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日本京都陶瓷创始人稻盛和夫先生的“对话”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欲望,乐观论,康瞧
  • 发布时间:2012-02-29 10:46
  水手和死亡的间隔,只有一块甲板的距离

  二十多年前,在一本书里看到了日本京都陶瓷的“变形虫式管理”,深为管理精细化的力量所折服。十多年后,在自己的书里收入一篇稻盛和夫先生的小故事,算是一种致敬了。2011年夏,在一周的时间里,捧读先生的《活法》4卷,如饮甘露。2012年伊始,重读《活法》,常常游离书页,仿佛与一位管理大师在娓娓交谈——对话,恰是向先生的求教了。

  愿望就是种子

  康瞧:应该说,先生的《活法》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不过,还有一些人觉得先生应该多谈些经营之道,而不是告诉人们如何生活。我想,先生的写作更关乎做人,之后才是做事。

  稻盛和夫:应该是这样的。当下,物质是富裕的,精神却很空虚;衣食是丰足的,礼仪却很欠缺;行动是自由的,感觉却很闭塞……一种压抑的空气弥漫于整个社会,这是为什么?因为许多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康瞧:现在,人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了。在欲望的路边放一把椅子的话,不是每个人都能注意到的。

  稻盛和夫:人生在世,为欲所迷,为欲所困,可以说是我们人这种动物的本性。如果放任这种本性,我们就会无止境地追求财富、地位和名誉,就会沉溺于享乐。我们降临俗世,经受各种风浪的冲击,尝尽人间的苦乐,或幸福或悲伤,一直到呼吸停止之前,我们都不懈地、顽强地努力奋斗。这个人生的过程本身,就像磨炼灵魂的砂纸,人们在磨炼中提升心性,涵养精神,带着比降生时更高层次的灵魂离开人世。我认为这就是人生的目的,除此之外,人生再无别的目的。

  康瞧:磨炼灵魂的过程毕竟艰辛,如何减少这一过程的抱怨和懈怠?

  稻盛和夫: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有时我们甚至怨恨神佛,为什么只让我经历那么多的苦难?但正是这些苦难才能磨炼我们的灵魂,提升我们的人格。把苦难看作考验、看作机会,我们需要这样来思考问题。能够把考验看作机会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彩。佛教里有“思念造业”的说法,所谓“业”就是“因”,就是产生现象的原因。就是说,“心中所想”就是原因,这种原因产生的结果,会在现实中出现。所以,你心中想什么,你思考的内容,非常重要。你心中描画怎样的蓝图,决定了你将度过怎样的人生。强烈的意念,将作为现象显现——请你首先铭记这个“宇宙的法则”……这也就是说,你心中想的是好事,是善念,你的人生就将是美好的;你总动坏脑筋,充满邪念,你的人生就不会顺畅。

  康瞧:所以,先生总是告诫大家,要心存善念。

  稻盛和夫:愿望就是种子,为了在人生这个庭院里扎根、长茎、开花、结果,种子是一切的开始,是最重要的因素。

  成功需要缜密的计划和精心的准备

  康瞧:作为一个企业家,常常会有很多的突发奇想。如何让经理人和员工们接受,并一以贯之地执行下去?

  稻盛和夫:构想这东西不妨大胆得过点头,基于这样的“乐观论”,展开想象的翅膀,同时将周围的乐观派集结起来,他们会让你的主意、点子产生飞跃。但是,将构想转到具体计划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时应该基于“悲观论”,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经过仔细、缜密的分析,制定周密的计划。大胆和乐观,归根结底,只是在构想的阶段有效。

  康瞧:先生的意思是,实施阶段就不能持有上面的观点了?

  稻盛和夫:是的,到了计划付诸实行的阶段,就要再次强调“乐观论”,坚定地采取行动。就是说“乐观构想、悲观计划、乐观实行”,这是成就事业、变理想为现实时必须持有的态度。

  康瞧:先生的这一观点,似乎在一位名叫大场满郎的冒险家身上得到过体现?

