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什么诺亚方舟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用此语描述豪车销售行业在温州与鄂尔多斯这一南一北两个城市6年来的迅猛发展与没落,相当贴切。而探求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则更令人唏嘘。

  无论是鄂尔多斯为代表的资源型经济,还是温州为代表的小商品加工及房地产业经济,严格说都存在着自身的风险。这种风险来源于产业自身特点,更与国家的宏观政策密不可分。这两个城市起到了很好的“标本”作用,从“豪车消费”入手的剖析,更能管窥出中国经济在这几年间的运行轨迹。

  两座城市的下滑与没落在2011年已经开始显现,但根源或许在2006年已经埋下。表象看是“房地产没落——信贷崩盘”的连锁反应,肇始却在于深层次的资源产权不明与制造业的停滞。豪车消费热来势汹汹如悬河倾泻,但建立在投机产业发达而非全民制造业提高的基础之上,就是“无根之水”。这种豪车过度消费既没能让车主产生一点点的“品牌忠诚度”,更对中国自主品牌的“冲高”无任何积极意义。

  从宏观上来说,2006年中国经济的萎缩势头已经出现。原因在于投入产出的不匹配。当真正暴利的行业越来越集中在某些集团手中之时,“藏富于民”对于民间企业家而言就并非可喜而是可怕。另一方面,当一个国家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无力、假货横行、甚至关系到生命安全的食品都无法令人放心之时,制造业——这一大国的立国之本也很难得到健康的发展。

  正是在这一年曾经风光一时的山西煤老板开始夹起了尾巴,转过年股市飞涨,一年后在汶川地震之前又暴跌,其后房地产市场空前繁荣,笔者曾住过的北京化工大——北京东北三环房价开始翻跟头上涨,再其后蔓延至四环、五环一直追踪到河北移动控制区... ...房地产市场如此,汽车业也在这一年出现了一个“拐点”——曾经饱受嘲讽的自主品牌车企在龙何之争后大步前进,又在2009年因担负“重振经济”重任得到了宏观政策的支持:从“三下乡”到“小排量”乃至“以旧换新”,“新政”接二连三,包括自主品牌在内的车企大肆扩充产能的同时,城市规划却未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改善,于是城市楼盘越来越多的同时,路却越来越挤——政策市,埋下的隐患太多,并非只涉及房地产和汽车,但表象最容易显露的,正是这两个行业。

  也并非没有例外:恰恰是在这年中,豪车消费在中国愈演愈烈,除始终未能透明的公车消费外,更多的私车消费者集中于投机性质的行业。对于“草根富豪”而言,财富来得过于突然,但必须依靠的法制保障却非常不确定。凡暴利的行业,或者是高度垄断使众多觊觎者无法介入、或者是高端科技使外行者无从下手、或者是高额投入让资本有限者无力分一杯羹。中国的暴利获得者多得益于第一点。可惜的是,太多的鄂尔多斯与温州“老板”并不在其内。当市场寒流来袭时,堆积如山的财富如聚沙为塔被巨浪摧毁。

  明白了这一切,就知道曾经看似豪车销售“阳光灿烂的日子”从一开始就有一层阴影笼罩着。

  与豪车消费的大起大落相比,民营自主品牌车企在这6年中同样经历过波峰低谷:一不小心比亚迪就领军了新能源,吉利也并购了沃尔沃,奇瑞更是以种种方式转变了身份,长城打出了“中国车”的旗号,在汽车业这一中国制造业难得开放的行业里,民营资本获得了难得的机会。但与豪车一样,2011年“隐患”发作——仅仅是北京限购令便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现在看一下“三年为期”至今沃尔沃国内生产仍未见新车的吉利、新能源项目与销售渠道上大起大落的比亚迪,以及“合资自主”阴影笼罩下的所有自主品牌车企,你就会明白:对于民间资本来说,“国进民退”的透玻璃墙幕从来就没有真正被打破过。

  今天的中国经济困局,在于民间的财富很多,但出路太少。该挣钱或貌似挣钱的行业早被“国字头”或“准国字头”把持着,这些本该奔腾的水流无法汇入更广阔的海洋,只能挤进包括房地产在内的投机行业。波澜壮阔的“黄河”干流看似摆脱了干涸的危险,但是却早已暗藏了深深的危机。当悬河已经在头上咆哮的时候,那些“危在旦夕”的民企老板又如何会把进口豪车买来当诺亚方舟使唤?!

  挽救这一困局,必须“开闸泄洪”——开放那些被利益集团垄断着的行业,让民间资本有更多的出路。虽然“十二?五”期间已经将汽车产业再次作为“支柱型产业”,但目前助推的力量——从金融到市政建设、从知识产权保护到公车改革都看不出有太多实质性的进展,这样的前提下,两大产业“经济发动机”的作用可想而知。而温州与鄂尔多斯目前的尴尬同样与上述原因有关,自然无法得到最根本的缓解——豪车品牌4S店销售经理们也就难以“旧梦重圆”。

  万流奔腾的水世界,是否会在冰河纪来临之前出现?我们期待着。

  文:孟镝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