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充满了抱怨:孩子不懂事、家人不体谅、上级不公平、人生不如意……奇怪的是,几乎没人抱怨过自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企业管理讲师蒂莫西·费里斯指出,抱怨是把心中的不满发泄给别人,任何抱怨都有一个前提——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它就像思维的“慢性毒药”,逐渐侵蚀人们的意志。同时,他用亲身体验告诉我们,只要坚持21天不抱怨,就能改变生活。
抱怨成为“全民情绪”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有时候,我们不仅会针对人,也会针对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不满;如果找不到人倾听我们的抱怨,我们还会在脑海里抱怨给自己听。”台湾心灵作家张德芬说。如今,抱怨已不是某个人的发泄渠道,而成为一种“全民情绪”。国内一项调查显示,65.7%的职场人表示自己每天抱怨1~5次,4.8%的人每天抱怨多达20次以上。
在美国著名心灵导师、全球“不抱怨运动”发起人威尔·鲍温看来,人们喜欢抱怨主要有5方面原因:第一,当自己得不到更多关注时,就容易抱怨,这是人的心理诉求。比如,我们向他人抱怨工作繁重,潜意识是希望别人多做一些。第二,人们想逃脱自己的责任,或在工作、家庭中遇到问题。第三,出于炫耀心理,因为人们总会抱怨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当他抱怨别人缺点时,其实就在暗示自己没有这种缺点。第四,有的人抱怨是因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这样的人往往很难超越自己。最后,有人是因为想控制别人,当目的达不到时,就容易用抱怨还击。
不抱怨带来神奇变化
无论是哪种抱怨,带给我们的影响都是消极的。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李建明教授表示,一方面,抱怨让人们变成“受害者”,为挫败、失落、愤怒找到正当理由,导致其心态失衡、言语失礼,甚至行为失常。另一方面,抱怨传递的负面情绪会动摇团队“军心”,成天被“祥林嫂”倒“苦水”,亲友也不堪负荷,长此以往,会破坏家庭关系和人际圈子。
更重要的是,抱怨伤身。研究表明,老抱怨会强化消极思维,进而导致大脑产生一系列不良变化。听别人抱怨产生的后果更严重。研究显示,听人抱怨超过30分钟,就会导致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升高,从而阻断神经元联系、加速细胞死亡。反复被负面情绪袭击,容易导致认知功能减退。
蒂莫西·费里斯则用时3个月,做到连续21天不抱怨,并体会到了它给生活带来的神奇改变:1. 解决事情的能力增强。每当要描述一件事或一个问题时,他都会先在脑子里自问自答,并尽量找出解决方案。2. 学会随时赶跑负面思维和消极情绪,让自己的精神和睡眠都得到质的飞跃。3. 用陈述事实代替抱怨,让沟通更高效。4. 提出建设性意见,无形中引导身边人多思考、少批评,许多问题顺利解决。
21天养成不抱怨的习惯
心理学家发现,21天通常是一个行为转变成习惯的周期。如果我们能连续21天不抱怨,那它就会慢慢成为习惯。如何坚持下去?广东爱家心理咨询研究所理事长马健文给了一些小窍门。
换个思考角度。抱怨有传染性,容易让人陷入和周围人相同的负面思维中,此时要马上换个角度想问题。比如想到“房子真贵,我没钱买”,不妨换个想法,“等我有钱了就把它买下来,可这需要我马上开始工作。”这样能给大脑积极暗示,更好地调整自己。
转移不良情绪。如果负面情绪根深蒂固,难以通过转换角度来消除,可以试试“物理方法”——拿出耳机听音乐、去外面跑步等。
常做感恩练习。习惯抱怨的人可能短期内很难改变,可以通过感恩小练习来增加对快乐的记忆:每周抽几天,在睡前列举出5件值得感恩的事情,最好是细微、不重复、具体的。
有时候,自己坚持很久不抱怨了,可亲友、同事突如其来的抱怨会让我们的努力化为乌有。马健文说,避免被外来的抱怨影响,可以试试下面几招。
首先,找借口远离负面对话。比如在社交场合遇到一群可怕的抱怨者,试图阻止抱怨会被他们攻击,保持沉默又显得不太礼貌,此时不妨赶紧找理由离开。其次,在脑海里重构他人的消极对话。比如有人说,“我讨厌星期一,因为周末太短,没休息够”,我们不妨反向暗示:“好在我休息得不错。”任何积极想法都可以避免陷入别人的牢骚中。最后,如果实在走不开,不妨要求抱怨者亲自解决他提出的难题。他们只是为了发泄,根本想不到皮球会被踢回来,可能就会气冲冲地走掉。
(赵红星摘自《生命时报》2014年8月1日)
张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