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能朝九绝不晚五
- 来源:人力资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激励,员工,企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0-13 09:34
可见,激励之重要。
美国学者韦恩·卡肖在《活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中谈到,“得到奖励的行为倾向于重复出现,没有得到奖励的行为则倾向于不再重复。如果管理者不能及时‘理会’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贡献,那么,他们就不能期望员工会有持久的、很高的工作绩效”。所以说,希望员工不断追求卓越,经理人必须要有一双发现员工进步的慧眼,并及时地将员工的热情之火扇动得火光熊熊。
激励,通俗一点说,就是希望达到目标的催化剂、推动力。专业一点的说法就是,激励是个人需求和它所引起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希望达到的目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那么,为了达到和谐的“相互作用”,激励也就有个时机问题。
不错,激励当及时:能朝九绝不晚五。
及时的物质激励是:雨知时节,润物有声
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斯蒂芬·P·罗宾斯说过,“当一个人被激励时,他会努力工作”。这个道理,一些经理人是懂得的,但在运用激励这一手段时,不是跳街舞,而是常常“慢四步”,悠哉悠哉的;更有甚者,奖励仿佛相隔了万水千山,姗姗来迟……结果,激励效果不明显。于是,经理人又开始怀疑:是不是“奖赏太薄了”。
其实不然。组织行为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叫“满足不满意”,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
例如加薪,本来是件大好事,可许多时候这等美事却没能获得上佳的结果。为什么呢?本来,要涨工资了,大家满心欢喜。如果经理人说年初就涨,那一月份员工的积极性肯定是最高的,可是月末到了,工资袋里还是原先那么多银子,大家的情绪就会受到影响。如果二月份也没涨,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了。到了三月份还是没有涨,员工的期盼值不是降到零点,而是变成了负值,抱怨、不满意油然而生,即使以后给涨了工资,激励的作用已经荡然无存。这就是:虽然工资袋是“满足”了,但人心却不“满意”,因为大家会理直气壮地认为“早就应该给我涨了”。
激励一定要及时,这对当事者来讲,会使之感动,使之信心更强,工作更努力;对旁观者也是一个触动,示范效应出来了。经理人运用好激励,往往是“一石二鸟”。
及时的激励,是公平地对待那些锐意创新、恪尽职守的员工。而激励的不及时,从某种角度说,就是对不应该给予激励的人的一个奖励了——因为它伤害的是那些真正努力工作的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雨”就好比激励,这“春”就好比员工,这春天里老天要是不下雨,那树怎么绿,那花怎么开,那种子怎么发芽?所以,这“雨”要称得上“好雨”,必须要了解这“春”的需求,下的要及时,“润物”就会有声,这“声”就是春天的勃勃生机。聪明的经理人都非常了解员工的需求,该是春天的“润物”,定要慷慨大方,而秋后必然是硕果累累;倘若应是夏天降临的甘霖,硬是挪到冬天,即使不是霜雪,怕也是上了冻的粘豆包,梆硬梆硬的,不会暖人心肠。
在日本,桑得利公司的董事长信治郎就是一个善
于运用激励的老板,他的一些出人意料的奖励常常让员工心花怒放。
有一次,总务股的一个员工,把一个不小心写错了价格和数量的商品邮件寄出了,信治郎知道后,马上命令另一个员工将它取回。
“我怎么知道他投在了哪一个邮筒?叫我做这个事,没有道理的!”这个员工小声地发着牢骚。
“他大概是投在附近的邮筒中。附近的邮筒,全部集中在船场邮局,你快去取回!”
那位员工一看董事长有点发脾气了,赶紧去了。当然,那位员工到了船场邮局之后,费了许多唇舌,但最后,总算把那个邮件放在了董事长的面前。
“辛苦了!”信治郎露出了欣喜的微笑,接着,他就拿出一份比较精美的礼品奖赏了那个员工。
还是这个信治郎,只要一有机会就犒赏员工,方式也很特别。他把员工一个个叫到董事长办公室来发奖金,常常在员工拿了红包答礼后,正要退出时,他又说道:“稍等一下,这是给你母亲的礼物。”
获得意外之喜的员工又要退出去时,信治郎又叫住了员工,说:“这是给你太太的礼物。”
这个时候,可以想象获奖员工的心里是多么高兴了。他鞠躬致谢,又要退出办公室时,又听到信治郎大喊:“我忘了,还有一份给你小孩的礼物。”
呵呵,奖励不能一次都发完吗?
