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体武器1+1 纯血统格斗兄弟

  • 来源:健与美
  • 关键字:格斗,姚洪刚
  • 发布时间:2014-08-26 07:54

  拳拳到肉的格斗比赛,裁判鸣哨厮杀开始,一记鞭腿将你掀翻在地;拳台围挡外,另一位硬汉沉默不语,当你看到他的注视眼神,即可重新获得动力,迅速起身迎战,这个人就是你的兄弟;在充斥着古怪汗味和潮湿空气的地下拳馆,所有人都将沙袋打得震天响,当你在笼中对练中体力不支,你不自觉地望向另一片训练区,有一位拳手正在完成每天必做的500次俯卧冲拳,你咬咬牙重新回到八角笼,那位拳手就是你的兄弟。

  你们是亲兄弟,有着相似的基因和成长环境,血液中90%的成分几乎一样。你们互相厮打,又互相保护,都想在彼此之间显得更加有种,从没有别人能像对方那样罩着你。在搏击这件无比爷们儿,又时刻展露刺激和危险的运动中,没有人比亲兄弟更能保护你。

  新生代跤王 姚氏兄弟

  提起姚洪刚,除了中国首个亚太地区“武林传奇”雏量级金腰带的荣誉之外,“大器晚成”、“朴素踏实”是最多被提及的词汇;而作为格斗赛场上的“90后”,冲劲十足的姚志奎即将参加澳门举办的UFC职业赛,他正试图以这种方式突破自己兄长取得的成就。

  姚洪刚 沙场好人

  直到24岁,姚洪刚还几乎和武术运动毫无交集,身为一名空调装卸工,在北京的高楼上忙碌。此时,比他小11岁的姚志奎正在老家武校里练习传统武术。兄弟俩年纪相差比较大,姚洪刚和姚志奎的共同话题并不多。

  “我从小家里条件不好,也没有机会练武。2003年来北京打工时,我看到了有人在练中国跤,机缘巧合,我就拜师跤王李宝茹老先生门下,练起了摔跤。”,姚洪刚每天干完活,骑自行车去40多公里外的跤场训练,一个来回要骑5个小时。“每天训练不觉得辛苦,骑车就当体能训练了。”

  在取得河北省民族运动会和北京市摔跤冠军后,姚洪刚凭借出色的摔跤技术走进了综合格斗训练场。他的摔法多变,总能寻找到机会,将对手由站立位拉到地面后实施击打,因此收获了“鬼跤姚”的绰号。2010年,姚洪刚带着刚满18岁的弟弟姚志奎一起练习综合格斗。“我弟弟在老家练过两年武术,后来武校关了门,他还想练下去,我就把他带来了北京。”

  那段兄弟共同训练的时光充满着艰辛。姚洪刚靠着为饭馆守夜每月赚的1200元工资,负担着他和弟弟在北京的生活,还要拿出一部分汇给河南老家的父母。每天姚洪刚让弟弟坐地铁去拳馆训练,而自己则辗转坐一两个小时公交车,“这样可以省8毛钱,留给弟弟坐地铁”。

  直到2011年,姚洪刚击败韩国名将赵南珍,获得“武林传奇”雏量级金腰带。靠着在拳馆教课和打商业比赛,姚洪刚的生活开始变得相对宽裕,弟弟姚志奎也开始在职业赛场上崭露头角。2011年,姚志奎打了自己第一场职业比赛——WBO拳王争霸赛的垫场赛,尽管没有获胜,但他还是展露出了自己的潜力。姚洪刚对姚志奎赞不绝口:“弟弟比我聪明,其实我很笨,在训练课上掌握不了动作,回了宿舍一遍遍自己练,志奎一下子就能学会,他现在刚刚开始打职业比赛,一紧张就变得大脑一片空白,往往发挥不出应有实力。不过随着比赛越来越多,他在心理上也越来越成熟了。”

  姚志奎日常体重64公斤左右,比赛时打57公斤级别,比姚洪刚略轻,兄弟二人经常进行实战对练。“姚志奎的技术很好,在柔术和地面打击上比我强。有一次打实战时,我被他锁颈,眼前一黑,差点就被绞晕KO。”由于都是小级别选手,对于兄弟擂台对垒的可能性,姚洪刚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们体重差了几公斤,一般来说不会在赛场上对垒。我希望我们能一起组成团队出战比赛,一致对外,并肩作战。要说我们之间对战,如果真有那么一天,那也不能逃避。”

  训练结束,兄弟俩也会聊会儿天,话题围绕着老家的父母。“我老批评志奎打游戏,他训练完了没事就喜欢打电脑游戏,我让他多琢磨训练和比赛,有空就给家里多打电话。”

