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助力经济回升 改革挺进深水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一年前的今天,笔者写下《迎着黑暗的隧道,不眨眼》展望2012年,情形历历在目。弹指间一年过去了,尽管股指全年波动幅度不大,但由于经济放缓、企业盈利普遍下滑,股指在连续两年熊市后又在年内跌破2000点的重要心理关口,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段“黑暗的隧道”。

  随着2013年的临近,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蓝图似乎依稀可辨。宏观经济在今年四季度企稳后,应可维持基本的状态。综合基建、房地产和制造业的情况,投资增速应基本平稳,消费也将保持稳定,出口则难言乐观。尽管制造业去产能仍将持续,但由于2012年去库存因素的消失,基数效应的存在,经济应可维持7.5%~8%的增速,由于没有经济进一步降速的“刹车效应”,企业盈利会恢复至10%左右的正增长。

  伴随着经济的企稳以及领导人传递的信心,今年12月份A股市场开始迎来久违的反弹,这或许是未来一年内较好的一段盈利时间窗口。毕竟A股如果除去估值较低、市值占比很高的银行,估值并不算低,中小板、创业板的估值更是依然高企,股权分置改革以后,目前的流通市值已大大增加。根据估算,目前的流通市值是2008年1664点时的4倍,是6000点时的2倍。而如果以流通市值与居民储蓄余额或M2来计算供求力量对比,再考虑到大量焦急等待上市的企业,如今股票的供给压力较2005年最低点时要高出不少。

  2013年,为更好地跟踪市场的变化,需要观察宏观、政策层面可能的超预期变量。例如,基建投资是否会在今年已经启动的基础上,明年随着新一届政府的上任进一步提速。再如,房地产是否会延续年末的翘尾行情,刚需持续“坚韧”。另外,在政策层面,要关注“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如何落实和执行。如果以上方面超出预期,会给短期市场带来更多的乐观情绪,但也要关注是否因此累积更多的长期问题。无论如何,哪怕短期会出现更多的喧嚣和躁动,最后勇立潮头的,可能依旧是那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未来转型赢家,他们或是分布在消费、服务、内需领域,或是在改革春风中重焕新生的力量。

  2013年作为改革重要的分水岭,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发生在这一年的“生死抉择”。十八大之后,强调“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可以预见,诸多宏伟的改革措施,将在2013年逐渐揭开面纱。在改革总体规划露出庐山真面目之前,对未来经济和市场的预测变得更加困难。因为改革路径的选择、长痛和短痛的权衡、机会和风险的把握,诸多时间窗口已经开启,而不同的路径选择和政策组合,或许会对未来10年的中国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政府将如何在营造短期改革稳定环境的同时,避免累积长期问题?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新一届政府会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宏观环境,来实施改革新政。这有助于避免过大的改革阵痛,但也可能进一步累积长期的问题。需要关注的是,在“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的同时,会不会进一步加剧投资效率低下的局面,会不会进一步提升地方政府、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负债率。

  改革在注重宏观设计的同时,是否也会着力于微观改造?纵观若干发达国家的历程,转型期宏观政策的宽松或紧缩,都不决定最终结果,反倒微观市场主体的活力再造和效率提升是成败的关键。成功的案例,包括美国前总统里根当年推行的“供给学派”、英国撒切尔夫人大刀阔斧的私有化、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坚决推进的财阀瘦身等。而失败的案例则是邻国日本,经济放缓后不注重企业竞争力的再造,而继续沉迷于财政刺激而耗尽了最后一点有利的资源。而我国在此轮改革过程中,如何大幅度调整国有和民营之间的利益格局,“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也成为改革的最大关切点和关键胜负手。

  如何在改革和转型过程中防止风险的集中爆发?中国经济已将投资主导、数量扩张的模式运用得得心应手,今日推动改革和转型,如果能够成功,其实代表了对旧有模式的一种否定,或将留下数量不菲的不良资产、低效企业和过剩产能。例如那些负债率高企的重化工业的去产能问题,那些为数众多的经济增速在10%以上才能微利的企业等。这些在转型过程中的问题累积,或许会引发短暂的经济衰退和金融风险,如何处理和防范,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

  高质量的城镇化如何推进?

  随着高速增长的工业化进入下行拐点,随着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日益明显地接过中国制造的接力棒,城镇化最原始的推动力其实已经衰减。而随着征地制度的改革,随着土地城镇化提升为人口城镇化,社保、医疗、教育等开支成本将大幅上升,从而挑战现有的财政收支体系,城镇化的成本较过去将大幅提升。

  尽管改革将面临诸多的挑战,但领导人已道出了敢于“涉险滩”的心声,道路曲折,前途光明,改革必定要向深水区挺进,而2013年,似乎将给我们一个浮出水面的机会。

  莫泰山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