赏识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等主题活动,着力加强学生的情商教育,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张扬个性的平台。学校实行校长值周制,值周小组7名教师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与学生同住一栋宿舍楼,深入了解学生起居情况;宿舍管理实行“楼长负责制”,在辅导员指导下,每栋学生宿舍均设立楼长办公室,设楼长一名、副楼长若干名,坚持全天候寝室时间段各楼层的巡查,及时向辅导员和值周教师反映相关信息。学校建立了“青少年法律关爱中心”,聘请检察院副检察长、司法局副局长、派出所所长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通过开展法制讲座、发放法制维权卡、法制谈心、案例警示、办法制黑板报和手抄报、启开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青少年法律关爱活动,解决青少年合法权益维护的新问题。

  2.开展德育“三挂”、情暖“三生”活动

  (1)德育“三挂”。“总支委员挂联校区”,指导督查校区工作,关心教职工生活,特别是青年教师成长,每周至少与教职工谈心2人次、听1节课;“管理干部挂联班级”,每周至少深入教室、寝室参加班级活动1次、与学生谈话2人次,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每周至少与班主任联系1次,分析班级主要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协助开展工作;“全体教师挂联‘三生’(学困生、贫困生、留守生)”,了解熟悉学生家庭情况,做到“五个一”,即每学期家访1次;每学期为贫困生解决1~2个实际困难;每月与学生谈心1~2次,每月与留守生家长电话1~2次;每月为学困生进行心理疏导1次。学校现有24名中层以上干部挂联44个班级,145名教师挂联306名“三生”。

  (2)坚持“挂联三个一”。一部亲情电话,学校每月补助班主任电话费50元,保证“三生”亲情电话畅通;一本爱心日志,帮扶教师要准确捕捉“三生”的进步和细微变化,填写爱心日志;一次文体活动,帮扶教师组织“三生”和其他同学一起上台表演、进行科技制作、参加球类比赛等,鼓励“三生”自信,引领“三生”向上。

  通过开展“德育‘三挂’全覆盖”关爱活动,学校逐步建立起学困有人帮、贫困有人助、留守子女有人管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立体式育人网络,确保全体学生协调、可持续发展。2007年,学校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首批中职德育实验基地学校。学校开展的德育“三挂”、情暖“三生”活动经验被全国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以简报形式刊发。学校被湖北省宜昌市委表彰为“五好基层党组织”,被宜都市委授予“宜都市党建工作示范点”。

  3.大胆探索德育积分机制

  全体教师一人一册《教师德育手册》,对学生品德操行实施动态管理,增强了德育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采取“入学教育—成功教育—思想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技能教育—创业教育”等七种教育形式,开展主题教育,以制度建设、主题教育、考评机制为“抓手”,在管理中强化德育工作,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学校的德育工作实效显著提高,学生违法犯罪率为零、操行评定优良率达85%以上,三好学生率达25%以上,后进生转化率达75%以上。

  二、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

  针对职业教育课堂教学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就如何打造“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笔者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推行“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尝试用替代学分的评价方式来正面引导学生,鼓励他们学有所长、学有所专。

  各教研组认真学习“有效教学”理论,积极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特点,积极探索符合职教实际、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辅导讲座、专题论坛、上研究课和达标课等多种形式,达到转变观念、统一认识的目的,课堂教学实效性明显增强。各教研组在集体备课前提下,推选一名教师按照“做中学、学中做”的要求上好一堂研究课,学校将对所有研究课进行全程录像,供其他教师观摩,以此推动教风、学风的根本好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学校大力推行“做中学、学中做”有效课堂的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在各类师生技能大赛中,学校竞赛成绩名列前茅。在湖北省宜昌市中职旅游服务大赛、学生求职简历设计大赛、“新华书店杯”学生技能大赛、电子技能大赛、省中职技能大赛中,学校有6名学生获一等奖,34名学生获二等奖,19名学生获三等奖。在“全国中职学校创新杯说课竞赛”中,李玲玲老师和李金莲老师均获得了国家级二等奖;在湖北省电子专业说课竞赛中,朱孝明老师获得一等奖;在宜昌市中职语文说课竞赛、英语说课竞赛、德育说课竞赛中,陈从荣、廖晓东、王朝桂等老师均获得了一等奖,另有向常森等10多名教师获得了二、三等奖。

