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技工院校内涵建设促进“双核人才”培养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人生,目标,自暴自弃,文化
  • 发布时间:2011-08-05 13:26
  当今社会,国家高度重视对人的素质培养,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技工院校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技工院校是以培养产业大军为主体的教育机构,承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肩负着无人可以替代的育人使命,将在国家的稳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重新定位办学目标是把握人才培养方向的前提

  技工院校应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紧紧围绕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拓展专业面,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及时做好相应的调整。同时,不断探索多元化办学的途径,将办学功能向技工培训、技能水平评价和就业指导服务等综合性功能转变,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创新,树立推倒“围墙”办学的新思维,“将企业办在学校内、学校办在企业中”。推行“超市”形式的各类职业培训,让从业者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职业内容的培训机制,为企、事业职工终身学习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平台。按照培养“职业人”的内涵和要求,实施学历教育向“双核人才”(即核心素质、核心技能)培养转变,以核心任务为抓手,努力培养学生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社会欢迎和企业满意的“职业人”。

  二、改革课程体系是核心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

  要达到“双核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创新课程体系,这是核心技能培养的主要环节。目前,世界各地职业教育采用的课程体系形式多样,已形成各自技能人才培养特色。对应我国技工院校的办学方向,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创新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重点,设计课程设置;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一体化模块教学:所有这些已成为技工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共识,只是苦于条件和投入有限,处于无奈的境地。

  以一体化模块教学为设计文本,一般包含七个环节:

  基础知识环节;专业基础知识环节;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训练环节;核心素质训练(含理想信念养成教育,职业道德和通用职业能力)环节;顶岗实习环节;毕业设计(包含核心素质和核心技能两个方面内容)环节;毕业定岗实习环节。科学合理的设置会产生“新”、“特”的效果。同时,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把握四个原则:公共基础课程尽可能实行资源共享,以大课讲座形式为主;理论知识以够用、实用、有用为原则,为能力培养服务;实行技能“双轨教育”,即技能模块在课堂训练,顶岗实训和项目开发在企业,科学的交替和合理的安排不仅可利用有限的资源,还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教学内容岗位化、项目化、全面推行考核过程化、评估标准社会化,努力做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课程设置与岗位要求对接,教学方式与生产方式对接,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对接。

  三、锻造学校文化精神是核心素质培养的终极目标

  在技工院校就读的学生,绝大部分成绩不理想、缺乏人生追求,自暴自弃,自卑。形成一支规模庞大、数量可观的“低素质”群体,其中有许多孩子已不知道德为何物,消沉、颓废、虚无、是非观模糊,犹如黑暗中迷失的羔羊,他们有可能对未来的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大军的整体素质产生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充斥着浮躁的社会,对技工院校的学生心灵冲击更大、涉及范围更广,更进一步加大了技工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难度。由此,更加凸显技工院校核心素质训练的紧迫感和必要性。在技工院校学习的几年,是每个学生整个成长阶段非常关键的分水岭,重新塑造或是再造一个健全的人格,甚至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学生技能水平提高到了一定程度,自然会受到制约,要突破这一瓶颈,仅仅简单的从技能到技能来寻找突破非常困难,只有另辟蹊径,从道德和文化精神上来寻求新的突破。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出发点,成才必先成人,方能水到渠成。德育为先,是本,智育为后,是末,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犹如浇树先浇根,育人先育心。只有顺应这样的规律,才能更好的实现核心素质培养之目标。

  目标明确以后,如何来实现这一目标就显得尤为关键。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拓展,就是要寻找行之有效的“配方”组合。人在专业、技能上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人文素养却是每个受教育者必不可少的,它有助于培养宽泛的心胸、丰富的想象力和博大的爱心。因此,要有的放矢地将“双核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放在最基本的养成教育上,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经典教育、基本通用职业能力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有机结合。中华传统经典是文化精神的根本,基本通用职业能力训练是养成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他们之间各模块的“配方”比例根据不同的对象、素质、层次来确定,这也是形成技工院校自身特色的落脚点。文化的渗透力则为养成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提升道德修养的同时,感受现代文明的精神感召,并不断给学生带来创新的动力;通用职业能力训练则要与团队合作、责任意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通过基础的夯实,逐步上升到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较高层面。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相应的方式方法,通过团队互动、创业场景形造等形式,以快乐教育形式传递给学生一个信号,人是可以变的、人心永远是向善的。在建设学生工作的德育平台时,重点要放在学生公寓、教学的课堂和实训的车间,体悟在“没有阳光下”有道德,在阳光下就一定能有道德的精神理念,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锻造自身的精神气质,规范自身的文明礼仪,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并上升为一种文化。所以,核心素质的最终目标是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精神,学院文化精神虽然不像学校的建筑风格、技术装备那样显山露水,但文化精神是一种耳濡目染,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文化精神的终极体现于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品牌个性和独特的教育模式。

