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一小步,改革一大步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尝试,改革,创新
  • 发布时间:2011-10-13 09:58
  2010年,两则有关公务员招考的新闻引起人们的关注:一是甘肃天水和定西等市将分别试点,从一线工人和农民中考录公务员;二是广东省出台的《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提出“从外来务工人员中招录国家公务员”。

  2010年9月中旬,广东省首次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优秀外来务工人员中,公开考录50名基层公务员。今年7月,广东省再次从优秀工人、农民(包括外来务工人员)中,选拔250名基层公务员。

  从外来务工者中选拔招录公务员,可谓一种全新的尝试。且不论这种尝试的效果如何,不论这些务工者能否胜任新的工作岗位,我们都应给予赞许和鼓励,虽然这只是尝试的一小步,却很可能成为我国公务员选拔制度发展完善的一大步。

  公务员制度的创新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个别地区开始探索引入“公务员考试录用”机制,通过公开考试招录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到了90年代,原国家人事部等有关部门在总结全国各地考试录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国家公务员公开招考工作试点。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初衷,是最大限度地从全社会甄选优秀年轻人才。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青年知识型人才数量急剧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为社会难题。为此,鼓励与支持他们考取公务员成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举措之一。作为限制条件,普通高校“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学士及硕士学位”、“专业对口”等,成为报考公务员的硬指标,工人、农民等群体,由于学历、专业等限制只能“望而兴叹”;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户籍限制也成为报考本地公务员的另一道门槛。

  当然,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确实需要吸纳文化水平高、专业知识强的年轻人才,但衡量公务员队伍的素质能力,“学历”决不是唯一标准,“专业”也不是限制条件。一个人能否胜任公务员职位,主要应从德、能、勤、绩、廉等诸多方面综合考察,学历、专业等只能算作“能”的潜在基础。从一般意义上说,学历高、专业强的毕业生,把“潜在”能力转化

  为真实能力的过程或许会短一些,但决不是所有的学历高、专业强的毕业生在所有的公务员岗位上,一定都能把“潜在”能力转化为真正能力。

  许多实践证明,有不少高校毕业生,甚至一些硕士生、博士生,在一些公务员岗位上工作,还不如一些高中生、中专生、大专生做得好。实际上,无论是一线工人,还是农村农民,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在建设现代企业或新农村的过程中,经受着各种锻炼、磨练和艰苦的考验,其中不乏有理想、有见识、有能力、有作为的优秀人才。他们尽管在学历、专业方面有所不足,但却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且创新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这些优秀分子进入公务员队伍,能够弥补从“学堂”出来的毕业生的不足,从而与高校毕业生形成很强的互补。

  广东等省从一线工人、农民,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中招录基层公务员,从根本上打破了人才选拔上的“出身”限制和体制壁垒,既有利于国家从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群中挑选优秀人才进入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事业中,充分发挥不同类型人才的作用,更有利于增强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针对性,有效地维护各阶层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是对我国现有公务员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学历与经验的较量

  “外来工”是外来务工人员的简称,指的是从他乡来本地打工的青年农民。一般说来,“外来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来自边远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以下农村;二是多数为初中文化,也有一些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三是年龄一般在18-40岁之间。

  据国家权威部门到2010年底的统计,全国有超过1亿的“新生代农民工”正在逐渐成为新一代城市现代化建设或经济比较发达、活跃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些“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是城市建筑业,公路、铁路以及物流、运输、家政等服务业的主力军,而且正在成为各类企业所需的主要人力资源。

  这些“新生代农民工”,一般都受过初中乃至高中教育,也懂得父母等老一代农民工的辛酸,因而大都具有一定的思想、理想和信念。他们一方面受到现代城市或地区文化的熏陶,开始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并思考如何融入其中;另一方面经过用人单位的历练,或通过企业的上岗前培训等,自己的技能已经能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从而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他们所思考的问题,不再是打几年工之后回家盖房娶妻生子的问题,而是融入现代城市,和城市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问题。