  姚洪刚康复训练计划

  姚洪刚因为膝盖受伤,目前正在一边进行身体康复训练,一边进行格斗专项训练,备战今年五月的英雄传说比赛。

  每周3次体能训练

  背部:宽握引体向上10次/组,窄握引体向上15次/组,各完成4组。

  肩部:哑铃前平举、哑铃侧平举,肩上杠铃推举,15次/组,各完成3组。

  腰腹部:仰卧起坐、山羊挺身、杠铃杆硬拉、次数不限。

  腿部:主要是中小负重的深蹲动作。由于膝盖处于恢复期,只完成半蹲动作,并根据身体条件确定训练强度。

  姚志奎 综合格斗新兵

  作为格斗赛场上的“90后”,冲劲儿十足的姚志奎与沉稳老练的哥哥形成明显的对比。姚洪刚24岁练武,28岁才打第一场比赛;而姚志奎13岁入门,19岁就开始了职业格斗生涯,这一切都是靠着哥哥的帮助。“我从小就喜欢武术,还记得小时候,哥哥带着我一起耍双截棍。后来我10岁进武校练传统武术,武校关门后,就跟着哥哥来到北京,学摔跤。”

  刚开始练综合格斗的时候,姚志奎听不懂外国教练的教学指令,姚洪刚就课下给弟弟开小灶。“我们俩打实战对练,都动真格的,训练时我的耳膜被打穿孔过好几次。”在严格训练下,姚志奎越打越出色,20岁出头就拿下CKF中国功夫争霸赛(北京站)60公斤级冠军。去年,姚志奎经过层层选拔,被UFC选入了《终极斗士TUF》16人淘汰赛。在这档真人秀节目的66公斤级比赛中,姚志奎仅用了1分多钟就轻松TKO(技术击倒)了来自马来西亚的张济明。“现在,除了比赛经验稍微欠缺之外,他在和我对练的过程中,体能、力量、速度,尤其是摔法,我已经不占什么优势了。”姚洪刚如此评价弟弟。

  姚志奎的力王计划

  姚志奎现在每天训练4小时,上午和下午各2小时,分摔跤、柔术、拳击和泰拳等不同的技术进行专项训练。由于参加小级别比赛,姚志奎需要进一步增加力量水平,以获得更大优势。“综合格斗比赛中,很多名将会降5~10公斤体重参赛,对手没准是从更大级别跳票,‘委身’来和我比赛,我必须有更持久的体能和超越自己体重的力量。”目前,姚志奎平板卧推的最高重量是110公斤,这对于一个参加57公斤级别比赛的运动员来说,这是个不错的成绩了。

  A每周2次力量训练,每次训练课1个半小时,训练内容包括卧推、杠铃平推、深蹲、引体向上、弯举、双杠臂屈伸等项目。

  B在力量训练中,采用递增金字塔训练法。从小重量开始一直递增到极限重量,然后再完成4组的中等重量的爆发力训练。以卧推训练为例,从60公斤负重开始,每组5次,一直增加到100公斤,最后完成4组,每组5次的70公斤负重的爆发力卧推。

  C当体能充沛的时候,每月安排2次极限力量的冲刺训练,即组间休息时间改为轻负重动作来填充。以卧推训练为例,组间休息时,穿插4组20公斤负重的杠铃快速平推,每组20个。

  D力量训练课之后,姚志奎会进行半个小时的游泳训练,放松肌肉,同时也提高心肺功能。

  来自草原的搏击双煞 阿拉腾兄弟

  阿拉腾兄弟都是练蒙古搏克“开蒙”,都分别在省摔跤队服役、打比赛。兄弟俩年纪相差不多,体力、性格、爱好都极为相近,但在综合格斗项目上,弟弟黑力略胜一筹。

  阿拉腾黑力

  22岁的阿拉腾黑力来自内蒙古,现在是一名小有名气的综合格斗职业搏击选手,刚刚在锐武铁笼赛事中,只用第一回合的3分钟,就裸绞击败了来自台湾的倪乐,拿到了职业生涯中的第四场胜利。

  草原来的孩子大多练过摔跤,从记事起,阿拉腾黑力就与哥哥阿拉腾布日格德一起在摔打中度过童年时光。“我爸爸是一名蒙古搏克摔跤高手,在那达慕比赛中多次拿到冠军,是我们的偶像。从小我就和哥哥一起练摔跤,想像爸爸一样成为摔跤冠军。”

  兄弟俩都继承了父亲的强壮基因,虽然阿拉腾黑力比阿拉腾布日格德小三岁,但有一股子拼劲,练摔跤练得勤,两兄弟在当地几乎无对手。在当地举办的15岁以下儿童摔跤比赛中,阿拉腾布日格德与阿拉腾黑力先后拿到过冠军,阿拉腾黑力还赢过一匹马。阿拉腾布日格德的冠军奖品则相对“寒酸”,拿到过一些食物和毛毯。

