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新农村建设中的四类人才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农村建设,人才,基层组织
  • 发布时间:2011-10-13 10:00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同时还强调:“以用为本。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大连市金州新区,为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人才匮乏、后劲不足的问题,本着“以用为本”的原则,把着力点放在用好用活四类人才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打造“技术型”人才,

  为新农村建设添智增力

  “技术型”人才,是指掌握着一定农业生产技术或农业产业化专业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有效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人才。对于这部分人才的使用,采取课堂培训、专家咨询、现场指导、电话释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由他们为农民们提供科技信息服务。自去年以来,在“技术型”人才与各个行政村之间,开展联村帮扶活动,由农业、畜牧业、林业等方面的100多名“技术型”人才,与560多个产业大户结成“帮扶对子”,使他们成为农民信赖的“科技特派员”,不仅让人才发挥了作用,又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

  开发“乡土型”人才,

  为农村产业发展当好龙头

  “乡土型”人才,是指那些掌握着高超农业生产经营技能和经验的“田秀才”和“土专家”。为了让“乡土型”人才能够献智出力,区政府在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扶持的同时,还通过多种渠道,组织产业大户、农村致富能人、党员科技示范户等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有效发挥了“乡土型”人才的带动作用,在帮助困难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同时,也扩大了其自身的产业规模,发展壮大了自己的事业。

  吸引“回乡型”人才,

  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回乡型”人才,是指那些通过在外面打工,开阔了眼界,掌握了一定知识技能,愿意回乡创业或工作的外出务工人员。比起本地农民,他们见多识广、思路开阔、观念超前。区政府通过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等多种载体和途径,积极与外出务工人员保持联系,引导、鼓励、吸引他们带着积累的资本和经验,回乡创办、领办企业。同时依托回乡人才“见识广、思路新、头脑活”的优势,着力发挥其参谋作用,帮助村级组织理清发展思路,带领农民闯市场、谋发展,走特色创业的致富门路。目前,金州新区返乡农民工创办的服装厂、工艺厂、养殖场等已达到400余家,安置2万多名农民就业,为农村经济建设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培育“后备型”人才,

  为农村基层组织强筋壮骨

  “后备型”人才,是指那些具有一定知识文化,愿意扎根热土,在农村基层组织发挥自己才干的年轻人。在“后备型”人才中,大学生村官是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这些“村官”在任期间,通过在基层一线的锻炼,增长了才干,积累了经验;通过走门串户了解民情民意,掌握了农村基层实际情况和农村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金州新区鼓励他们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集中起来,分析梳理,列入村“两委”的工作重点。同时,还鼓励他们创办项目,带领群众致富。在改善村级领导班子年龄、文化结构、提高科学发展能力的同时,也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后备人才。

  文/吴雁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