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伞”靠不住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职场,保护伞
  • 发布时间:2012-05-31 17:05

  我们中的许多人初入职场时,羽毛未干,战战兢兢,希望找到靠山、获得关照,这种心情大抵都是有的吧。何况,我们从小就被各种“保护伞”所熏陶,一时也躲避不开其映照。

  保护伞,保护了多少伞下人?

  “伞”是挡雨遮阳的用具,据考证在唐以后才出现。所以,甲骨文、金文、小篆里,难觅“伞”字的影子。

  我们不难从楷书的繁体之“傘”,见形思义。十划之“傘”将其真实的形态体现毕至:有傘顶,有傘柄,有傘骨,有傘辖——可谓惟妙惟肖。

  日本的汉字研究专家白川静先生说到“傘”字,是:“大大的傘下,可容纳较多的人,所以,很多人为寻求佑护聚集到有权势的麾下,喻之为‘傘下’。”

  同样,我们也有相传的对联:“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这话既形象,又深刻,将“保护傘”比喻得通俗易懂。

  那么,在职场之上,我们真的需要“保护傘”吗?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争先恐后地寻找那样一把大“傘”,一个大“人”,能保护四个小“人”吗?

  也许,但不会长久。

  因为这个大“人”同样会去再找更大的保护“傘”,层层叠加,再牢固的“傘”柄也有支撑不住的时候。这个,我们用笨理也会料想出最后的结局。

  现在的年轻人会唱《国际歌》的已经不多了,其中有句歌词还是很有现代意识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是啊,人当自助。

  我们尊重领导,敬佩上级,但在精神上不能俯首称臣,更不能卑躬屈膝,曲意奉承,以为傍上了一棵大树日后就可方便乘凉了。我们一旦在品格上低头,就会在行动上失去独立,处处巴结,妄想只要领导能吃上干饭,自己总会有碗粥喝的。

  未必。

  许多时候,职场演绎出来的形态犹如一个动物园,弱肉强食。狮子与狼都是食肉动物,它们的美食是牛和羊。但是,当大树底下只剩下牛和羊的碎骨时——狮子会去照顾狼的饥饿吗?

  记住吧——不要与上级搞得太近……因为当危机来临的时候,下级是不在上级的保护“傘”之下的。上级的那把“傘”下,站着的总是他自己。看看那些为上级打“傘”的人吧——到头来,哪个不是被冷雨淋成了落汤鸡。

  我们应该记得这样的经历吧:风雨中打“傘”,一旦风大了,最先被吹破的,恐怕就是“傘”了。

  “傘”由繁体简化为“伞”,“简化”掉了四个小“人”,又保留了“伞”的基本形态,应该是对的。

  因为,“傘”,也有不可承受之重。

  倾听的艺术

  一份科学资料显示:人类非睡眠时间的80%是处于与人沟通的某种状态,其中:9%在写;16%在阅读;30%在说;而45%在听。

  这,或许就是上帝为什么给了我们两只耳朵,而仅仅只给一张嘴的原因吧。

  管理学上有个费斯诺定理,提出者是英国联合航空公司总裁兼总经理费斯诺先生,他说:“人有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讲。”的确,说得过多了,说的就会成为做的障碍。

  关于倾听,GE前CEO杰克·韦尔奇有一句经典的话:“经理人必须使倾听员工的声音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通俗的说法就是,有些事情经理人可以不做,但倾听员工的声音,是十分必要的。倾听成了杰克·韦尔奇在GE创造非凡成就时期的重要管理“工具”。因为倾听,他要求经理人要和员工“打滚”。这证明了韦尔奇很久以来的一个认识:距离工作最近的人最了解工作。

  那么,我们做了经理人,是否都能认真地倾听了哪?

  分析一下“听”字,确实印证了我们的一些作法:“口”头上说要倾听员工的心声,实际上根本没有注意听,许多时候,还有意无意地把听到的批评和建议“砍”掉一些。“斤”在上古图形文字里,原是一把斧头,是专门用来劈砍木头的。这种斧头今天叫“锛”。难怪许多员工抱怨经理人,“听”取员工的呼声只是挂在“口”头上说说而已的,要不就是左耳听,右耳冒。呵呵,这个“冒”与“斤”(砍)掉也没有什么区别呀。

  我们不注重倾听,或者不了解倾听的技巧,其根源在于不懂得倾听的重要性和意义。其实,如果对“听”的繁体字“聽”——认真地记住,细心揣摩,就能领会倾“聽”的深刻道理了。

  “聽”的左边由“耳”和“王”组成。“王”就是头儿,就是经理人。那么要想成为一个好的经理人,就必须学会竖着“耳”听,而且要兼“聽”,不是偏“聽”。

  遗憾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知识的拓展,更随着职务的高升,“聽”力减退了,很多经理人越来越变成了一个糟糕的倾“聽”者。有一项测试:参加者听完一个故事后接受测试表明,回答正确率:初一学生为90%,初二学生为80%,而初三学生只有44%,高中学生却低于28%。现有的研究证明,作为成人,我们只能复述或表达出我们所听到的50%,甚至还低。

  倾“聽”效率低的原因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我们内在的心理对话是无效倾“聽”的最直接原因。例如,我们常常在他人开口之前,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判断和期望值——当他人说话时,我们倾向于听到自己所期望听到的,对非期望的则充耳不闻。期望值对我们的听力和记忆力有着强大的限制。

  关于倾“聽”:大多数人在听时,不是为了听懂,而是为了应答或表态。他们或者正在说话,或正在为说话做准备。斯坦福商学院教授杰弗里·普费弗在《权力管理》一书中,专门研究了高级管理人员如何利用权力。他的结论是,倾“聽”是众多成功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之一,其重要性甚至超过精明、创造力和组织能力。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由评估式倾“聽”转变成欣赏式倾“聽”。

  《说文解字》释“聽”为:“聽,聆也。”也就是聆“聽”别人的诉说。关于这一点,“聽”字的右边又清楚地指出来了。

  其中的倒“目”(罒)代表着眼睛,提示倾“聽”的时候,眼睛要看着对方,以示尊重。倾“聽”过程中保持眼神接触不一定说明你赞成他的观点,重要的是表示一个信号——我在“聽”你说。有资料显示:有人倾“聽”时,说者的观点比没有人听时更清晰,而且逻辑性增强。

  倒“目”(罒)下的那个“一”,表明倾“聽”的专一,态度端正。

  “一”下面的“心”表示倾“聽”要用心,要有同理心。

  韦尔奇经常倾“聽”,他把自己比作海绵,吸收并改进每一个好点子。

  我们知道,今天的市场环境是如此复杂和困难,而企业又处在一个难以预测的、充满陷阱的竞争环境中,形势是如此的紧迫,以至于企业的持久生存依赖于每天都必须持有的信念,即点点滴滴的智慧都来自于组织成员——那么,作为经理人为什么不坐下来,仔细地倾“聽”来自员工的——声音——也就是智慧?

  倾听:何乐不为?

  文/老范行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