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出发

  • 来源:汽车观察
  • 关键字:校园,汽车,设计
  • 发布时间:2011-09-29 16:33
  可不可以抛弃传统的车轮设计?是否能把舒适的躺椅放在车里?既然要排长长的车队,是不是可以把车都连起来走?这些是第四届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大赛现场很多参赛选手与评委嘉宾的思想碰撞,这也正是现今国内汽车设计状况的一个缩影。

  艺术与工程

  2011年7月23日,第四届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大赛进入到了复赛环节,在今年的比赛当中,参赛选手被分成了两个大组,分别是主要由高校学生组成的社会组和拥有更多实车研发经验的企业组。《汽车观察》记者从赛事组委会了解到,最终的目的是给企业和院校之间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因为目前在国内的汽车设计领域,不仅企业与院校间存在脱节,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也往往受限于所学的专业,在具体设计操作过程中考虑的内容不够全面。

  在社会组的比赛现场,记者认识了成功晋级决赛的周伟彬和叶盎,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一个偏向艺术,另一个则偏重于理工。

  在很多人看来,设计师可能更多考虑的是外观和概念,而工程师看重的是功能的实现和能否生产出来的问题。也许很多人认为他们天生就是矛盾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国外一些有名的汽车工厂里,也会出现设计师的图纸工程师不同意,工程师的意见设计师要修改,这时会有另外的一种人,他们拿着图纸在设计师和工程师之间来回跑,起到一个汇总和协调的作用,这在国内的汽车企业里是见不到的。”

  现在,周伟彬和叶盎带着各自的作品闯入了决赛,在30份作品中角逐冠军。在与记者闲聊的过程中,两个人并肩而坐,看起来是对手,实际上他们是非常好的朋友,虽然比赛过后会走到不同的地方,但彼此间的联系还会一直保持下去,因为他们发现以前两种完全不一样的设计观点,有了交流之后,自己的设计思维变得更加完整。

  从设计到制造的梦想

  近几年,国内出现了很多汽车厂商的研究院和独立的设计公司,更有一批优秀的设计师显现出来。伴随着这样的趋势,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大赛也走过了6年的时间,在2005年第一届的比赛中,一位来自湖南、年仅25岁的美术专业大学生的陈志军,凭借一幅以展翅雄鹰为设计灵感的作品夺得了冠军,大赛为他准备的奖品也很诱人——一辆吉奥帅驰汽车。

  2006年,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第二届汽车造型设计大赛集合众多选手的智慧为奥运会设计电动汽车。这一次摘得冠军的是一位28岁的湖南选手李正平,借助于其所学的交通工具设计专业,所设计的一辆电动大巴获得了众多评委的肯定,制作的泥塑模型也比较成熟。中国汽车工程协会理事长张晓虞亲自为冠军颁奖。

  到了2009年,第三届比赛选手们的水平已经与之前的两届相比有了提升,不仅是在校大学生,大赛还吸引到了很多国内汽车设计公司的关注。最终来自上海泛亚汽车中心有限公司的赫英,所设计的作品“羽X-MOVE”从众多其它作品中脱颖而出,夺得大奖。

  “第一次组织比赛时大家都没有什么经验,但我们还是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可,现在已经有很多院校把参加设计大赛作为必不可少的实践项目。”第四届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大赛秘书长熊丽金向记者介绍,现在,整个活动已经能够不再局限于大赛本身,还带领选手们走进企业,亲身感受汽车的生产制造过程。

  “要保护这种创新思维”

  “车轮设计成封闭的么?怎么转向?”“过于凌乱的内饰设计会影响驾驶员的注意力。”“怎么把海鸥的灵感通过设计体现出来?我觉得更像是海龟。”这是记者在复赛答辩现场随机听到的评委点评,他们都是来自协会、汽车设计公司和汽车制造厂的业内资深人士。当看到的作品是一些简单的设计图片和抽象概念的描述时,评委们的提问也相对轻松,但落实到具体的问题时赛手们往往会卡主;当展示出的是尺寸数据都较为清楚的作品时,评委们通常会要求再次打开三视图的页面,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韩镭在比赛期间对《汽车观察》记者表示:“看过选手们的答辩,目前看大家的水平都很好,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对交通工具的理解,其次是对今后理念的理解,第三是对整个事情发展中对周围环境和乘员方面的理解,对于在校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韩镭发现,本届大赛的作品与过去相比要更为成熟,选手们的想法也更为实际,更接近企业的要求。

  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三人组在介绍完自己的作品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展览与科普部部长闫建来点评:“太敢想了,创意非常好!要保护这种创新思维。”之前有业内人士指出产学研三个环节在汽车设计上脱节的问题,其中很关键的一条就是高校毕业生的设计实力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

  很多来自企业的评委,他们更关注选手的手绘草图,因为简单原始的表达手法才能看到选手最真实的水平,在国外也有很多的企业自己组织设计大赛,一方面采集到了众多新鲜的设计灵感,发现设计人才,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之前就有企业表示,很多毕业生到了企业还要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才能上手,那么,怎样把这个环节巧妙的安排进在校学习当中,需要企业、院校和相关政府部门共同思考。

  =本刊记者 栾寅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