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24年前的国情报告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经济,环境
  • 发布时间:2013-09-27 08:39

  由于这九份报告,不但是对我国当时应当如何发展的全面解答,且对我国后来的经济政策影响极大--因此,如今我们重读这些报告,不但是很好的回顾,检验这20年前报告的含金量,而且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新中国第一份全面国情解答式报告

  自24年前,1989年1月开始,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先后发表了《生存与发展》、《开源与节约》、《城市与乡村》、《机遇与挑战》、《农业与发展》、《就业与发展》、《民族与发展》、《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新机遇与新发展:中国20年战略机遇期的“三农”与发展》等9份国情报告。

  这九份报告,最初是周立三院士,胡鞍钢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现任院长)等人受托于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研中心,针对中国农业所做的农村问题报告。但随着报告调研和组织过程的深入,其内容远远超出了原来预想的范围,进而成为了面向整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进程的大型综合性报告--而且,从结果上看(这些报告基本都曾作为中央直属机关的党课培训教材),这九份报告,成为了中国过去20年发展战略政策的理论基石。

  因此,这九份报告,不但是对我国当时应当如何发展的全面解答,且对我国后来的经济政策影响极大--如今我们重读这些报告,不但是很好的回顾,可假借时间和历史进程检验这20年前的报告的含金量,而且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这20年来走过的历程。

  24年前的国情与战略

  在这九份报告中,第一份报告,《生存与发展》是整个国情系列报告的开篇。

  这篇报告开篇一反过去“官样文章”的特点--前面没有大段冗长的分析,而且是在第一章就得出了一个明快的基本结论,即我国社会生产力方面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人口过多、素质过低与资源有限、相对紧缺”,二是“工业超前与农业滞后、发达城市与相对落后农村”等两个基本矛盾。并由此立刻,也是首次提出中国现代化过程应坚持“持久战”,实行节约资源、适度消费的非传统的现代化模式。

  由第一份报告的破题,他们几乎是立刻就推出了第二和第三份报告,分别是《开源与节约》和《城市与乡村》。其中,前者针对人口与资源不相匹配的矛盾,提出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与大力开发人力资源相结合的战略思想,后者则针对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提出城乡协调发展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战略。

  他们还由此,在第四份报告《机遇与挑战》中,针对前面三个报告所提出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提出了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与基本发展战略。

  这四份报告几乎是一气呵成,环环相扣,读来几乎让人喘不过气--但始终围绕着三个核心展开,即“前所未有的多重危机”,“持久的发展战略”,“节约和适度消费发展战略”。

  “前所未有的多重危机”

  其中“前所未有的危机”主要是指出人口继续膨胀与迅速老化、就业压力巨大、粮食供给面临严重不足以及农业增产困难等多重问题:

  报告预测中国人口在2030年前将达到甚至超过15亿,劳动年龄人口在2020年达到10亿,老年人口在2040年达到3亿--随时能产生几亿的,来自农村的潜在失业人口--这不但对整个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而且将成为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他们在报告中指出,当时有耕地20.89亿亩,而由于人口的增加会带来耕地面积减少2亿亩,下降到19亿亩,而森林覆盖率将会,则必须也会增加到15-16%--因此粮食自给将成为巨大挑战--报告预测2000年粮食总需求1.36万亿斤,总供给不超过1.1万亿斤(含进口300-500亿斤),缺口2600-3700亿斤,到2020年我国粮食总需求为1.8万亿斤,总供给量为1.23万亿斤(含进口500亿斤),缺口为5700亿斤。

  此外,报告中所重点强调的,生态环境因工业污染而恶化也非常具有前瞻性,但略有不足的是,报告中仅建议针对突发事件要有应对机制,但没给出具体的战略性建议。

  当然,若用现在的眼光看报告中所说的“多重危机”,也许有人会觉得是危言耸听。但根据我国1987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当时全国人口已经达到了10.8亿,而且生育水平在2.3-2.4之间--照此发展,现在我国人口可能已经突破15亿了--而根据2010年的数据,我国人口包括港澳台在内,也不到14亿,这说明,在控制人口方面,我们做的是非常不错的。

