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不是“耍流氓”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蓝筹,价值投资,A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3-06 11:39
“万能的上帝能否造出一块他举不起来的石头?”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为了证明上帝不是万能”的逻辑命题。同理,“正确的投资导向就是投资不赚钱的蓝筹股?”这个逻辑命题同样纠结。
谁能量化分析求证蓝筹股肯定赚钱?或者大概率赚钱?没人!既然不能求证,为什么敢说投资蓝筹股(不设定前提)就是正确的投资导向呢?没有前提的结论,就是耍流氓。正确的投资导向,一定是以盈利为底线的。否则,投资的意义何在?所以,以“蓝筹”或“非蓝筹”来界定所谓“正确的投资导向”是非常无聊的说法。管理层从来没有犯过这样的低级失误,倒是颇多市场人士挺钟情这种“扣帽子”的定性。
在A股过去十多年的历史里,从来没有听说过所谓“蓝筹神话”,只听说过“长线是金”。历史上A股有过两次轰轰烈烈的蓝筹股行情,都和公募基金有关。一次始于2003年,一次始于2006年。无一例外的是,结局都令人毛骨悚然,最终都是一地“基”毛。
事后总结,我倾向于这样给出“定性”:1、每一个买蓝筹股的人都会安慰自己“这是价值投资(低风险稳收益的代名词)”。2、蓝筹股的泡沫不比非蓝筹股的泡沫伤害小,反而受众更广(特别是热衷吸血的“伪蓝筹”)。3、机构投资人是蓝筹股涨跌的重要“主力推手”。
无论怎样,上述三条定性,都将持续发生在过去、现在、未来的任何一次蓝筹股行情中,无论是A股或是其他国家股市,如影相随,“前世”注定的命运。这是因为———整个事件的“本质”是,“蓝筹”是张皮,妖魔鬼怪都能画。
无论中外,每一场社会运动都会把“民主、自由”高高举起;无论中外,每一次投机浪潮都会把“价值投资”高高举起;群体性行为从来就是这么愚蠢,容易被“代表正义”的词汇所煽动,被貌似道德制高点的优越感所迷惑,结果付出真金白银或血的代价。
所以,“蓝筹”只是张皮,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一个有号召力的口号,一个能够汇聚群体的方式。只是偶尔换个腔调,再登台而已。这就是一场运动。以“正确”之名,做与“正确”无关的群体运动。以“道德”做评估标尺,是一帮很无趣的“意见领袖”和“假想敌”较劲,与投资偏好的适当性并不关联。
了解管理层的倾向性,这远比“讲道理”更来得重要。从专业角度,我们如何评估证监会此举对于当前市场的影响呢?
回顾A股历史,蓝筹股行情能不能推动,有两个观察视角———其一,管理层有没有政策倾斜为蓝筹股上涨“开绿灯”?其二,管理层有没有政策倾斜引导某一群体的机构投资人“带头做表率”?当这两个条件满足时,我们需要尽快跟上队伍,跟上潮流,而不是为理念之争而较真。
2003年号称中国A股开启价值投资的“元年”,“钢铁、石化、汽车、电力、港口”五朵金花怒放的一年。正是这一年,卖方研究才真正开始,投资人才开始关注公司基本面;正是这一年,蓝筹股第一次主导了全年的绝大部分盈利机会。正是这一年,二八分化的“结构性牛市”一词开始出现。什么原因会促使价值投资突然在一片“焦土”上生根?这一年是公募基金“跨越式发展”的一年,年增长幅度继2002年后再度超过50%。持有股票市值,占两市市值比例接近10%,成为市场的最大投资者群体。此消彼长的是,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以及私募基金资产逐渐恶化、投资普遍陷于困顿。
值得注意的是,公募基金扛着“价值理念、组合投资”的大旗,深得管理层青睐。作为当年监管最为到位、信息披露最为充分的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成为管理层贯彻其价值理论的左右手,获得政策倾斜不足为怪。
同时,QFII也在当年得到了发展壮大。其大盘或中盘的股票、企业管理和管理层具透明度、盈利增长且与中国经济联系紧密、行业龙头具垄断地位等投资思路得到管理层倍加赞赏。
2007年号称中国A股价值投资的“登顶年”,“超级牛市”在一声巨响之下后轰然倒下。正是这一年,中国式价值投资被“神化”;正是这一年,公募基金发展到必须政策“叫停”的地步;正是这一年,蓝筹股彻底炒成了蓝色泡沫;正是这一年,几乎整个社会都在“价值投资”;
什么原因会促使蓝筹股泡沫的破裂呢?必须要说,2008年经济危机是后来的事情。2007年11月温总理批示的44号文,即《关于进一步做好基金风险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敲响了公募基金疯狂营销的“丧钟”。作为历史见证者,我们亲历了政策“踩刹车”后公募基金们的措手不及。当市场资金链条被外力打断之后,不断吹大的蓝筹泡沫突然破裂,一发不可收拾。这就是发生在6124山顶上的故事。5000点上下的时候,又遭遇金融危机正式来袭。后面的因果发展为人熟知。
这一年是公募基金“跨越式发展”的“末年”。自此,元气大伤,在2008年遭遇“大换血”之后,一帮“娃娃兵”走上前台。随着全流通的日益临近,解禁股逐步流通,曾经叱咤风云的公募基金,再也无非恢复当年之勇,持有股票市值占两市市场比例逐年下滑,沦为“大散户”。价值投资之说,也随之灰飞烟灭。
一群掌握市场话语权的投资人,他们持有什么理念,那么这个市场的主流投资的行为特征就会按照什么游戏规则来玩。所谓“强者才有资格制订规则”,至于哪一种理念更优越的探讨,这种定性比较的结论则颇有“拍脑袋”的嫌疑。
如果管理层希望价值投资“复辟”,希望蓝筹股重新被投资人青睐,做法其实很简单———通过政策资源的倾斜,让其理念追随者成为市场话语权的主导者,进而间接引导整个A股市场的投资倾向。
目前来看,全流通之后,话语权最大的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其次是公募基金。如果这两个群体都坚定追随管理层的“指挥棒”,并以实际行动为股市发动蓝筹行情做出实质贡献,那么蓝筹行情自然不乏持续动力———毕竟,赚钱效应是硬道理。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管理层频频召开“思想动员会”,比如上交所日前专门召集各大基金公司总经理举办一场研讨会,由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主持,主题是讨论价值投资理念。管理层的用意非常明确,只待图穷匕见,勿需多言。复制2003年或2007年,或在朝夕。
看明白,才能想清楚。说到底,无论什么形式什么理念,能被响应被拥护的,一定是带来赚钱效应的现实。投资,是为了赚钱———这是丛林之道,也是本质。这如同,一场社会运动,一定要明确给某部分群体带来可见的既得利益,否则,万难成功。
程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