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跳槽重在预防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高管跳槽,跳槽
  • 发布时间:2012-02-29 10:52
  岁末涌动离职潮

  如果说股东、董事长、总裁这些拥有决策权的管理者,是公司的神经中枢,掌握着企业成长和发展大权,那么高管和核心员工就好比企业的血液,他们要为企业的正常运转提供动力和养分。离开了他们,企业不仅无法正常运转,甚至还会因此一蹶不振。

  2011年底,本土体育用品品牌巨头李宁,再次传出了2位高管离职的消息。一年内5位高管的先后离职,让外界不得不对李宁品牌的市场定位及未来走向充满猜测,品牌重塑失败的论点一次次被抛出。

  “老十家”之一的老牌基金公司华安基金,先是遭金融危机重创,受雷曼兄弟倒闭的拖累,不得不自掏腰包将华安国际配置予以清算,之后又遇到内部人事剧烈动荡,高管频繁离职,公司声誉严重受损。

  截至2011年12月27日,A股市场已发布了1264个高管离职公告,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68.09%。如此大面积的高管离职,势必引起上市公司人事地震,而这些公司“震后重建”的工作量也可想而知。可以说,遭遇了高管、核心员工离职的企业,“被跳槽”前后大都伤痛不断、元气大伤,鲜有毫发无损者,改头换面加速发展者更是寥寥无几。

  高管跳槽为哪般

  纵观各公司高管辞职的原因,不外乎是“个人原因”、“工作原因”、“工作调动”等含糊其辞的表述。但仔细分析,造成高管、核心员工离职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利益驱使

  如上市公司高管离职,变身富豪一般,多数人的离职原因都可以归结为“利益”二字。

  手中持有的公司股票,一旦上市其价格会出现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巨额财富滚滚而来。与其继续辛辛苦苦地赚钱,不如放弃金饭碗直奔金山而去。那些手中没有股权的员工,虽然没有“一夜暴富”的机会,但也不愁被高薪挖角。一旦有合适的机会,人往高处走也是人之常情。

  ●人事变动

  还有一部分高级员工的离职,往往带有被动的意味,又夹杂着或多或少的悲情色彩。由人事变动带来的高管跳槽,多见于企业兼并、组织架构调整之时。

  当企业要实现兼并融合时,必然要面临人员整合的问题。当面对“二选一”的尴尬局面时,注定了要产生失败者。在失败之后全身而退,也是无奈之选。

  ●自主创业

  当久了“打工皇帝”,自然也会有人想“自立为王”,自己创业当回老板。

  这类核心员工的离职,对老东家的杀伤力不容小

  觑。他们另起炉灶的地方,极有可能是老东家的隔壁、对面。成了“同行”后,这个对手既有足够的才能,又对老东家知根知底,弄不好还会拉走一批老东家的骨干。

  ●其他原因

  所谓的其他原因,最常见的是“身体原因”、“个人原因”等。像苹果的乔布斯,就是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了他所热爱的苹果,着实令人惋惜。

  “个人原因”,说来就有点复杂。公司对外发布的公告中,最常见的就是“个人原因”,让观众们有些雾里看花的感觉。但通过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很多“个人原因”的背后也都可以归结到以上几类之中。真正因为个人原因,如“照顾家庭”、“放假休息”等,只是凤毛麟角。

  “被跳槽”的企业伤不起

  无论是高管离开了老东家,还是老东家送走了核心骨干,都不可避免地要给企业带来影响。这些影响可以是财物上的损失,也可能是更具破坏力、更长期的经营风险。

  ●正常运营受阻

  管理人员、核心骨干离职后,原先由其负责担任的工作内容,需要安排其他人员立刻接手。在挑选继任者时,当然要花上一定的时间,衡量各种利弊。即使企业有幸很快找到了合适的人选,在接手后还存在能否适应等难题。内部选拔还好说,熟悉起来可能快点,若是企业从外部找来的“空降兵”,结果就更加难以预测了。

  网路巨头雅虎,近年来饱受高管替换之苦。五年内首席执行官三度换帅,运营业绩更是每况愈下,未来亦不容乐观。

  ●核心团队流失

  如果离职的核心员工属于号召力强、影响力大的人物,那么企业就完全有可能出现人员大面积流失的多米诺连锁反应,而且越是老员工越有流失的可能。这类人物一旦离职,其余的员工很容易产生沮丧和失落感,并开始盘算日后的出路。在人心不稳的情况下,再加上继任者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离职潮。即便企业没有碰上大面积“失血”,也不排除遇上被挖角、流失关键人才的风险。

