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语文的起点和归宿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生活,语文
  • 发布时间:2014-12-24 14:22

  【摘要】近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学科的功能被异化。在高考指挥棒的利益驱动下,通常被认为在分数上难以短期见效的语文学科遭遇边缘化的危险。语文教学在被压榨了的有限生存空间里,趋于模式化、功利化,语文的工具性被过分强化,人文性则成附庸,学生感受不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与此同时,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社会浮躁、文化低俗,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因此,基于对学生这一生命个体从学习中终身受益,提高生命质量,进而有益于社会的考虑,厘清语文与生活的相互作用尤显重要。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生命个体;语文与生活;幸福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有此体会:近年来因受应试教育影响和语文难于分数上短期见效这种观念的误导,学生在语文学科投入的时间少,对语文兴趣不浓,认为学语文就等同于背古诗文,记名著常识,做题作文等,耗时费力,效益低下,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快乐。语文学科遭遇被边缘化的危险。语文教学在被压榨了的有限生存空间里,趋于模式化、功利化,语文的工具性被过分强化,人文性则成附庸。

  本人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是教师没有充分认识生活之于语文的作用和语文之于生活的意义,没有将学生作为生活中的人,作为生命个体来对待。下面我将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语文与生活之关系的认识与反思:

  1 生活是语文的起点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而非全部。语文属于基础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与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现象,人人都在“语文生活”中,生活是语文的起点。

  1.1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生命个体收获参与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在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更深入的理解。如在教巴金的《小狗包弟》时,我将教学重点定在引导学生领会作者通过写人记事,揭示人性、解剖自我这一写法上,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多年前曾因种种原因抛弃一只小狗的事,表达深深懊悔。因牵连的是弱小生命,容易调动起学生的悲悯之心。于是,学生对文本“当事人”的心灵叩问,教师本人对自我心理的解剖,学生联系自身类似经历发表看法,一场由文本到生活,再由生活反观文本,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思想交锋在课堂上生动展开。通过这般思想碰撞,学生对文章的写法特点、表现主题的理解会更透彻,而这种理解真正实现了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融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自身经验和体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生活这潭源头活水的灌溉,学生不可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飘散出触动人心的生活馨香的文字。我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写真我抒真情,捕捉生活中的点滴浪花。我常以自己的“下水作文”带动学生从生活细微处发现点滴感动,在平凡琐事里体会人生哲理。《我家楼下的那家面包坊》,那是某次上班路上一个不经意的回眸留意到的感动瞬间;《新兵,走好》,那是身为人师的我对将赴异乡参军的徒儿的不舍与祝福……一个个看似普通的文题,一篇篇语言朴实的生活短章,却在我与学生的心灵间撞击出一次次共鸣,而心手传承的是那份“用心感受生活,以我手写我心”的执著坚守。

  1.2 联系生活中的鲜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学科生命力。

  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很重要的一点是觉得教材内容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有所脱节。毕竟教材的改版更新永远跟不上这日新月异的大数据时代生活变化的速度。而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化语文的工具性,使得人文精神教育缺席,也会造成学生学语文感觉枯燥乏味。其实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教师可从生活中采撷到诸多教学资源,这些来自身边的素材具有鲜活性,能给学生别样的亲切感。

  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诗歌单元小结课上,我曾拿大学学长欧凯写的诗让学生赏析,脱离了教参标准答案的限制,让学生通过品味文字解析作者情感,学生畅所欲言,见解独到。临近下课,我又拿一组以本土风味小吃为题材的《芗城小吃诗略》让学生玩赏,配以一张张切合诗作情境的图片,学生在口舌生津、会心一笑之余充分感受诗歌魅力,我则借机以赠言形式,祝愿学生都能有一个诗意人生。必修三小说单元教学中,我向学生推介本地作家青禾、何葆国的几篇内容有趣的小说,并表示不吝以家中珍藏相关作家著作相借,学生在我的鼓动下纷纷提出借阅之求,在自觉自愿中进行这课外阅读。平日里,我常将自制的图文并茂的报摘贴于教室宣传栏,或在课堂上穿插三两句启发评点,或任由学生课余自己去看、自个儿去品,不图其收益多少,只求能拓宽视野、触发感悟。