  稻盛和夫:的确。大场先生是全世界第一个单独徒步穿越北极和南极的人。我们京都陶瓷为他的那次冒险旅行提供了产品,为了感谢,他专门拜访了我。但当他听到我对他的勇气赞赏有加的时候,立即否定说:“不,我并没有那么神勇;正好相反,我是一个胆小怕死的人。正因为胆怯,我就不能不做细心周密的准备,恐怕这才是我成功的原因。如果冒险家一味大胆,我认为那就是他直接的死因。”

  康瞧:这样看来,做事情必须有勇气,但不能蛮勇。没有缜密的思考和精心的准备,是不可能成功的。

  稻盛和夫:一定是这样的。

  心态决定命运

  康瞧:先生说过一句话,叫“心态决定命运”,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稻盛和夫:我也是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才明白了自己的命运靠自己的双手开拓。即使是那些智者,他们的幸与不幸,人生的低谷与高峰,毫无例外,也是由他们自己的“心相”招致的。自己撒下的种子,必定会在自己身上开花结果。

  康瞧:一说到命运,总有一种说不明道不白的感觉,也就是说命运常常飘忽不定。

  稻盛和夫:不错,命运这东西,在我们的人生中俨然存在,但是它不是人力无法抗拒的“宿命”。命运可以随着我们心态的改变而改变。唯一能改变命运的就是我们的心,人生由自己创造。这层意思在东方思想里用“立命”这个词来表达。思想是画笔,人生是画布,人的思想不同,人生的画卷也不同。改变你的心态,你人生的色彩可以绚烂夺目。

  康瞧:在命运之门面前,信念永远是一把不上锈的钥匙。坚信自己,这很重要。

  稻盛和夫:只有坚信自己可能性的人,才能开创新事业。所谓“可能性”,就是“未来的能力”。只凭现有的能力来判断行还是不行,就永远无法成就新的事业……

  康瞧:如何设定一个可能性?

  稻盛和夫:相信自己的可行性,给自己设立一个超出现有能力的高目标,竭尽全力在未来某一时刻达成这个目标。这时需要的是让“思维之火”不停地燃烧。这样做不仅能获取成功,而且同时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

  目标: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康瞧:针对人生的目标,美国人搞过一个统计,数据是:27%的人没有目标,结果这部分人的人生质量,都非常之低。作为普通人,是不是也要给自己设立一个高远的目标?

  稻盛和夫:目标看似高不可攀,但绝不退缩,倾注热情,拼命钻研。这样做,就会把我们的能力提高到连我们自己也吃惊的地步。换种说法,沉睡在我们身上巨大的潜能迸发出来了。所谓“不可能”,只是现在的自己不可能,对将来的自己而言那是“可能”的。应该用这种“将来进行时”来思考。要相信我们具备还没有发挥出来的巨大力量。

  康瞧:“不可能”与“可能”之间,很多时候就是一层纸。

  稻盛和夫:的确,把明知“不可能”的事,作为“可能”承揽下来,这等于“撒了谎”。但是,

  从这个“不可能”的时点出发,竭尽全力,最后神灵也会出手相助,事情圆满完成。最初的“轻诺”、“撒谎”催生出了活生生的业绩。我就这样接二连三地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换句话说,衡量自己的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用这种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眼睛可以眺望高空,双脚却必须踏在地上。与其莫名其妙为明天烦恼,与其苦思冥想去筹划长远的规划,还不如全力做好今天,这才是实现理想最切实的方法。

  人生如戏,脚踏实地才是梦想成真之道

  康瞧:先生常说人生如戏,那么如何演好自己的角色?

  稻盛和夫:人生是一出戏,我们每个人都是戏里的主角。不仅如此,而且这戏剧的导演、编剧、主演都可由自己单肩独挑。其实这出戏也只能自编自演,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因此,为这出戏该怎么演,每个人倾其一生,去思考编写怎样的剧目,又如何领衔主演,这确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康瞧:既然是领衔主演人生,那就应该责无旁贷,而且要当之无愧。

  稻盛和夫:是啊。如果欠缺认真和激情,度过一个懒散消极的人生,这未免太可惜了。希望人生之戏内容丰富、情节生动,那么,一天一天,一瞬一瞬,冠以“极度”二字的认真态度必不可少。缺少认真和热情,不管你拥有多么过人的才智,不管你希望拥有多么正确的思维方式,你的人生仍将难见硕果。想要构思情节精彩、布局缜密的剧本,想把剧目大纲变为现实,最需要的就是“极度”的认真。

  康瞧:先生常常喜欢说“极度”。

  稻盛和夫:在人生这个漫长的大舞台上,要演出雄壮的戏剧,要取得卓越的成果,所需要的能力不仅仅是脑细胞的多寡,还包括无论何时都“极度”认真地工作、与困难正面对峙、把自己逼进极限,这样的精神状态就能击破“认为不可能”的成见,催生独创性的成果。这样不断积累,就能在人生剧本中注入生命,并让它在现实中展现。

