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拓展高职中国经济地理教学新思路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经济,财经,活动,能源
  • 发布时间:2011-08-05 10:51
  中国经济地理是高职商贸财经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化、经济全球化、人地关系的协调、人口与经济的协调,以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内容逐渐渗透到中国经济地理的教学活动当中。中国经济地理的任课教师必须立足科学前沿,面向市场,与时俱进,引进新的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才能不断完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这方面的认识。

  一、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组织开展经济地理教学活动

  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学科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中国经济地理教学中,应该惯彻全面育人的思想,用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去看待地理事物,解决地理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观念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贯彻一系列与经济地理密切相关的新理念,比如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环境友好、节约型社会、数字地球、经济全球化、绿色GNP等。地理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地关系的提升,是由不和谐向和谐的转变。教学上应提倡自主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探究创新。教师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是支配课堂教学活动的绝对权威。教师必须深入学生,充分了解学生个体的学习现状和发展规律,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个人情况,并以此为依据来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不同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教会学生运用经济地理知识来理解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拉近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经济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并产生直接的兴趣。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向学生渗透市场经济意识,增强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本领,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知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合理布局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样,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每位学生的学习进程,使所有学生在教师的关怀下都能学到中国经济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

  二、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中国经济地理学是一门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科学,日新月异的国内经济建设、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格局、地理科学研究的创新成就,在课堂知识内容上都应得到及时反映。着眼于新的时代特点和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教学内容必须反映学科的新进展。在经济类专业中开设中国经济地理课程,就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的基本知识与一般规律,具备分析和解决经济地理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如在讲授我国生产布局的条件时,要把可持续发展思想、投资环境概念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强调现有资源的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内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矿产等资源的重要性。讲生产技术条件时,要引入“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和“新经济”等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概念,以及这些新经济现象对国家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贡献及前景等。结合中国农业地理的教学,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新形势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这类专题引入到农业地理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更加切合我国当前经济建设的实际,更有利于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更能做到灵活运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联系现实,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科技的发展不断为经济地理学科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向众多领域的渗透,必须重视信息技术在经济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经济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使他们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信息时代,电化教学已成为领先时代的一种探索型方式,这对传统的教学手段无疑是一种冲击,也是促进教学手段改革的一种途径。运用电教手段吸引学生的眼球,可以让学生轻松、愉悦地掌握经济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前地理课堂上的挂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它不仅能见度低,还不分主次,信息量不大,使学生的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程度受到局限。采用电教手段有其独到之处,上课之前做好种类经济地理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室播放,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以其图、形、声、色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他们就集中注意力,为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创造了条件。比如,讲我国的工业生产分布时,将煤炭工业分布图、铁矿资源分布图、交通运输分布图、钢铁工业分布图逐步重叠,循序播放,引导学生分析钢铁工业布局特点和分布规律,总结出资源、交通运输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依此类推,讲述我国的主要农作物分布特点、商业网点分布等基础知识时,都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把众多地名、繁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落实在地图上,既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又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储存和提取。

  四、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正是由于问题不断出现,才能推动学生去探索未知和新知,使思维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因此,教师应当尝试探究性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为学生设计新颖灵活的问题,科学地进行启发和导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发散思维。在中国经济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要讲授许多原理、概念,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如教师可以采取先提供线索和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鼓励各种发散性思维所产生的结果,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结论。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可采用参与式教学方式。学生能不能正确、有效地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是解决经济地理问题的重要能力。教学中围绕经济地理问题对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每人收集相关统计数据或实例,并进行讲解剖析,既可以锻炼学生对资料的收集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解决了教学课时少、信息呈现不足的矛盾,而且提高了学生对有关概念、原理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如结合乡土地理的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对学校附近地区进行乡土地理调查研究,让学生调查当地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等。调查当地土地利用状况、人均耕地变化情况、水源水质变化情况,使学生看到身边的问题,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并试着提出利用、治理、改造的设想,增强动手动脑实践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独立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采用自主式教学方式。这主要体现在中国经济课程小作文写作与实践环节方面,还可以组织学生自己找资料,组织地理知识竞赛;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拟定题目和目标要求,分组完成有关研究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愿组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详细的工作进度及相关阶段性成果目标;完成后进行集体交流,以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时俱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高职中国经济地理的任课教师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始终面向市场,学习、借鉴、引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大胆尝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质量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文/刘存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