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核查旨在驱离IPO造假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 关键字:IPO造假,官媒,堰塞湖
  • 发布时间:2013-01-21 15:41

  过去一年中,包括更早前积存下来的拟上市与IPO在审企业,目前已近900家,也就是市场时刻都忌讳与恐惧的“堰塞湖”。对此,其实毫无半点可供欣赏之蔚为壮观的景色,只剩下随时可能溃决崩堤的严重忧虑与幻觉。目前沪深主板各有175家及361家、创业板341家企业在排队轮候上市。既然被投资人视之为具有高危可能性,似乎就有随时可能崩决、溃堤之虞,其实这是完全多余的“杞人忧天”。

  因为有被官媒多次赞誉为极其擅长调控艺术的证监会在此镇守关隘,有IPO“核准制”的打死也不言放弃,不论寻租生意多么昌盛、欲进入IPO“围城”的队伍有多长,监管当局都不可能让“堰塞湖”的险情发生。其实,只要IPO“核准制”一天不改变,业界有关“堰塞湖”高危险性之后果的种种揣度与臆测,不过都是人吓人的忽悠而已。

  去年10月和11月先后登陆A股的洛阳钼业和浙江世宝,在上市初期被游资爆炒,给外界留下的印象是,新股极受二级市场欢迎,且新股不会对二级市场形成抽水效应。但这是一个假象。官方对此有一个还算是客观中肯的评价:叫做新股是宏观上供大于求,微观上求大于供。

  “堰塞湖”就是宏观上供大于求的最好证明,也的确给证监会带来巨大压力。其要想方设法分流这些源源不断排大队的企业,并开出各种药方。比如降低赴港股市场以及海外上市的门槛与要求、鼓励部分公司先去新三板及各省市的股权转让市场、还有去债券市场集资等。但很显然,对这些久候多时的待审企业而言,分流药方对其大多缺乏吸引力和兴趣。监管当局之前同时还提供了其他几条出路,但几乎难以撼动IPO排队企业离去的决心。

  出于无奈的下策,监管当局这一次或许是不得不祭出“辣招”,采用财务核查的办法,几乎就等同于公开的强行驱离。证监会在上个月底就专门发出对其“财务报告专项检查的通知”,重点的内容就有12项,包括:以自我交易的方式实现收入、利润的虚假增长;发行人或关联方与其客户或供应商以私下利益交换等方法进行恶意串通以实现收入、盈利的虚假增长等。

  到上周末,已经有7家正在排队申请IPO公司识趣的“主动下场”。分别是:遵义钛业,主板排队企业中的福建安溪铁观音、浙江华正新材料、山东海力化工,以及创业板排队企业中的北京电旗通讯、深圳华北工控、大连路明发光共六家公司撤回申请材料,以规避财务核查风暴的洗礼。后面六家企业均为2012年申报上市,分属消费品(茶叶)、新材料、化工、信息技术设备及信息服务等行业。

  其实,遵义钛业的IPO运程实在太差。该公司的IPO上市工程曾被贵州省在2007年就被列为全省金融计划重点工作之一,喊出了“力争2007年底上市发行”的响亮口号。在2008年4月29日,其IPO发行申请已顺利过会,但当年9月因遭遇全球金融危机,A股IPO全面暂停,公司上市遂进入停滞阶段。2009年IPO重启,但该公司因年报披露不及时未能赶上“首班车”。从当年顺利过会到今天,历时已近5年,创下A股IPO市场“过而不发”耗时最长的纪录。

  根据规定,申请上市的公司需满足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纯利均为正数的“上市条件”。遵义钛业在等待正式发行的过程中,应该并未达到上述条件。否则,该公司已经拼搏了5年,怎么可能说撤就撤呢?有爆料指该公司“主营产品价格变化剧烈,海绵钛价格急跌之后一直未能回暖,加之遭遇环保检举和公司内部管理问题等因素,导致公司上市失败”。

  拟上市公司之所以会形成“堰塞湖”现象,还显示出,A股对这些拟上市公司而言,就是一个难得的集资福地。容易圈钱、尤其容易多圈钱,且各种监督、制约与压力,包括在企业财务数据粉饰与造假等方面,A股都要比港股和海外市场容易得多,宽松、方便得多。包括很多拟上市企业的主营业务完全以内地为主,与海外丝毫不搭界。如果改为到海外上市,恐怕连看其作秀的观众都不会轻易给出掌声。

  钟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