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合作学习法进行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合作,学生,小组,交流
  • 发布时间:2011-08-05 10:38
  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动手操作能力欠缺、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较差等问题,我们在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引入了合作学习,希望通过合作学习的引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讨新的、科学的内科护理学教学模式。现就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相应对策,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目前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提高高职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等,我们把合作学习运用到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去,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的形式单一

  在刚刚开始合作学习时,学生热情十分高涨,参与的人数也很多,但随着教学的进行,合作学习的次数逐渐增多,学生对其失去了新鲜感,参与的热情逐渐下降且愈演愈烈,造成后期的合作学习很难继续进行。

  2.合作的目标不明

  这个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解,学生对合作学习认识不足,学生不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明明是在课堂上的放松机会,为什么要叫做学习呢?不知道要学什么,怎样学,自然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合作学习时机不当

  说到“合作学习”,有的教师就把小组讨论当做万能钥匙,不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性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盲目地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从一节课的开头到结尾都让学生分组讨论,结果是只有成绩好的同学在那里侃侃而谈,其他同学只能是看客,合作学习促进的并不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个别学生的演说能力,从而限制他们的全面发展,扼杀了学生发展的潜力与未被发现的天赋。

  4.合作学习内容设置不当

  活动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当,活动内容太难,学生知识层面不足以解决问题,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所事事,活动内容过于简单,则会出现成绩中等的学生乐在其中,而成绩较好的学生感到毫无合作的兴趣,退出交流活动,造成参与讨论的成员知识结构上的不合理。

  5.小组分配不科学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为了方便起见,采用的分组方式多是以相邻原则,按座位将前后座或相邻同学进行随机分组,这样分组的结构不合理性,影响小组合作的效率,难以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

  6.小组讨论时间不足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往往提出问题后,并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就直接宣布“合作学习开始”,时间不长就叫“停止”,整个过程中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的思考。要知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处于主宰地位,合作学习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讨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了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本得不到发挥。

  7.教师没有融入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工作必须到位。教师要以合作学习的导师、合作的伙伴、交往的对象等多重角色出现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而不能把自己仅仅摆在“监工”的角色上。教师要置身其中,把自己当做是学习小组内的一员,但也不要忘记,自己同时又是合作学习的导师和主导。教师要想策划出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必须要正确处理自己的多重角色。

  8.学生缺乏独立意识

  合作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基础之上,同时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的关系,保证在思想独立的前提下进行充分合作,坚决杜绝“合作学习吞并独立学习”现象的发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按照“独立学习→发现新问题→合作交流→获得结论”或“接收他人提出的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获得新知识→融入自我智慧库”的方式进行。不然合作学习就只能流于形式,不能产生互补效应和相得益彰,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呈螺旋上升趋势。

  二、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

  通过观察和分析,在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形式”与“实质”的关系。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其“形”无其“实”,学生没有真正走进“合作学习”,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效能和质量,导致众多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1.教师方面

  (1)教师没有转换好角色,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式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2)教学策略过于简单,影响了合作小组的凝聚力。

  (3)缺乏教学智慧,无法满足小组合作学习需要。

  (4)学生分组欠合理,小组内部管理松散。

  (5)对合作学习效果,没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评价过于随意。

  (6)问题设置质量低,讨论内容肤浅。

  2.学生方面

  (1)学生合作意识差,缺乏合作的需求与愿望。

  (2)学生对合作学习内涵认识肤浅,缺乏合作的基本技能。

  三、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在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措施,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教师转换角色,要深入学生的学习活动并给予指导

  合作学习不仅是学生间的合作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与老师间的合作过程。老师对所担当的角色进行重新认识,重新定位,以学生的指导导师、合作的伙伴、交往的对象等多重角色出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让课堂形成一种和谐自由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思考,成为课堂的主人,帮助学生提高沟通能力与合作技巧等。

  2.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内容与时机

  合作学习虽是一种较好的教学策略,但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适用,要选择难度适宜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对象。如果问题设置过于简单,学生无需讨论不加思考就能回答,则不利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层剖析、层层深入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如果问题设置过难,学生不知如何寻找思路,讨论也无法展开,学生只能被动地等待答案的公布,不能参与到合作中去,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信心,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3.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的搭配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尽量地使各个小组的人员配置结构相似,数量相当,使得小组间无明显差异,形成一个公平、良好的竞争氛围。组内人员要凸显其差异性,男女相互搭配,知识结构、性格、兴趣爱好尽量相异,使得每个人都可以与自己有不同的思想和见解的同学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受到更多的思想冲击,促使他们相互学习与融合,加快自身思想宽度的自我完善。在小组内安排一些特定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当,转换角色。既能训练其组织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培养其民主意识。

  4.有效组织,合理调控

  小组合作学习要想进行顺利,教师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组织,让学生清楚通过讨论要达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有目的、有方向的投入到讨论中去。

  5.注重过程,综合评价,建立合作学习的科学评价体系

  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收获,学到知识与技能,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一定要做出针对性、鼓励性、指导性并存的全面评价体系。在这个全新的评价体系中,在注重学习成绩的同时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关注整体素质的提高,关注个体成绩的同时更关注团体成绩。既要肯定学生,对学生进行充分的鼓励,也要指出不足,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要求学生参与到评价体系中去,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团队中的表现,不是老师个人而是整个团队的评价,从中发现优点以发扬,总结不足以改正。这样能让学生认清自己在团队中的表现对团队达成小组目标的影响,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作者单位: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单县东大医疗集团成武县中医院)

  文/刘允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