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家族企业如何从制造商蜕变为技术型公司
是什么原因让自己为这家公司奉献了35年?铁姆肯公司(Timken)中国区总裁施博胜(Peter M. Sproson)给出的答案是——公司的人和核心价值。他认为,铁姆肯家族的平易近人以及不单纯以财务指标来衡量成败的价值观吸引了很多工龄超过三四十年的老员工。
自2012年就任铁姆肯公司中国区总裁以来,施博胜正在逐步熟悉中国的商业环境。在接受《英才》专访的当天,恰好是施博胜加入公司35周年纪念日,中国区的高管们在采访间隙端进一盘有35数字的冰激凌巧克力蛋糕,毫无征兆的祝贺着实让施博胜吃了一惊。
“还计划在公司工作多长时间?”《英才》记者打趣问道。
“永远。”
“是因为这个蛋糕吗?”
“当然。”
施博胜酷爱攀岩,攀岩让他在管理公司方面颇受启发。“攀岩的时候,你需要在悬崖上寻找往上攀爬的路。有时候情况比较危机,需要很快做出决定,否则就容易掉下去。有时候,你需要采用一定的战略,考虑从哪一条路攀上去更合理。”
并购区域领导者
作为一家有家族背景的企业,铁姆肯公司已经有110余年的历史。铁姆肯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摩擦管理和动力传动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提供轴承、定制钢棒和钢管、传动装置、齿轮箱、链条以及相关产品与服务,在全球拥有2万多名员工,2012年公司全球销售额达50亿美元。
早在百年之前,亨利·铁姆肯获得了圆锥滚子轴承的专利并创立了公司。据了解,世界上绝大数的商用飞机起落架机轮上都配备Timken?圆锥滚子轴承。美国宇航局的火星探测器也一直采用Timken?轴承。
施博胜坦言,114年铁姆肯公司能够屹立不倒得益于公司恪守道德与诚信、质量、创新、独立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低调而稳健的发展战略。
在过去10年,为实现业务转型,铁姆肯公司通过一系列收购将产品范围从轴承扩展到齿轮箱、链条及相关机械动力传动产品,领域涉及一般工业、能源、汽车、风电、航空等等,但并购规模都不算大。
“并购是否具备战略上的契合更加重要。此外,我们也会参考并购对象的成长性以及盈利性。”施博胜解释道,“我们并购的对象通常是区域性的领导者。通过并购把他们融入到铁姆肯公司的全球系统架构里,然后利用既存的系统和架构帮助新并购的业务实现全球增长。与之相比,如果你并购一个大型的对象可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
2009年,为了避免公司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铁姆肯公司出售了旗下的滚针轴承业务资产,将汽车业务的比重减至20%,获得了9亿左右的现金流,为其投资其他的发展机遇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经济低谷期,盲目进行产能扩张是非常不明智的。”中投顾问机械行业研究员段嘉宣对铁姆肯公司的这种稳健表示了认可,“类似铁姆肯公司等机械企业,现在的重点就是加强内部治理和调整企业架构,提高企业周转的灵活性,尤其是要加强现金流的管理。”
2012年,铁姆肯公司利润占比仍达到了10%,每股收益为自1922年上市以来最为出色的一年。在施博胜看来,长期保持两位数的利润率和充足的现金流为公司应对突发的经济危机提供了保障。
制造商到技术公司
铁姆肯公司全球总裁兼CEO詹姆士·格里菲斯曾经说过:“中国是铁姆肯公司的第一战略高地。在公司成立最初的100年时间当中,铁姆肯公司主要是一家轴承制造商,主要市场是在美国。进入发展的第二个世纪,铁姆肯公司是一家技术型公司,主要发展机会在亚洲,在中国。”
铁姆肯公司在亚洲特别是中国业务的迅猛增长印证了这一战略的正确性。其亚洲业务已经从10年前占到公司业务量的2%增长到11%。尤其在中国市场,过去10年铁姆肯公司的销售额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已成为铁姆肯公司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
早在2010年10月,铁姆肯公司就出资1040万美元与湘电股份成立合资公司,开拓风能市场。虽然去年风能行业不是很景气,但今年风能行业已呈现出回暖态势,业务逐渐恢复。
对于正在不断发展的高铁行业,铁姆肯公司也进行了尝试。中国具有全球第一的运营里数,而且全国各地兴建铁路等基础设施的热情不减。对于铁姆肯公司来说,中国铁路行业可谓市场潜力巨大。“中国铁路有两大发展需求,一是客车的高速能力,二是货车需要重载能力。因为中国铁路承担了很多西煤东输的责任,而我们在这个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我们的轴承解决方案在货车应用中能够真正的满足重载的需求。”施博胜说。
铁姆肯公司的钢材集团至今也有近百年历史,它是世界上洁净钢和无缝钢管的领导者。当前,铁姆肯公司的洁净钢更多应用于中国的能源行业,尤其是油气田开采。
“油气田开采所使用的钻头需要打到最深的岩层,尤其是深层次的页岩气的岩层需要非常洁净的钢。这恰是我们洁净钢的优势,也是我们领先的一个产品。”施博胜表示。
段嘉宣分析,总体而言,与国内企业相比,铁姆肯公司最大的优势是由先进的质量和精益的管理体系、完备的技术力量和统一的产品设计所形成的综合竞争力。
对于未来的中国市场,铁姆肯公司内部制订了一个未来10年的业绩目标。但是施博胜告诉《英才》记者,目标的数额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公司会坚持以满足客户需求、帮助客户解决难题为宗旨,在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的同时变得更强。这个目标的实现也许10年,也许15年,但那只是时间问题。
文|本刊记者 谢泽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