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铁安全文件建设的反思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高铁,安全,文件建设
  • 发布时间:2011-10-13 09:37
  7月23日,铁道甬温线发生动车追尾事故,伤亡旅客共计一百多人,全国上下悲痛欲绝,世界震惊。痛定思痛,高铁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冷静思考,扎实进行。

  时刻警惕着:迎战天灾人祸保安全

  天灾与人祸,是威胁人类安全的两大因素。去年战胜了天灾人祸,不能保证今年也能取胜。旧的天灾人祸被战胜了,新的天灾人祸还会再来。时刻准备着,迎接天灾人祸的挑战,一刻也不松懈,才能赢得实际上的安全。提高警觉保证安全,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

  自高速铁路问世以来,日本高铁安全运行长达二三十年无事故,受到全世界各国普遍赞扬。但就在日本高铁誉满全球时,2005年的4月25日早上,福知山线上开往尼崎的一列轻轨列车发生事故,五节车厢脱轨,第一节车身冲入铁轨外新造公寓底层与地下一层之间,一瞬之间,事故现场横尸遍地,107人死亡,562人受伤。什么原因?不是因为发生了日本人已经习以为常的地震,而是因为列车经过弯道时速度过快,规定每小时70公里,却以将近120公里的速度前行。

  这个作为原因的“快”,最需要冷静地想清楚。因为“快”,是高速铁路本身追求的目标。“速度至上”已经成了铁道西日本公司的企业文化。就这列肇事车来说,由于在上一站停靠时耽误了1分30秒的时间,到达下一车站的时间如果晚1分钟以上,按照公司的规定,司机将受到严厉的处罚。司机想通过提高速度,抓回至少30秒的时间。这其实也可能是所有司机的想法和做法,既准点又安全。于是失去警觉,麻痹了,不仅司机麻痹,公司麻痹,一心想着要准时上班的乘客也麻痹了,直到事故发生才被惊醒。

  就全世界来看,发生过高铁事故的国家,先后有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在最近13年的时间里共发生10起,导致二百八十多人死亡,一千二百多人受伤。

  由此很容易产生两个极端的非冷静思考:一个极端是“有情可原论”,认为事故发生,有情可原;速度至上,满足需要;付出代价,理所当然。另一个极端是“釜底抽薪论”,认为消灭事故,釜底抽薪;火车提速,没有必要;不搞高铁,安全自保。

  显然,“有情可原论”是把研发试验阶段的允许失败,不恰当地用到了正常生产经营的阶段。公司在正常生产经营阶段,发生任何事故都是不可原谅的,必须严厉查处。营运阶段非常不同于试验阶段,这不仅是时空范围的扩大,更是系统的复杂性大大提高:性质不同的路段(如弯道、隧道等)大量加入进来,极端气象条件(如雷电、暴雨、台风等)突然加入进来,不同厂商供应的各种设备设施、熟练程度不同的各种管理与操作人员统统都要加入进来,使得系统内各个要素的相互适应变得非常复杂。高度复杂性的系统,需要高度精细的管理安排。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高铁的主管们,从试验阶段成功的喜悦走向了麻痹,失去了警惕,他们没有进入营运阶段的精细管理安排,没有设定任何磨合期,一上来就让列车按设计的高速运行,一开始就高密度发车,有些车站还没有竣工验收就投入运行,这种急于求成、快干蛮上的管理模式,埋下了灾难的根子,迟早要出事故。因此,对我国这次人亡车毁的“7·23”严重事故,决不能原谅,必须彻底追查挖根。

  而“釜底抽薪论”,则是对高级发展阶段遇到的问题,用低级发展阶段的视野去观察,把“甘居落后”错误地看成了“安全保障”。事实上,越是落后就越不安全。印度还没有高速铁路,可是火车事故频发,人类历

