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实践与探索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简单,学生,实习,职业
  • 发布时间:2011-08-05 10:43
  目前,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走校企合作道路,已成为职业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笔者所在学校自2008年就开始了这种尝试,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上一学期,作为带队实习教师,笔者有幸和机电专业的学生一起到安徽芜湖的一个电机厂参加顶岗实习,通过切身的实践与体会,掌握了如何使学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任务,适应异地生活,学习较高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一、生产之前,树立信心

  大多数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之前,对企业经营性质、生产模式、生产环节、岗位要求、技术含量等方面不了解;急于见成效的同时还心存疑虑;对能否胜任实际生产缺乏信心。这就要求在学生参加生产之前适时加以引导,把在学校学习的课题与工厂产品进行有机衔接,找出共同点,把教材课题简单化。在教学中,重点介绍《电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与自动控制》和《装配钳工工艺实习》的相关课题,而对于《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等基础性教材不做过多探讨。虽然学生在校时进行了一定的模拟性操作,但和实际生产还有一定差距。应向学生灌输岗位具体化、知识综合化的思想,树立以点带面、一专多能的观念,既要自信又要重视的理念。使学生了解到企业岗位简单、环节联系的特点,使他们放下思想包袱,解除畏难情绪,释放心理压力,增强信心,轻装上阵。

  二、生产之初,明确责任

  在树立学生信心的同时,要结合企业产品,向学生简单介绍企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了解企业产品在实际中的应用及社会和经济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点燃他们干事创业的激情。在分配工作岗位时,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程度、思维模式、性格特点、动手能力和身体素质等情况综合权衡。对于思想活跃、心灵手巧,考虑问题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校时善于提问,电工操作知识掌握得比较熟练的学生,尽可能分配到电机维修岗位,要求他们视质量为生命,分析故障原因,总结最省时经济的维修方法。对于踏实勤奋、手脚麻利的学生尽量分配到电机装配或机加岗位,要求他们精雕细刻,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而对于专业不精、兴趣广泛、生性好动的学生可以考虑作为机动人员,哪个岗位缺人手,随时进行调整,要求他们在每一个岗位上总结一套技术分析材料。这样就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既使学生有生产的兴趣,也能使生产的正常进行得到保证。

  三、实习之中,量化考核

  学生顶岗实习中,在老师的鼓励下,满怀激情,对前景充满了信心。这时要抓住难得的有利时机,乘势而上,充分肯定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从出勤、安全、产量、质量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以表格形式随时公布每个人的量化分数,每月评出“出勤之星”、“产量之星”、“创新之星”等优秀员工,在班组或车间大会上大力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特别对于在技术方面有创新、工艺方面有改进、效率方面有提高的学生进行重奖,还要与整个实习总体评价结合起来,以典型树榜样,以先进促落后。同时要帮助后进学生,帮他们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克服困难,逐步向先进靠近。从实践来看,除了极少数学生因个体差异不能及时赶上外,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在老师的帮助下稳步推进。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的督促下,时刻关注个人各方面的表现记录,自尊心和荣誉感促使他们百舸争流,你追我赶,形成良好的比学习、比工作、比成绩的良好局面,老师和车间管理起来也省时、省力、省心。

  四、实习之后,重视总结

  待一个阶段的顶岗实习结束后,老师要和班组、车间领导及企业管理部门相关人员一起坐下来,对全体实习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分析和总结。召开全体学生参加的总结会,在大会上表彰一批表现突出的先进分子,肯定大多数任劳任怨、踏实苦干、默默无闻的中坚力量,为每一个人“量体裁衣”,制定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指出极少数轻视浮躁、不思进取、被动工作混日子的落后人员存在的差距。由班组针对每一个人提出在技术上存在的薄弱环节,提醒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注意弥补。这样,使全体同学都能清楚地认识到个人在实习中的收获和不足,无论他们继续回校学习还是就业,都将起到明确的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高级技工学校)

  文/王向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