  记得前些年有不少大学生埋怨:“农民工抢了大学生的‘饭碗’”。咋一听,似乎有些道理。但从实践看,却是另一回事。一方面,外来农民工的工作,大都集中在脏、险、重、累等领域,这是大学生不想去、不愿去、不敢去的地方;另一方面,外来农民工多从事的是动手的“技能”工作,而大学生虽有知识,但动手能力却不高。

  县及县以下和区及区以下基层公务员,需要的是能吃苦、能动手、能办事的实践型人才,需要的是能够了解社会各类群体、懂得基层服务对象诉求的服务型人才。

  近些年,为适应新时期我国社会基层服务对象、任务的新变化,不少地区开始尝试从有基层经验的优秀人才中考试录用公务员。率先从具有基层工作2年以上经验的人员中选拔公务员的省份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早在2年前就制定出台文件,要求各级机关不再直接从应届毕业生中招录公务员。

  从中央层面讲,公务员的考录工作如何更科学、更有其层次和岗位的适应性,也已引起相关领导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进一步明确:从2012年起,中央及省级以上机关单位,一律停止从应届毕业生中招录公务员。同时强调,新招录的公务员必须具有从事基层工作2年以上的经历,从而向更多了解基层、服务基层、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才敞开了进入各级政府机关的大门。

  当然,不是说广东等省从一线工人、农民尤其是从外来务工人员招录基层公务员,就不需要从大学生中招录基层公务员。而现实的情况是,招录基层公务员来自大学生的,还是多数。广东等省的实践正在释放出一种信号:招录基层公务员已经开始从重学历转为重实践经验,从重知识转为重能力。今后,我国的招录公务员工作重基层工作经验、能力,将会成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一个方向。

  “作秀”还是“务实”

  有人说,广东等省从一线工人,农民,尤其是从外来务工人员中招录基层公务员,是一种“作秀”,是“改革”、“创新”的自我标榜。事实是否如此?需要用“实践”说话。

  广东等省的做法,至少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需要:

  一是工作岗位需要。实践证明,基层公务员队伍确实需要一线工人、农民,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的优秀代表加入。广东是我国外来务工人员最多的地区,每年都有上千万的外地打工人员到广东各地“淘金”,有的一干就是10多年。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为广东省的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已经成为整个地区企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假如没有全国各地千万外来务工人员的努力奋斗,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将会停滞,社会管理服务也将陷入瘫痪。在基层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有深刻了解这些人员诉求的人,为其服务;必须有他们的代表维护其利益。否则,我们的政策和管理服务就缺乏应有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是稳定队伍需要。从过去的经验看,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去,多为“镀金”者。据了解,一些高校毕业生虽然能够志愿参加中央及省、市的一些“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项目,比如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北大开发计划等,但90%以上不愿意在县及县以下乡镇、农村干一辈子;就是考上县及乡镇、机关公务员,也不愿意长期干下去。他们中的最短者2年,最长者不过5-6年。因此,县及县以下基层公务员队伍的不稳定性是不可避免的。

  而本地企业的一线工人、农村的农民,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由于文化水平没有高校毕业生高,也没进过正规大学,凭的是对当地社情、民意的熟悉及工作经验、能力上来的。所以,基本没有“人心思走”的隐患,这对稳定基层公务员队伍,无疑会是一个极为有效的良方。

  三是优化互补需要。现代高校毕业生,有比较丰富的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思想活跃、有开拓创新精神,这部分年轻知识分子充实到基层公务员队伍中,给基层人才队伍带来的是生机活力。但这部分年轻知识分子缺乏基层经济与社会发展现实状况的长期了解,也缺乏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经验与能力。而本地企业一线工人、农民,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则由于长期在当地工作,对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十分熟悉,对本地不同人群的不同生存、发展状况及诉求,有更清晰的了解,也感同身受。因此,这部分有丰富经验和熟悉社情、民意的优秀代表加入基层公务员队伍,与初进基层公务员队伍的高校毕业生形成了强烈的互补性,这对优化基层人才队伍,提升基层公务员的工作效能,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果说广东省从外来务工人员中招录基层公务员的行为是“作秀”的话,我们认为这个“秀”作的好,作的有价值、有意义。

  尝试值得肯定

  任何一种实质性创新都需要勇气,尤其是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更需要超人的魄力。广东省率先从外来务工人员中招录基层公务员,应该说是对现行公务员制度的重大突破。