  三、以实训操作改革为抓手,创新实训模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必须紧紧跟上产业发展步伐,围着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而“转”。为此,学校在“与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与支柱产业相结合、与骨干企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办学模式基础上,积极探索无缝对接的“校企合作”方式,创新实训模式。

  1.筑巢引凤、借鸡下蛋模式

  学校与宜都市华中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将实训大楼一楼车间租赁给华中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作为企业生产厂房,同时作为学校教育培训基地,承担学校机械专业学生实习工作。该公司是一家生产枪瞄、望远镜成品及零部件和机械零件批量精加工的民营企业。根据协议,该公司按照学校提供的学生生产实习计划及实习活动详细方案,安排学生从事以生产为主的实习工作岗位,为实习学生安排指导师傅,同时负责实习学生的安全管理,为学生的实习提供安全保障。实习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时,工厂每月需付给实习学生同岗位正式员工所创造价值的60﹪~70﹪工资报酬,且不承担所产生的生产废品的损失。通过这种引进企业入校园的校企合作方式,校方无需花大量财力购置实习实训设备,企业产品又满足了市场要求,生产技术实现了与市场的接轨。校方不用担心设备技术的更新,企业在学校内部,也有利于学生生产实习管理。学生通过在校实训获得技能水平的同时,获得了一定报酬,减轻了家长的经济压力。厂方无需再建厂房,增加工人数量,减少了人工成本支出,真正达到了“校企合作、互利多赢”的良好效果。“把企业引进学校,把课堂搬进车间”成为现实,学生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学习和实践,实现了“五合一”,即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学习与工作实现了有机结合。

  2.攀亲结缘、顶岗实习模式

  宜都市西孚机械有限公司是集液压机械设备研究、设计、制造、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主要从事液压油缸及配套件制造、加工和技术服务,属民营股份制企业。公司拥有各类先进设备及检测仪器170余台套,具有各类液压油缸产品的加工、检测及试验能力。去年,学校与宜都西孚机械有限公司正式签约。根据联办协议,学校充分发挥学生操作技能和解决企业用工的需要,按照企业提供的产品技术、工艺图样进行有针对性教学。同时,西孚机械有限公司成为学校机械专业长期实习基地,并根据实习学生的需求,合理安排学生实习岗位,落实指导师傅并做好学生调岗、换岗工作。企业为实习师生提供免费食宿,并根据学生实习的表现,经考核发给正式员工30%~100%的工资。2010年12月24日,学校在西孚机械有限公司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学校师生、家长代表、企业负责人等80余人参加。家长会由学生职业技能展示、企业参观、交流互动、协议签订四个环节组成。这次家长会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一种新尝试,是学校、家长会形式上的一次大胆创新。事实证明,家长会有效地把学校、家庭和企业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三方共同育人的作用。参会的一位家长激动地说:“我真想不到自己的孩子是这么棒,想不到公司对学校的工作这么支持。我对学校、对企业很满意,孩子在这里实习,我很放心。”

  3.建线设岗、工学结合模式

  2010年,学校投入10多万元新建的两条电子装配生产线正式投入生产,首次为广东东莞创新电子厂加工手机耳机产品,2009级电子专业90名学生参与了生产。学校同创新电子厂合作,厂方为学校下达订单,派技术人员到学校指导学生生产,负责技术管理;学校负责提供生产车间及相关设备,安排专人进行管理,整个过程模拟工厂实景和管理,由原材料进入,根据绕线—耳冒点胶——贴海绵—穿线打结—焊喇叭—组立—焊PCB—测试—目检等九道工序,设岗定员,确定标准工时工价,品管和质检均由学生承担,实行仿真企业化管理,学生进入生产车间即为准工人。这样,一方面,为厂方缓解了办厂及招工的压力;另一方面,为学校解决了学生实习的问题。同时,学生通过企业化管理,提前熟悉了企业的管理模式,得到了锻炼,有利于毕业后适应工作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报酬,缓解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工学结合,真正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的“三赢”。

  (作者单位:宜都市职教中心)

  文/胡永强黄卫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