  2011年1-5月之间,上海通用在短短不到半年时间内,有4位高管先后离职,转投他方麾下,通用制订的年产销500万辆的五年战略目标,恐难实现。

  ●商业秘密外泄

  高端人才身居要职,他们手中都或多或少地掌握着企业的机密信息。不少公司正是冲着这些商业机密,才不惜一切代价挖走这些核心人才的。

  虽然多数职业经理人,不会故意做出有违道德规范的泄密行为。但仅凭着道德的约束,不足以消除机密外泄带来的风险,这时就需要寻求法律的保护。但真用到法律时,企业又经常面临证据收集、损失举证等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和基础资料,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并不规范,经常是遭受了损失,还不一定能获得相应的补偿。

  2006年6月,新太科技连续丢掉了贵州电信和河南网通两个老客户的大单,经济损失高达930万元,而竞争对手是北京博安天慧,主要股东都是公司离职员工的亲戚。

  制度入手防范在先

  多数企业遇到高管离职时,首先会想到的是竭尽全力加以挽留,但若真到了无力回天的地步再来想对策恐怕为时已晚。所以提前做些预备工作,总没有坏处。

  ●法律预防

  针对核心高级人员,法律赋予企业最强的武器就是竞业限制。

  竞业限制并非任何员工都可以适用,法律限定的范围为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因此,高级管理人员、核心骨干们正好在此范围内。

  竞业限制的内容,企业可以在劳动合同中以个别条款的方式约定,也可以通过单独的保密或竞业限制协议来具体约定。其中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可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但一般期限最长不得超

  过2年。同时,员工在承担竞业限制义务的同时,企业也要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作为对价。

  签订竞业限制的关键在于签订时机的选择。对于高级人员,企业可以考虑在其入职时或者是有重要嘉奖、提升时签订。若是等到离职时再来办,企业就会处于被动。

  另外,除了竞业限制,企业也要重视保密义务的约定。

  在不少企业看来,有了竞业限制协议,就无需保密协议了,也就忽略了在保密方面的工作,实则不然。竞业限制的效果,是要待员工离职后才能显现,员工在职期间反而不能发挥作用。因此,核心员工在职期间还是要靠“保密协议”督促其履行保密义务。并且,只有完善的保密措施,才能作为今后竞业限制履行的稳固基础。

  保密措施主要涉及企业商业秘密定义、保密范围、保密行为,以及泄密后的违约赔偿责任。其中最需要企业谨慎关注的是商业秘密的定义及违约责任的界定。企业在设计这些条款时,要尽可能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最大限度地帮助企业减少损失。

  ●管理规范

  在应对高级人员离职这个危机时,企业能否跨过这道坎继续稳步前行,就要看企业平时的管理制度是否规范了。相比法律方面的事后补救,管理方面更加侧重于事前预防。

  首先,建立人才培养体系。这可以帮助企业缩短补充人员的周期,能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新旧人员交接,快速恢复运营状态。企业在培养人才时,还要注重扩大人员培养范围,做到广泛选拔、重点培养、“不产独苗”。

  其次,细化工作职能。如果没有其他人员的职能分担配合,一旦该员工离职,其工作将无法由其他人接收完成。所以尽量不要将工作职能集中,核心岗位员工的工作职责还要有一定的重复性,忌“一职一人”。

  第三,巧用股权、期权。企业如果有股权、期权等待遇,在给予之前,也要设定好兑现条件,要达到以员工的贡献为兑换前提,而不是无条件的给予。比如,在制度中规定员工离职,所持的股权只能以原始价出售,以此增加员工的离职成本。有些企业为了吸引高级人员,急于开出高待遇、赠送股权等,却也为日后埋下了不少隐患。所以类似高待遇、高福利的设计,也要以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为前提。

  最后,稳住军心。要注重对在职员工的关心,特别是经历领导离任后的下属员工。这类员工通常处在敏感地带,极易形成员工离职的“第二梯队”,如果此时不关注这些员工,或者新任领导过于大刀阔斧,就难保他们不会由胡思乱想来个“猢狲散”了。

  ●转换思维

  在高级人员身上存在离职现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身份仅仅是员工。如果转换高级人员的员工身份,结果会如何?

  首先,让他们成为老板、成为公司的拥有者。小小的股权激励能维持的时间并不长远,只有将高级人员的利益与公司进行更紧密的捆绑,才有可能让其舍不得离开。不过能否实施,还要看老板的魄力。毕竟这就意味着将自己的江山拱手让人,实非一般人能做到。太上皇固然好,但古往今来,也只有皇帝的宝座才更让人向往。

  其次,让高级人员为自己的亲属打工。吸收员工的近亲属成为股东,占有一定份额。一旦为亲属打工后,由其是至亲,他们的离职就将多一份顾虑。如果他们离开,对公司造成了影响,那至亲也将受到牵连。在中国亲情伦常至上的社会中,还是能造成一定制约性的。

  文/钱青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