  康瞧:人生的这出戏,说白了,不论如何上演,成功就是一个脚踏实地的过程。

  稻盛和夫:在人生旅途中,没有一步登天的魔梯。完美必须脚踏实地、点滴积累,这种方式缓慢而且费力,似乎无法一日千里。也许你认为,以这种步伐,永远都不能有什么大成就,然后,你还是要有耐心地走下去。因为,一小步、一小步累积下来的成就可是相当惊人的。不管是生活,还是企业管理,只有“脚踏实地”才是梦想成真之道。

  人才标准:

  人格第一,勇气第二,能力第三

  康瞧:现在一提到人才,企业也好、政府也罢,常常重视人的才干,在日本也是这样的吧?

  稻盛和夫:是的。很多时候,我们挑选组织领导的基准,是把人的能力、才干放在了人格之上。不重视人品,只按照能力——比如学习成绩、考试分数——来配置人才。公务员考试成绩好的人可居政府要职,或作为精英培养,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但是从前的日本人却并不那么急功近利,他们具备大局观念。我们敬重的西乡隆盛说过:“德高者升官位,功多者厚俸禄”。就是说,有功绩的人予以金钱奖励就行了,重要的领导职位一定要有人格高尚的人来担任。虽是百年以前的老

  话,却普遍适用,在今天更有现实意义。

  康瞧:先生的意思是凡位居人上者,比才干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

  稻盛和夫:是这样的。才能出众的人往往容易做才能的奴隶,搞不好还会把才能用错方向。因此需要有一种力量来控制才能发挥的方向。这就是道德,就是人格。一谈道德,有人就觉得有“复古”的味道。但陶冶情操岂有古今新旧的区别。

  康瞧:中国的先哲也是非常重视人品塑造的,而明清的一些作品,像《呻吟语》、《菜根谭》、《小窗幽记》等,都告诫后人要注重内修,人品至上。

  稻盛和夫:中国明代思想家吕新吾在他所著的《呻吟语》一书中就明确提出:“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这三种资质按顺序来排就是人格、勇气和能力。吕新吾希望领导者同时兼备这三种素质,如果按重要性排序,那么人格第一,勇气第二,能力第三。因此,对于领导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和辩才,而是基于明确哲学的深沉厚重的人格——谦虚之心、内省之心、抑制自我的克己之心、坚持正义的勇气、持续自我磨炼的慈悲之心,用一句话说,即:必须牢记并坚持“正确的为人之道”。

  康瞧:先生总是教导员工要做一个“自燃物”,这是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

  稻盛和夫:我的理解,世界上的东西一般可分为三种:可燃物、不可燃物、自燃物。可燃物靠近火源就会开始燃烧;不可燃物纵使被丢到火里,也不会被引燃;而自燃物是自己就会燃烧起火的人。那么,我也用同样的方式把人划分为三种,而产能最好的人就好比“自燃物”,可以不借外力,自动自发。热忱和激情就是成就任何事业的基本要素……

  康瞧:当然,作为企业希望获得更多更好的“自燃物”了。

  稻盛和夫:正是这样。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自己会燃烧的人。这些人活力十足,不时散发出光和热,更能把这股能量传递给周围的人。所以我常说,“用你的热情把众人卷进来吧”。说到这里,我针对员工还有一句话,就是“做涡流的中心”。因为一个人独自成就的任务总会有极限。若要从工作中体验到真正的愉悦与狂热,你必须做涡流的中心。积极一点,就像要把周围的人全部卷进来那样。

  利他就是利己

  康瞧:先生的经营之道中,“利他”理念可以说是深入人心。那么,如何做到“利他”,并在“利他”的同时,维持企业的良好经营业绩?

  稻盛和夫:求利之心是人开展事业和各种活动的原动力。因此,大家都想赚钱,这种“欲望”无可厚非。但这种欲望不可停留在单纯利己的范围之内,也要考虑别人,要把单纯的私欲提升到追求公益的“大欲”的层次上。这种利他的精神最终仍会惠及自己,扩大自己的利益。其实,经营企业这种行为,已经包含了“为世人为社会”的利他精神。

  康瞧:先生可否再具体地谈一谈?