  凭着对摔跤的热爱,阿拉腾布日格德2003年进入呼和浩特体校练习摔跤。一年后,13岁的阿拉腾黑力也跟着哥哥一起上了体校。

  原本以为可以在队里继续练搏克,但阿拉腾黑力一进队就懵了。“当时我不知道来体校练的是自由式摔跤,和搏克完全不是一回事。搏克把对手摔倒就赢了,但自由式摔跤很多时候是在地面缠斗,双肩触地制服,诸多规则让我一开始非常不习惯,幸好有哥哥在队里帮着指导我,带着我训练。”

  自由跤身体素质练习

  自由式摔跤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每天阿拉腾黑力会跟着阿拉腾布日格德一起完成5.6小时的训练,其中包括大量的体能练习。“每天早上,我们起床后会跑步4.5公里,训练有氧耐力,跑完紧接着做200次俯卧撑。”上午和下午会有两次专业课训练,除了大量的摔跤实战之外,也有很多以对手为负重的力量训练,比如扛人冲刺跑,把对手反复抱起放下等。

  兄弟闯北京

  阿拉腾黑力和阿拉腾布日格德兄弟在摔跤队成绩突出,在内蒙古自治区全区比赛中先后拿到冠军,被前来挑选队员的北京教练看中。“当时阿拉腾黑力还没毕业,我就先去了北京八一队。那时我也有几个选择,内蒙古队也要我,但对于首都我有很多憧憬,一听能去北京,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八一队。”阿拉腾布日格德说。一年后,阿拉腾黑力也被选到北京摔跤队进行训练。不过两兄弟相聚时间不长,为了读大学,阿拉腾布日格德又辗转去了陕西省摔跤队。

  练习了7年摔跤,带着自由式摔跤60公斤全国第三的成绩,阿拉腾黑力离开了专业队,选择了一个更激烈的搏击领域——综合格斗。“下队之后,我觉得自己还年轻,还能拼。正好看到综合格斗发展很快,我就想尝试一下,开始了综合格斗训练。”

  阿拉腾黑力在综合格斗比赛中连战连胜,仍在陕西摔跤队的阿拉腾布日格德被弟弟的成功转型吸引,利用休假时间到北京学习综合格斗,不过这次是弟弟带着哥哥进行训练。“我练综合格斗的时间长一点,就开始教他一些拳击、散打等站立技巧和巴西柔术等地面降服技术。”在综合格斗赛场上,阿拉腾兄弟又一次走到了一起。

  阿拉腾布日格德

  阿拉腾布日格德从陕西回到北京,跟着弟弟一起练综合格斗,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主推的CKF综合搏击赛。尽管参加综合格斗专项训练时间不长,但扎实的摔跤功底、娴熟的摔法和地面控制技术,还是帮助阿拉腾布日格德拿到了综合格斗赛两连胜的战绩。

  阿拉腾兄弟俩在综合格斗赛场上再次并肩作战,可家里人一听说这项运动血腥残酷,对此便不太支持。“我和黑力平时无话不谈,很多事情都是我俩先商量好再和父母说。打综合格斗比赛的事情,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就一直没说。后来黑力的比赛要在电视上转播了,实在瞒不过去才汇报‘上级’。”

  训练场上的“80后”与“00后” 肖氏兄弟

  肖一夫与弟弟荣天一,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肖一夫比弟弟荣天一大了13岁,但兄弟两开始练武的时间非常接近。

  肖一夫 军·体爱好者

  在中俄边境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出生长大的肖一夫,虽然从小好动,对军事体能训练耳濡目染,但真正练习搏击是从17岁开始。当时他报名参加了跆拳道班,体形瘦小的他训练目的比较明确。“当时我的体重才54公斤,练跆拳道一来是为了变得强壮一点,二来听说这项韩国武术要常常压腿拉伸,能帮助长个头儿。”

  后来,肖一夫在健身房里做过会籍顾问,在格斗拳馆中做过管理工作,对很多健身和搏击项目都比较熟悉。“2008年前后,综合格斗开始作为新式项目在北京的拳馆风靡起来,为了能多卖会员卡,我每周都抽时间跟专业队一起学习、训练,以便能为客户更好地讲解这个新项目。”尽管肖一夫的身体素质一般,但有跆拳道训练基础,对搏击技术理解起来没有障碍,他便开始尝试“转行”,专门进行综合格斗训练,没过多久,就取得6战业余赛全胜的成绩,在圈内小有名气。

