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 金融开放是最大红利
- 来源:英才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金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0-09 13:53
要推动利率的逐步放开,至少让银行对不同的风险可以给予不同的息率定价。
改革开放这些年来,中国经济走得太快,高增长的同时,问题也开始产生。一些隐疾与急性病的交替发作,使关心者们忧心忡忡。中国经济究竟是“偶感风寒”还是“病入腠理”?
带着这样的问题,《英才》记者采访了摩根大通亚洲投资银行副主席、中国投资银行部首席执行官方方。对于一个在投行领域深耕逾20年的“老人儿”而言,洞悉市场的变化,判断经济的走势是必不可少的“手艺活儿”。
对于中国经济的病症,方方表示,中国经济未来最大的红利,主要是来自金融领域的改革与开放。
银行体系不缺资金
《英才》:中国不缺钱,但是6月底的钱荒使很多人担忧金融空转会趋于恶化,你如何看待?
方方:今年银行的贷款量总体并没有大幅下降,二季度有一些放缓,但是一季度的势头还是很好的,应该说银行体系不缺资金。
首先需要明确的概念是,“钱荒”很大程度上是银行在结算当日短期头寸不足造成的恐慌,跟实体经济不完全是一回事。
监管机构对银行资产负债配置、资金长短配置的监管很严格,银行存贷比例不够就要受到限制和处罚。到季末结算的时候,如果银行存款量不够,一般可以到市场上付出稍微多一点的利息,找别的银行调剂,这是业界惯常的做法。今年6月底中央银行收紧放款量,让很多银行措手不及,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到市场上“抢”钱,这时隔夜银行间息率就飙得很高。
所谓的“金融空转”是指银行贷款的资金没有用到有效益的地方去,而是在市场上通过不断倒手来牟利。“钱荒”和“空转”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现在中国出现“金融空转”是因为有很多资金被认为发放到了实际上不急需资金的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这些企业信用额度大,更容易从银行融资,但是他们不一定能够立刻把资金用到最高效率的地方,总体来说资金配置的效率就会比较低。
而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可能是那些可以把资金用到真正有效益的地方的企业,比如,解决就业问题,解决研发和技改问题,解决企业发展问题。但这些企业有时候无法从银行融资,只能以比银行高的利息获取在市场上倒过几手的资金,这就给“空转”提供了空间。
《英才》:有人认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正在为日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埋下苦果,也有观点表示,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很多企业融资的问题。你怎么看?
方方:“影子银行”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我认为,凡是在银行体系之外做的类似于银行吸纳资金或放出资金业务的机构就是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一般不具备相应的监管制度和相应的人才,有时可能会出现大量问题。这种风险在国内外都曾出现。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要加强监管,将影子银行的业务尽可能地监管起来;第二,要阳光化。阳光化之后,影子银行成为一种可以公开的资金融通渠道,监管它也就更加名正言顺。而且规范化后,它要寻找生存的空间,会去吸引人才,吸引资本,可以按照正常的监管要求去做。这两个方面,必须同时做。
《英才》:你认为地方债的问题对中国经济的拖累或者在今后爆发一些地方危机有没有特别严重的影响?
方方:我个人认为地方债是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我曾在2009年3月两会的一次座谈中提出:我们一定要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这件事特别小心。我当时还举了美国加州、纽约等地方政府破产的案例。
我当时的出发点是:第一,国际上教训的总结;第二,中国目前的政府体制使得这种负债具有很大的潜在风险;第三,这些资金的使用也会产生效益和“道德风险”,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今天,我还是这样的观点,在中国政府体制没有匹配的情况下,一定要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有严格的监管和控制。目前已形成的负债,要在发展中解决,通过发展当地经济慢慢地消化,慢慢地把融资的风险降低。
境外融资非主渠道
《英才》:目前,市场参与者投资实体经济的主观意愿不强,这也导致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你如何看待?