当然可以,而且省事。
但是,效果大不一样。
激励的期望值不能太高:高了,高不可及,一旦达到了,以后的欲望更加高。而达不到,情绪就容易低落,不利于以后的工作。降低期望值,稍有成绩,及时鼓励,“细水慢流”,使得激励不断,就很容易调动人的积极性。
像信治郎,他把一次激励分成若干份儿,使得激励内容丰富,形式也活泼。每一次激励之后,都让人又有所期待,效果非常好。哪怕某一次奖励的少了,员工们心里也会这样想:好好干,等着吧,好事还会有的。
激励是一门学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期待。对于普通员工,信治郎这一套类似“小恩小惠”的可以,对于卓越人才,这招法怕是不灵了,他要的可能是一套舒适的住房,一把车钥匙,一个非常诱人的股票期权……
激励要“对口”。
就我们当下的一些企业而言,对大多数员工的激励还是处在一个较低的物质层面,这里的“低”,既是数量上的,又是质量上的。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这只是满足了较低层次的生理需要。激励已经是“吝啬”的了,就不要“吝啬及时”了吧?否则,激励只是写在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定义罢了。
有人说,没有利益的激励是一个组织领导者不负责任的欺骗。那么,不及时的激励,到头来欺骗的对象就是这个组织的领导者自己。
及时的精神激励是:锦上添花,花开不败
虽然说,增加收入是对成长、成就和责任的一种回报,但提高工资并非是一种涵盖了一切的有效良方。人是有多种需求的。受到表扬,获得赞誉,赢得他人尊重……这种心理满足是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激励。
同样,精神激励也要及时。
在《海尔中国造》的一书中,讲述了海尔科研所的一位研究员马国军的故事:他发现,海尔开发的新型分离式250L冰箱,上下箱体一直用螺丝连接,既不便消费者拆卸,又易损伤箱体的工艺。他经过仔细研究和对客户的调研,仅用了两天时间,便设计出了在下箱体安放垫块方案,使得上下箱体连接又快有稳。仅此一道工序改进,年节省费用30万元。海尔面对这项费时48小时的发明,没有怠慢,很快就命名出了“马国军垫块”——之后,又获得海尔银奖。用普通员工的名字命名发明,这是海尔对员工主人翁地位、价值的确认和尊重。那么员工也能从自己的创造中认证了人的智慧、才能和本质力量,看到了自己在企业中的重大作用,激励在此实现了“双赢”。
只用金钱做激励的砝码,那么,心理的天平定会失去平衡。在上面的故事中,马国军不仅得到物质奖励,更重要的是得到了人们的尊重、企业的认可,可谓名利双收。试想一下,如果海尔对马国军的命名是在一年后或五年后,情况会怎样呢?
我们很怀疑:马国军是否还能有更多的发明。
我们也有理由怀疑:马国军是否会受到一些人的嘲弄。
我们更有理由怀疑:马国军未来可能会成为其他企业的一员干将。
美国学者托马斯·L·奎克在《管理者人际关系速
决500例》中强调,“没有适当的激励,适当的承认,人们很可能会松懈下来,敷衍了事,激励可使他们时时记住自己的任务、目标,为实现目标提供一种推动力”。在这里,许多人会对这个“适当”有不同的看法,其实,就是“适时应当”,就是及时,恰似锦上添花。
人,是需要赞美的。
因为,人是容易泄气的。
毕竟,能把强弓时常拉满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的人,大多数的时候,是需要激励的。对于搞科研的人,项目带头人一句赞美的话;对于一个搞营销的人,经理人的一个赞赏的微笑;对于一个正在加班的人,上级在其肩上轻轻的一拍……这些都是恰到好处的激励。对员工的激励,就像对花的呵护,要想花开不败,就要精心培育,这个“精心”,许多时候,就是及时:浇水及时,施肥及时,培土及时,日照及时……
及时的前程激励是:给帆送风,乘风破浪
丹尼尔 A·雷恩在《管理思想的演变》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之精彩,他说:“对工作的激励必须来源于工作内容的丰富,成长的机遇,以及了解员工得到承认、取得成就的需求。”这句话其实用一首儿歌来说就更为形象和生动了——
蓝海湾
漂帆船
帆船挂着白船帆
风吹船帆帆船走
船帆带着船向前……
这里——蓝海湾是市场,船是企业,帆是人才发展的空间,“风吹船帆帆船走”的“风”是激励。那么。给帆送风,一看送的什么“风”;二看什么时间送的“风”,这关乎到船的航行方向和速度。及时的前程激励,犹如为“帆”送来“风”一样,对一个等待远航的水手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的杰克·韦尔奇是一个激励大师,他对下属的激励招法可谓层出不穷。其实,在他早年,他也被激励过。一本《全球企业再造大师:杰克·韦尔奇》,向人们透露了他当年被激励的经过。
韦尔奇在1960年进入通用电气公司(GE)的年薪是10500美元,已经很吸引人了,可它距韦尔奇“我要在30岁的时候年薪达到3万”的目标距离不小。一年以后,韦尔奇决定要远走高飞。“但最终有人劝他留了下来”。事实说明,能及时留住韦尔奇这个人才的,不是“实现30岁时的3万年薪”,而是,足够广阔的发展空间。GE是一个大舞台——这对韦尔奇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力。果不其然,他发奋、勤勉,在他33岁的时候,好运来了,成为GE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总经理。后来,他继续攀升,当过资深副总裁、GE信贷的副董事长等职。他凭着智慧、能力,更凭着GE为他搭建的舞台,直上青云。可以说,韦尔奇的成长是一路被激励过来的。20年后的1980年,GE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原GE的董事长琼斯再一次为韦尔奇送来了助事业强劲发展之风,在“1980年12月他被任命为GE新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这是史无前例的一项任命。韦尔奇当年45岁,是GE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董事长”。韦尔奇撑杆而上,成为“全球企业再造大师”,也使GE成为全球成功企业的典范。
激励当及时,不是说让管理者、经理人小恩小惠,像驯兽员似的,动物表现好了,马上往嘴里塞块食物之类的东西。不论是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嘉奖,以及前程激励,最终要达到的效果应该是组织与员工的双赢。这一点斯蒂芬·P·罗宾斯在《组织行为学》中说得非常明白:“指向组织目标并且和组织目标保持一致的努力是我们所追求的。”
而激励的及时性,也应该成为组织激励过程中所追求的。
正是:激励——能朝九绝不晚五。
文/老范行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