  肖一夫的Tabata训练

  肖一夫在健身房中喜欢采用功能性训练模式,增强体能,塔巴塔(Tabata)训练是他的最爱。塔巴塔是一种高强度短间歇性训练,要求受训者20秒内以最大强度完成既定训练动作,然后休息10秒钟,如此重复,一共完成8组,总时间为4分钟。

  由于单位时间内的高强度刺激,仅仅4分钟的Tabata训练要比持续1小时的传统训练,更能够提高训练者的无氧和有氧运动能力。肖一夫会以引体向上、俯卧撑、印度深蹲等自重动作作为塔巴塔训练动作。

  “功能性训练对于格斗非常重要,在比赛中你需要优化自己的身体,达到力量、速度、爆发力和耐力的平衡,多余的肌肉也会成为一种负担,所以我很少会进行15次(左右)/组的中等负重训练,那只会增加过多的肌肉。”

  在针对增加力量的训练中,肖一夫崇尚大负重、低次数的训练模式。“我在卧推时不会从低负重开始,然后每组增加5公斤,而是在热身之后,直接用自己的极限负重量进行训练,完成4组,每组5~8次。之后,我会进行半小时左右的空击训练,防止肌肉的僵化。”

  兄弟间无代沟

  受到哥哥的影响,在少年组武术比赛中崭露头角的荣天一,也在进行综合格斗训练。11岁的荣天一是拳馆中最小的训练者,兄弟两常常在一起训练格斗技术。肖一夫说:“弟弟比我小了13岁,但沟通起来完全没有代沟。我们有着同样的兴趣爱好——格斗运动、军事技术、户外运动,我们一聊就能聊半天。我因为从事的工作关系,能接触很多优秀的教练,这方面我也能给弟弟很多技术和教学上的帮助。”

  兄长的武术观

  肖一夫还不断给弟弟灌输正确理解武术的概念。“搏击技能是一种伤害对手的技术,必然是一把双刃剑,必须谨慎使用。”肖一夫之前为了保护家人,挥拳打断了肇事者的三根骨头,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而荣天一此前在学校中也曾使用“背负投”把同学扔出去,差点把老师吓坏。“我还常常带荣天一去看比赛,让他了解格斗的残酷和危险性,希望能教给他正确的武术观。尽管你比一般人要强,但遇到纠纷还是尽量规避或者理性解决,暴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惟一方式。此外,荣天一也是个军事迷,我给他讲的都是一些民用战术意识,具体的军事战术技巧,因为应用对象是国家敌人,操作起来具有一定危险性,我还不让他接触太多。”

  解码突发危机

  如今,肖一夫是以色列马伽术(KravMaga)教练,帮助会员学习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危机事件。“面对突发情况,需要学习更科学的应对方式,提高生存技能。搏击擂台其实是个完全理想化的公平平台,但现实生活中的危险是不存在这种完全公平的对抗的。在街头,格斗冠军遇到一帮拿刀冲过来的歹徒也有可能不知所措,力量和技术也就无从发挥。”

  荣天一 超强少年

  在训练场上见到荣天一,很少有人相信他只是一个“00后”的初中生,他有着6块轮廓清晰的腹肌,娴熟的打斗技巧,不苟言笑,颇有职业搏击选手风范。“我小时候就好动,6岁时,爸爸带我去少年宫练武术。当时哥哥在练跆拳道,我也想练,但少年宫的跆拳道班报名满了,我就转投传统武术套路和器械。”不练则已,一练惊人,荣天一先后拿到北京市国际武术交流大会的棍术冠军和北京武术交流会男子初级器械组冠军。2011年开始,荣天一接触综合格斗,到拳馆学习,成为馆内最小的练习者。

  “看到哥哥打赢综合格斗比赛,我就也想练。”传统武术套路和器械练习让荣天一获得不错的身体协调性、平衡能力和爆发力基础,这让他一接触综合格斗,就很快入门。相比非对抗的传统武术套路练习,综合格斗立足实战,招式凶狠,但荣天一对此并不害怕。“我哥给了我很多指导,帮助我在训练中少受伤。”年纪轻轻就出入拳馆这样的“打手聚集地”,荣天一在学校里也是个名人。“我身边有好几位同学受我影响也开始练搏击了,老师也认可练搏击是一项积极向上的运动。”

  巴西柔术黄带选手

  荣天一现在已经学习巴西柔术两年时间,拥有黄带资格。他的哥哥肖一夫有空就会带他一起训练,给他拿靶,带他看比赛,解析一些技术动作。由于年纪尚小,荣天一在体能训练和肌力训练上,还不能做大负重、大强度的练习,更多是在哥哥的安排下,进行心肺功能和自身体重的负重训练。

  文/沈诚 王卫京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