  稻盛和夫:比如,经营企业不光是自己公司要赢利,也要考虑客户的利益,还要对消费者、股东、地区做出贡献。另外,与自己个人比,要更多地为家庭;与家庭比,要更多地为地区;与地区比,要更多地为社会,进而为国家、为世界、为地球、为宇宙做贡献,利他之心尽可能扩大,尽可能提升。这样做,自然而然就能拓展自己的事业,就能看到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据此就能做出客观的、正确的判断,就能避免失败。

  康瞧:利他之心也可以说是当下一个时髦的说法:舍得。

  稻盛和夫:记得在一次董事会上,大家都很吃惊,认为我们怎么可以将豆沙饼的馅让给对方,自己只吃皮?但是,我用“损而后得”、“输而后赢”这样的话,好歹说服了大家。我说,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就能把这豆沙饼之皮变为黄金之皮……我们事业的成功,我认为无非是“为世人为社会尽力”的愿望获得了上天的庇荫,证明了只要动机至善,事业就一定能够成功。

  企业的长远成功来自顾客对公司的尊敬

  康瞧:在对待顾客的问题上,一位美国企业家说的生动幽默,“像满足情人那样满足顾客”。现在,很多企业打出了“帮助顾客成功”、“与顾客一起成长”等口号,先生是如何看待顾客的?

  稻盛和夫:企业获利之道就是“使顾客满意”。这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许多企业仍然误解了“获利”的真正意义,并以追求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的唯一目标。这种态度是不该有的。企业的原则应该是使人愉悦。我们不但要使外来的顾客高兴,也要取悦那些“内在”的顾客——也就是依赖企业生存的员工和部门。

  康瞧:这也是一种大的以人为本。

  稻盛和夫:我们努力在期限内完成工作,是为了在顾客需要时,能把产品交给他们。我们制造出艺术般的产品,不仅是迎合,更是为了超越顾客的期望。我们不断地研发出新产品,是为了让顾客用了之后获得更大的利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来自“使顾客满意”这个原则。

  康瞧:这才是顾客至上。

  稻盛和夫:有太多的人只想到自己的利益。然而,机会之神很少去敲自私自利者的门。没有一个上门的顾客是来取悦店主的。能够成功地经营大企业者,就是那些能使顾客获得更多好处的人。只有这种心态才能带来更多机会,并使自己的公司获利更大。一个企业的长远成功来自顾客对公司的尊敬。

  领导:关怀赢得信赖

  康瞧:现在,很多管理者特别推崇领导力,也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在这方面,先生有哪些忠告?

  稻盛和夫:领导者应该随时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权力与权威会使人道德沦丧、骄矜自大,或以高傲的姿态面对众人。在这种人的领导之下,一个团队或许能获得短暂的成功,但不能持续地成长。最后,团队里的人都不想再合作下去了。

  康瞧:是啊,现在很多管理者,都认准了权威和尊严,认为那才能体现领导的力量。

  稻盛和夫:不幸的是,普遍来说,整个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而且我们的判断标准也反映出这种趋势。如果大家都失去谦卑的态度,一定会产生无谓的、破坏性的冲突。日本古代有一句谚语说得非常好,“你的存在,就是我所以存在的原因”。维系团队和谐与合作的唯一方法就是:我们要把自己视为整体的一小部分……领导者必须谦卑地承认有今天的地位,都是依靠广大追随者的努力。唯有谦卑的领导者才能创造出一个合作的团队,并引导其走向和谐、长远的成功。

  康瞧:先生还说过一句话,就是管理者要用“关怀赢得信赖”。

  稻盛和夫:管理就是:要重纪律,也不要忘了奖赏。员工如果从主管严峻的外表下感受到了一颗温暖的心,一定会愿意追随。

  康瞧:那么,领导者的领导力来自哪里?

  稻盛和夫:力量就来自于领导者的勇气。首先要有牺牲的勇气。自我牺牲是每一个领导者必须愿意付出的代价。再有,在树立道德典范上,领导者一定要有勇气且正直。团队就是一面镜子,可以从中反映出领导者的身影。还有,领导者要言行一致,准备迎接挑战,在遇到困境的时刻,咬紧牙关。海员中流传着一句古语:“水手和死亡的间隔,只有一块甲板的距离”。

  悟道前,伐木、担水;

  悟道后,伐木、担水

  康瞧:先生在事业顶峰的时候,悄然皈依佛门,这在当时令很多人不知所措,即使今天也让人感到费解。

  稻盛和夫:多年前我就打算,60岁时退出经营第一线转入佛门。但临近花甲之年,手机事业方兴未艾,身不由己,我无法抽身。直到65岁,再也不能拖延了,我决心退居二线,仅担任京都陶瓷和DDI的名誉会长,剃度进入佛门。

  康瞧:皈依佛门对先生的生活、事业、身心有哪些裨益?