方方:首先,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是全球性的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世界各地的政府和监管机构都在想方设法促进对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美国政府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有专门给中小企业贷款支持的政府机构,以及提供创业资金支持的机构等等。
其次,客观地说,银行从风险、效益的角度考虑,也都愿意跟大企业合作,特别是在利率没有放开的情况下。出于节约成本和降低风险的双重考虑。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要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政府要像世界各地政府一样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小微企业,从而缩小在纯市场经济条件下做的银行决策和小微企业现状之间的距离,比如建立针对小微企业的担保机制或免息机制等。
第二,从经营机制、利息机制、金融机构多元化等方面来解决问题。要推动利率的逐步放开,至少让银行对于不同的风险可以给予不同的息率定价。
第三,要通过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问题。比如,在现在的电子商务时代,银行掌握小微企业信息所需要的工作量比原来小很多,他们利用其在网上交易的记录,通过大数据处理可以看到每天的交易量和产品价格趋势,从而帮助银行评估贷款风险。
目前这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不过,总体来说赶不上市场需求,所以市场上还有这样的呼声,但发展的大方向是对的。总而言之,金融业的改革与开放是未来中国经济最大的“红利”。
《英才》:对待融资,企业自身需要做怎样的准备功课?海外融资是否是新大陆呢?
方方:对不同的企业来说会有不同的融资方式,要跟不同的机构打交道。如果每家企业都跟大银行打交道,大银行的效率会变得很低,因为它的体系不能够支持这么多的小微企业。
小微企业的融资应是多元化的。最早的融资就是用自己的本钱和亲戚朋友的钱来支持创业。在此基础上,下一步融资有两种方式:一个是股本融资,小微企业做得好,可能会吸引来天使投资者,然后是风险投资,私募基金,再然后就是上市融资,这是股本的融资渠道;另一个渠道就是借钱的渠道,到社区银行、城市银行,通过担保公司、典当等做一些短期的贷款融资。
在这两种融资方式中间还有第三条路,这就是一定的政府支持,比如政府给予的一次性创业奖励,创业贷款的部分担保等。在这方面没有灵丹妙药,小微企业就是要经过这样的痛苦过程才能够成长起来。
海外上市只是融资的渠道之一。海外上市对于企业的规模、管理能力、企业管制的水平都有很多要求,也会产生较高的成本。企业没有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可能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也没有必要走这一步。而且,小规模的企业,境外融资的成本相对较高,融资的效率会较低。所以到境外融资过去不是、将来也不应该是中国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它只是达到一定规模水平的有战略需求的企业融资的方式之一。
谏言资本市场
《英才》:股市最大的功能就是融资,但是中国股市直到现在IPO也没有开闸,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方方:先打扫门庭再开门迎客,这个思路是完全正确的。任何国家的股市发展都经历了这样的阶段,美国股市也是经过了多次危机和洗牌最后才发展到今天。但是,这个过程不能太长。中国所有的问题都要在发展中逐步解决,如果通过长时间停顿的方式来解决,可能会引来新的矛盾。
我认为,目前的市场要解决三部分问题。第一,要解决卖家的质量问题,及上市企业的质量和管理水平。第二,买家要识货,而且是愿意找到公允价值的买家。第三,市场要搭建好,基础设施要完善。买家的质量、卖家的质量、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三方面问题都要在发展中来解决,而且这三方面都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英才》:官方表示,资本项目开放在2015年将初有成效,目前利率市场化刚有开放的脚步,在两年之中完成这样一个举措会不会比较困难?
方方:2015年实现人民币汇率完全市场化的计划比我预想的要快。但是,过去这些年中国政府在这方面确实默默地做了大量工作,这些工作都具有很创新、很实际的作用。特别是在过去两三年,中国在汇率市场化方面有很多时候都是主动出击,这体现了中国监管水平的提高,中国整体实力的提高,以及体制自信心的提高。对此我举双手赞成。
货币可兑换性有很多指标,很难讲指标达到多少就能够被称为自由汇兑,而且这还取决于货币本身的国际影响力。目前,中国汇率改革采取“以我为主”的策略,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不能被市场和别人推着走,而是按照既定方针,按照时间表和策略一步一步地配套推进。
《英才》:怎么权衡资本放开之后中国出口型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
方方:汇率风险是出口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随着银行体系和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这种风险可以通过银行和其他中介机构来规避,这也要有配套的改革步骤才行。对于出口型的企业来说,第一,一定要练就承担这些风险的能力;第二,要有一些机制和手段来辅助。资本项目开放后风险增加是肯定的,但带来的利益也是相应的,回报永远和风险在一起,两者是相匹配的。
文|本刊记者 张延陶 图|本刊记者 梁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