  四、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建设一流的学校,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教师队伍是关键,谁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谁就拥有一流院校的主导地位。所以,教师首先应“品高,身正”,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和引路人。其次,是“善学,精艺”,不仅是道德的模范,更是学识和技能的专家。在许多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选拔教师都有一套规范有序的制度,招聘一体化教师的基本条件,最起码大学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种五年以上的工作实践,并且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而我国技工院校由于条件所限,要招聘到这样的人才很困难,又没有相应的院校培养这类人才,有这样的院校质量也相差甚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主动到企业了解和熟悉生产过程,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知识层。对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管理、企业的生产流程理解得越深刻,就越能更好地在教学中有所发挥,教学的内容就能更多地融入企业的元素,会更加生动、贴近实际。

  技工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必须适应市场,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市场要求教师不仅要与时俱进,更应具备拓展和跨越的能力。从目前技工院校教师的基本现状分析,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型专业对知识技能的要求,仅仅依靠单兵作战,很难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这就必须换个角度、换种思路,发挥团队的作用,形成合力。在制定教学计划、设计培养模式时,充分考虑教师的特长、特点,让教师的教学能力最大化。以企业流水线生产这样的形式来实施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我们的教师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或几个模块的专家,业精于专。然后,腾出精力,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攻关或课题研究,有利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同步提高,与此同时,加快推进专家工作室建设,建立技师工作站,校企紧密合作,资源共享,实现双赢。

  五、加大对教育研究的投入是技工院校腾飞的翅膀

  技工教育坚持服务至上,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能力多元化;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对外实行校企合作,对内推行一体化教学;坚持以培养“双核”人才为目标,定位恰当,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其根本原因是技工院校本身流淌着培养技能人才的血液,它们绝大部分是从企业的母体里应运而生,具有企业的遗传因子。而一般职业类学校的根在学校,它们是从学校到学校,由政府主导下的被动转型,进入职业教育的领域,这或许就是“两家”之间本质上的区别。同时,技工教育在确定办学思路、探讨教育规律时,更多的是以就业为导向,而职业院校更多的是从教育到教学,现在虽有改观,但很多人的思路依然滞后。

  近几年来,职业院校也开始意识到技工院校虽然投入有限、师资力量匮乏,但依然能够办得红红火火,广受企业欢迎,肯定有其可学之处,所以他们放下架子,集中力量研究技工教育的发展、成长规律,分析提炼,总结并充实成为职业教育的理论,用之所长,少走了许多弯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甚至与技工院校有“同质化”的倾向,逐渐开始消解技工院校的特色。如何突破这种现状,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再塑技工院校新的办学特色,笔者认为,就是要凝心聚力,抓核心素质的培养,并以此来带动核心技能的提升。职业院校毕竟缺少企业的遗传因子,他们更擅长于课堂教学而缺乏对车间情景教学的感性认识,到了一定的阶段,要么产生排他作用,要么后来者居上,值得每个技工教育的管理者深思。

  目前,几乎每个地级以上的城市都有一所或以上较大规模的技工院校,有相当长的办学史,虽然投入有限,但在市场大潮中,凭借其灵活的办学机制体制,如鱼得水、活得很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看,“埋头苦干的多,仰望星空的少”,特别是对技工教育的发展规律、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规律研究的还不够深入。同时,受到行政体制机制的制约,苦于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配置,对技工教育的研究浅尝辄止,很难出更多的成果,所以,从符合规律、遵循规律的本意出发,笔者深感技工院校的内涵建设,必要而紧迫。只有真正领会了技工院校的办学思路,把住了技工院校的办学方向,才能找到开具技能人才培养的钥匙,真正办出技工教育的质量和特色。

  (作者单位:无锡技师学院)

  文/巫伟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