  史上发生的十起火车大灾难,印度就占了三起。

  对我国来说,建设高速铁路网,承载着满足普通百姓的日常需求:到百里处上班下班不忙不赶寻常事,去千里处办事工作日内全妥当,往万里处探亲访友周末两天可实现。而且,它立足于高技术,而非低水平的铁路建设重复,寄托着中华民族保障经济战略安全、摆脱落后、实现复兴的强烈希望。我国高铁建设的高潮,正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世界金融恐慌的时候,建设高铁也是我国沉着应对金融危机的有力措施之一。

  好了还要好:

  事故根子就隐藏在还不够好之中

  我国发展高铁,是基于民生“衣食住行”中出行的迫切需要。为此,坚持不懈做了二十多年的提速试验,引进了全世界几乎所有高铁设备制造公司的先进技术,集合国内相关技术精英进行了吸收、消化、融合和再创新,国家投入的资金是以多少万亿来计算的,相关的施工、设计、制造、营运企业几乎都已经被批准上市而没有融资难的后顾之忧。所有这一切,进行得不能说不认真,工作质量不能说不好。方方面面都觉得不错,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舆论也予以肯定。

  但就是在这一片叫好声中,中国运行中的高速列车,却发生了因遭雷电袭击而被迫停驶、旅客因空调失灵而闷热难受等多次事故;发生了信号系统红绿灯显示颠倒等而导致“7·23”动车追尾的特大事故。雷电迫使高铁停驶,信号系统显示错误,在提速试验中没有遇见,却偏偏在正式运营中出现。

  事故往往偏爱于出现在意料之外。全世界第一起高铁事故,就意料之外地出现在思维严密、制造精准的德国:1998年6月3日,一列高速火车脱轨,并在一座桥梁的前面解体,造成101人死亡,88人重伤。事故原因是车辆轮箍因金属疲劳而突然断裂。

  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别以为一切都准备好了,好了还要好,事故根子就隐藏在还不够好之中。这应该成为安全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箴言。

  未雨绸缪重在警惕,亡羊补牢重拾信心

  时刻保持警惕,好了还要好,是事故没有发生时的未雨绸缪。如果不幸事故已经发生,就必须亡羊补牢,细找深挖,干干净净消灭一切事故隐患,重新树立科学发展高铁必胜的信心。

  德国高铁事故发生后,实际上开展了三类消灭事故隐患的挖根行动。

  第一类,对事故直接原因进行灭根。既然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车辆轮箍的金属疲劳,就重新设计车轮,摒弃箍着钢条的双彀钢轮,采用整块钢材切割而成的单彀钢轮,并把车轮安放的位置从车厢下挪到磨损较小的两节车厢之间,使车轮不易产生疲劳;同时研制出多通道超声波车轮检测系统,使那些露出疲劳端倪的车轮能够及时被发现并予以更换。

  第二类,对高铁全系统进行普查普灭事故隐患。不仅仅只是细查车轮,而是细查整个列车,细查整个铁路设施系统(包括铁轨、电缆、信号灯,以及背后的操控系统),发现隐患,立即整改。

  第三类,树立对事故发生永远保持警惕的思想观念。德国保留了一节事故车厢,作为“教材”进行展览;在事故地点建立纪念公园,种上101棵樱桃树,代表101位遇难者,立起一块长8米、高2.1米的纪念碑,上面刻着101位遇难者的名字、出生年月和家乡,每年都在此举行悼念活动。

  德国的亡羊补牢,不仅给德国,也给全世界树立了发展高铁的信心。德国发生的全世界第一起高铁事故,不仅没有使发展高铁的步伐停下来,而是在德国种种亡羊补牢措施生效后,世界高铁反而更加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对这次“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我国也应当借鉴德国针对高铁事故的层层挖根行动,以亡羊补牢的精神细查原因,深挖漏洞,最大限度地将事故苗头和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并要在行业里全面树立和贯彻安全第一、珍爱生命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严格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始终保持“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警惕性,认真做好防患于未然的安全管理工作,让我国的高铁成为真正安全可靠、人民信得过的高铁。

  文/罗长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