  稻盛和夫:出家以及随后的修行,对我而言果然是一种严肃的、新鲜的体验。从托钵化缘等修行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佛陀的慈悲。出家后,我发现了过去未见过的新的世界,而有的观念,比如人生必须努力,同过去比没有变化,但出家后更确认了这一点。有禅语说:“悟道前,伐木、担水;悟道后,伐木、担水。”进入佛门后,我依然在俗世的风尘中劳作奔波,但我感觉到,在我的内心深处确实发生了某些变化。

  康瞧:这种变化在65岁之后,可能只有在皈依佛

  门、清净至纯之后才会发生吧?

  稻盛和夫:比如,通过修行,我重新痛感到自己尚有不成熟的一面。过去,我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指导下属,训示部下时似乎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把自以为十分正确的道理,写进书里或去演讲。修行后让我省悟到,在我内心还潜藏着马虎随意等令人厌恶的东西。

  康瞧:尽管剃度进入佛门,但要修成正果,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很多人尽管坐禅诵经,还是无法清净。先生怎么看这个问题?

  稻盛和夫:在出家仪式上,导师问我能否遵守十项戒律。我回答我一定好好遵守,这才获得进入佛门的许可。尽管我慎重地发誓持戒,并已经成为一名僧人,但我想,要完全遵守这些戒律恐怕自己还是做不到。再怎么努力持戒,勇于精进,花几百个小时去坐禅,最后仍不能踏入悟境。像我这样意志薄弱、无法完全摆脱烦恼的人,为磨炼心志,无论做多少好事,还是做不到完全消除私欲、时刻以利他之心行事的境界。无论怎么努力持戒也难免破戒。包括我自己在内,人往往就是这么愚蠢、脆弱、不完美。

  康瞧:如果能体悟到这些,也是难能可贵了。毕竟,做到了深刻的内省。

  稻盛和夫:是的。朝着参悟的境界努力,最终达不到那样的境界,决不半途而废,这种精神本身就非常可贵。抱着这种心态度过每一天,那么就算到不了悟境,也能很好地磨炼心志,得到救赎……神佛或宇宙的意志,并不是要爱已经成就了某种事业的人,而是爱努力想要去达成某种事业的人。

  捷径不一定会把我们带到目的地

  康瞧:我想很多人都有一个问题:稻盛和夫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稻盛和夫:我们必须永怀希望。今天,我仍然相信人生可以如我们想象得那般美好。但是,我在就业之处,却丝毫不抱有这种想法。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出了差错。然而,我并不放弃希望,并尽量满怀欢欣;就是因为这点,我才有今天的一切。说起当时创业的艰难,我的心因伤痕累累而作痛,不知道要如何才能缓解内心的痛苦。我借着高亢的歌声打起精神,不停地唱着,直到有勇气走回自己的房间。第二天一早,我又像往常一样投入工作。其实,我们无法彻底免于痛苦和担忧。但是,即使是在人生最低潮时,也不要失去愉快的心情和对明天的希望。

  康瞧:先生说过,人生没有一步登天的魔梯,这是至理名言。但很多人耐不住寂寞,希望能够找到那个魔梯。

  稻盛和夫:切勿选择捷径。当年我曾陷入无可救药的孤立状态。我想象自己带领一支队伍爬上险峻的大山,可能因怯懦畏缩而无法前进,审视会失足跌下断崖,摔个粉身碎骨。一位资深经理劝我妥协,暗示我另外选一条平坦的路走,与队伍一同慢慢地爬上山坡。对于他的相劝,我想了很久,但最后还是选了崎岖的山路。我知道,假如自己选一条好走的路,慢慢向上爬,可能在攻顶之前便放弃了。我很清楚,自己是个脆弱的人……我下定决心,既然我认为自己所选择的路是正确的,那么不管路途多么凶险,天气多么恶劣,都应一心攻顶。从那时起,我就试着对自己和他人都一样严格,这样我们才能一同登上巅峰。所以说,捷径并不一定能把我们带到目的地。

  相信这点,准没错!

  文/康瞧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