  总之,源于生活的教学实践能让学生感受语文离他们不远,语文就在身边,这是一个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学科,从而使学生重新寻回对语文学科遗失的兴趣。

  2 生活是语文的归宿

  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此话可谓精辟,它也折射出了生活是语文的归宿这一真理。

  2.1 引导学生做个“生活人”,在生活中快乐学语文。

  如今,学校课堂和家中书桌的“两点一线”成为不少高中生的生活写照,他们似乎成了与现实生活隔绝的群体,而这样的学习何来快乐?这样的教育怎能培养出健康成长的人?因此,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快乐学语文。教师应清楚地看到,每位学生都是作为生命个体存在于生活中的鲜活的人。作为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学科,应使学生通过学习,除了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外,还能具备一定的人文涵养,手执语文这一工具,拥有一份人文的心怀,诗意地栖居于这苍茫天地间,去发现语文之美。

  平时我着力培养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之美。2009年年末,福建各地在近三个月的久旱后终逢甘霖,《海峡都市报》记者以《喜雨·秋色·诗韵》为题,专版刊登了数幅记录泉州各地雨后景象的山水画般的写意照片,配以王维《山居秋瞑》、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等数首古诗,并题上诗意的刊头语:“斜雨,喜雨,点点洒在渴了86天的泉州大地上。昨天,花农乐了,青山翠了,古城的一草一木也俏了……”我钦佩于记者的创意,将报纸张贴于教室宣传栏,课间招呼学生来看,我说:“瞧,这报社记者恐怕文学功底不浅啊,一则普通的社会新闻都可以整得如此诗情画意!”从学生瞪大眼睛、簇拥围观、颔首微笑的神情中,我能看出他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语文之美。更令我欣喜的是,某日一学生给我几张他收集的具哲理寓意的招贴画,说要与同学分享。在生活中发现语文之美,从教师引导关注到学生主动发现,内化了的驱动力对学生的学习更有益。

  2.2 指向生活的语文教学,让学生成为有幸福感的终身受益的人。

  “对学校来说,高考绝对重要,但高考不能成为学校的唯一。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成绩、名次并不代表他在社会的排名,一进入社会,一切都会打乱重来。因此,学校教育有比高考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名校厦门集美中学校长刘卫平的教育观。而指向生活的语文教育才能真正为学生的终生负责,才能让学生在现今和以后的生活中,学会用语文这一工具,利用在语文学习中学到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去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提升生命质量。

  学者于丹认为,阅读能让我们内心有一份任何外在挫折都颠覆不了的信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人的精神发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这是阅读之于生活的意义。“作文是生活的必需”,这是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作文教学理论的核心,它揭示了作文之于生活的作用。让作文成为学生的生命活动方式,成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情感表达、内心喧嚣的一种内在需要。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养成的听说能力则有助于他们在生活中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情感互动,在社会中更好地安身立命,生活更加和谐幸福。

  总之,必须兼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以生活为归宿的语文教学才能让学生这一生命个体终身受益,成为拥有幸福感的生活中人、社会中人,进而成为对这个社会有益的人。

  当我们的学生能因在书店里手捧书籍,自觉遗世独立,如沐春光;当他们能将写作看作情感倾吐之需,像古人般对文章字斟句酌,视自己的文字如发肤般珍贵;当他们善于在交谈中倾听和分享,谈吐得宜,将说话演绎成一门艺术;当他们面对这个转型中的浮躁社会,那今日“贪污高官落马”“学术造假教授被揭发”,明日“吸毒男星”“拜金腐女”如跳梁小丑般病态表演的种种低俗世相,能葆有一颗明辨善恶美丑之心,我们培养的学生才是拥有健全人格、健康心态、独立思想、人文精神、具有幸福感的生活中的人,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才是能提升生命个体生活品质的“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镇西、孟丽华主编《李镇西茶馆———语文新课改:从思考到操作》,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3]蔡明《生态课堂从关怀生命出发》,中国教育报,2009

  [4]王立根《还作文课应有的地位》,中国教育报,2009

  郭晓民

  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学(363000)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