  而报告中所着重强调的粮食问题,恐怕就是日后“18亿亩红线”政策的由来。另据国家统计局去年数据,我国粮食总产量约为1.17万亿斤,与报告数据差别不大,之所以人们没感到粮食紧缺,是因为粮食进口量大大超过了报告预期--报告预期低的主要原因是根据当时的外汇储备条件计算的,可见那时我国,还没有人能预料到我们能有不愁“买粮钱”的一天。

  至于环境、森林覆盖率等问题,读者对照眼下的数据一看即知,后者我们做得不错(森林覆盖率超过20%),而环境问题,恐怕对做得好与坏还难以下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生态正在恶化,白暨豚都消失了。

  “必须坚持持久战”

  对以上问题,报告所给出的总的应对战略是“必须坚持持久战”。

  在设定了诸如“不发生大规模入侵战争”,“不卷入他国的军事对抗”,“不再大跃进,不重演文革”,“不发生特大自然灾害”等条件后,报告认为若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政策,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将在上世纪90年代,以6%-7%的速度进入经济高速增长阶段,21世纪初会进入稳定增长阶段。

  报告对此所提出的目标为:若我国在2020-2050年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仍能保持在4%-5%的话,那么到了2050年国力可以超过苏联,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位,人均GDP可以达到3800美元。

  对照今天的情况,这个目标虽然提前实现了,但这其实并不能说报告悲观--报告撰写者并非万能,他们不但无法预见日本此后进入“失落时代”,而且更无法预见美国连续陷入互联网泡沫和次贷危机。

  走“节省资源,适度消费的发展模式”

  这部分,报告中的文字可以说是用词泼辣,大胆。

  报告指出,鉴于中国的特殊情况,只能选择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发展模式,要“实行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保证社会效益与社会公平,加入更加开放的贸易与非贸易的国际经济体系。”

  并且直言,“我们必须开诚布公地告诉人民,我们无条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资源消费水平相比(因为他们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控制着全部海上贸易通道,而海上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80%强)”,因此,“我们的选择并非出于自愿,实在是迫不得已”

  当然,今天我们有理由面对满街的私家车,笑言当时这份报告太保守,但,人们是否真的明白我们是在非常成功地“加入了更加开放的贸易与非贸易的国际经济体系”的基础上,过上今天的生活的。

  报告还提到,“历史与未来留给我们及后代的回旋余地非常狭小”,几乎可以说,“未来20年是最后的发展窗口期”--因如果错过这20年对中国而言,相对平静的和平时期,仍未发展起来,将长期陷入落后局面,而“落后就会挨打”。

  此言即使是今日读之,仍让人有不寒而栗的感觉,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没抓住这20年,使得我们与西方的武器仍存在代差,是否我们会陷入与清朝末年一样,以弓箭对抗八国联军的窘境?

  此外,报告还指出,明确指出为了改善资源短缺的状况,要“有步骤,大规模,全方位地进入国际市场(包括商品、资源、资金、技术、劳力等市场),积极开拓出口创汇和输入资源的途径和能力”--这方面我们做得如何,相信大家有目共睹。

  重读的意义

  记得胡鞍钢院长曾概括说,这全部9份报告其实说了这样四件事:

  必须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才能获得发展所必需的资源,以弥补军力上的不足所带来的先天缺憾;

  人口必须控制,粮食必须增产,耕地保有量必须稳定;

  要走节约发展的道路,不能走消费拉动的发展模式;

  环境问题必须重视。

  而今,笔者以为,除了第三条,周院士和胡院长低估了中国人民过好日子的欲望外,其余均为至今我们仍在坚持的发展道路。

  因此,这是一份“非常靠谱”的报告,其功效和作用也许应载入史册--但今天我们读它,还有一个意义,就是会让我们明白,我们是如何实现了这些目标的,从而能坚定信念,不为那些杂音所动,继续走下去,直到胜利。

  文|塔夫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