  长期以来,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招录公务员参考报名对象的条件要求,一直都是很高的。比如对学历的要求,开始大都为本科学历,且必须是普通高校毕业的。这既把正规院校毕业的大专、中专生排除在外,也把“五大”毕业(普通大专、函大、夜大、成大、职大)的本科及以上人才排除在外。后来,由于社会对学历歧视反响强烈,才对国家承认的学历,即无论是普通高校毕业的,还是“五大”毕业的,一视同仁,都允许报考。对乡镇等基层的公务员的招录,学历条件放宽到大专,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突破了。

  同时,在户口上,省、市党政机关等招录公务员,必须持有本市户口;县及县以下招录公务员,必须持有本地户口。对外来务工人员来说,考录公务员既不具备学历条件,更不具备户口条件。因此,外来务工人员报考公务员,连想都不能想、不敢想、不用想。

  然而,广东省率先打破了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传统限制,于2010年9月开始了从珠三角洲地区优秀外来务工人员中招录50名基层公务员的尝试。

  ●考录对象: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

  中山、江门、惠州、肇庆等9个地级以上市所辖地区企业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

  ●招考条件:其硬性条件为:一是年龄为18-35周岁;二是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三是在职位所在市的企业工作3年以上;四是户口不在职位所在市或户口已通过企业用工方式及有关激励政策迁入职位所在市。

  ●录用待遇:各职位第1名录用为公务员;总成绩排在第2-3名的,可入户职位所在市;总成绩排在4-5名的,所在市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入户积分。

  另外,这次招考不需要个人交纳报名费、考务费。

  由于是第一次,广东省还是在学历条件上比较谨慎,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即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35周岁以下。有一名户籍在江西的28周岁的外来工,在广州的企业工作8年,但他只有中专学历,不具备报考资格,倍感遗憾。还有一个被评为“优秀农民工”的外来人员,在广州摸爬滚打了10多年,只因为高中文化被拒之门外。也有超过了35周岁的外来人,又因超龄而失去报考资格。

  而今年7月的招录基层公务员工作,学历条件则大幅放宽,只要有高中(包括中专、中技)及以上学历即可。同时录用待遇也相应提高,即各职位组的第1名录用为公务员;第2名聘用为事业单位职员;第3-5名可入户职位所在市;第6-10名由所在市增加入户积分30分。另外,报考基层公务员的在本市企业工作3年及以上;报考事业单位的在职位所在县(市、区)的工农业生产一线工作2年以上即可。据了解,此次报考者成倍增加。250个岗位最后报名人数竞超过3万人,平均录取率达到120∶1。

  从广东省首开从外来务工人员中招录基层公务员的两次实践中可以看到,任何一项制度的突破性改革,都需要大的决心与勇气。虽然这是具有“第一次吃螃蟹”的性质,但这种尝试与探索值得肯定。

  效果尚需期待

  农民工是否适合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在其职位上能否胜任并很快进入角色?他们能否与高校毕业生“出身”的基层公务员融为一体?这些问题尚需通过实践解答。

  外来务工人员,不少地方称之为“农民工”,以前一直在本地的外资、民营等企业生产一线“务工”,尽管有一定的企业生产、营销等工作经验,也对外来务工“一族”有深刻了解,一但进入公务员队伍,是否能够适应基层政府管理、服务的新角色,他们肯定没有经验,需要通过培训、帮助其适应。

  另外,这些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相对较低的“外来工”,进入公务员队伍,能否与高校毕业生“出身”的公务员融为一体,或者说高校毕业生“出身”公务员是否能认同“外来工”公务员,心甘情愿和他们合作处事;或者说“外来工”进入公务员队伍后,是否会产生自卑感,也需要实践的检验或考查。

  再有,“外来工”当上公务员之后,其个人表现如何?也是对其考取公务员“初衷”的检验。他们作为“外来工”的代表,能否按照从“外来工”中招录基层公务员的宗旨,认真履行应有的职责,廉政、勤政,勇于奉献,服务基层,在本职岗位上干出一番事业?这一系列的新问题,只能通过时间来检验了。

  文/姬养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