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办高职学生生命伦理教育探析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高职学生,伦理,教育
  • 发布时间:2014-12-24 16:02

  【摘要】生命伦理教育教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正确对待生命情感,形成坚强的生命意志,民办高职教育尤其要将学生的生命伦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从课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社团活动、加强社会实践、加强网络教育等方面,提高生命伦理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民办高职;生命伦理教育;内涵;途径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项目编号:2012SJD710026)

  近年来,全国大学校中学生自杀、他杀、群体暴力、虐待动物等生命伤害事件屡屡发生,成为与构建和谐社会极不协调的现象。无论名牌、重点大学,还是普通地方院校,几乎都有发生。从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伤熊事件”到复旦研究生虐猫事件,从清华女生朱令的铊中毒、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到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常宇庆向3名同学投毒、复旦寝室投毒案,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学生因口角捅死了室友到安徽审计学院寝室血案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和折射出数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中有关生命伦理教育的缺失。现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少对学生进行有关人生意义、生命价值与尊严、生命德育、生命伦理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导致有的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不同程度的扭曲,缺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既不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也不懂得尊重他人的生命。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对大学生生命伦理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在民办高职院校中,由于其特殊性,更要重视对学生人道主义的灌输,帮助他们树立爱护生命的伦理思想和现代伦理价值观。

  1 民办高职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缺失的体现

  1.1 轻视自身生命。

  现代社会变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以人们有限的精力和有限的生存空间,无法把握变化如此之快的社会生活。所以人们感觉到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压力的心情也愈来愈差,许多人感到身心疲惫。而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而言,由于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可度、办学水平、政策环境等各方面与公办高校相比存在着差距,这就使民办高校学生容易感觉“低人一等”,面对就业、升学等等的压力比其他学校的学生更大,更会感到自身的有限性及生活中的无奈。这种压力很容易导致民办高职的大学生对自身生命的漠视,容易造成大学生自杀和非正常死亡的现象。

  1.2 轻视他人生命。

  在信息时代,从网络中获取的信息远远超过了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信息,呆在虚拟空间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网络的虚拟世界成了他们心灵沟通的“精神家园”,让一些缺乏控制力的青年甚至成年人忘掉了真实的世界,不愿走进现实生活,从而减少了与老师、父母、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也减少了对社会中其他人的关爱。而民办高职的学生在学习素质上与公办高校的学生存在着差异,学习积极性不高、混文凭现象不少,迟到旷课现象屡禁不绝,很多学生更迷恋于网络。更容易促使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的产生,当个人利益受到损害时会不顾一切甚至他人的生命也要保全自己,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也受到影响,容易产生摩擦和冲突。他们面对困境,轻则怨天尤人;重则采取报复他人、毁灭他人的极端方式。

  1.3 轻视异类生命。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和公物。但近年来,大学生虐待动物报道层出不穷,虐待动物不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逐渐体现为当前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不良倾向,它体现了大学生的一种心理障碍,是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一种突出表现。由于民办高职院校收费较高,许多学生家庭条件较好,但是生活中的过度物质化却更容易导致情感的荒漠化。所谓情感荒漠化是指一个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知识或技术等某一个狭窄的领域,而忽略了丰富的情感世界,主要表现为情感冷漠,对生命缺乏同情关怀之心,为实现个人目标很少考虑后果。另外,随意践踏树木花草、破坏公共设施、刻意环境污染的现象,同样也是摧残异类生命来释放内心的压抑。

  2 生命伦理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对自身、他人、异类生命的漠视,使倡导关注人,关注生命的“生命教育”开始引起高校的重视。对生命的关注,本质上是对生命进行伦理关怀;倡导、探索、实践生命教育,本质上是进行生命伦理引导,培养生命伦理情感和精神。所以不能抛开伦理维度来谈生命、来倡导生命教育。

  生命伦理教育是指通过生命伦理精神的建设,培育新型的生命价值观,开展生命情感和意志教育,以此激励学生注重生命、尊重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伦理。生命伦理精神是人类伦理精神的本体性内容,就是以“生命”为核心、起点和目的一种伦理精神,是以“生命”为内核的一种道德价值体系。在构成上,主要包括了主体对待生命所应该信仰的伦理理想和必须遵守的基本价值原则,此二者共同形成了时代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也由此形成了个体主体对待生命的基本道德行为指向。生命伦理精神要求我们在平等中尊重生命,在敬畏中热爱生命,在感恩中关怀生命。

  第一,教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生命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而是一个在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需要不断释放和补足的系统。生命必须与环境共存,必须与其他生命共存。任何生命都是其生命链中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要认识和了解身体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熟悉与他人相处的法则以及知道爱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

  第二,教导学生正确对待生命情感。当我们将客观的生命体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时,生命仅仅是一堆纯物质的组合,只有当人们对其产生感觉时,以自身的自然生命去接触和交流时,情感才会自然地流淌在生命之间,才会形成有情感的生命。因此,生命情感的首要任务是能够转化情感阴影,培养积极的生命情感。应具有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和正义关怀,而且能够不断的自我省思,欣赏和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第三,教导学生形成坚强的生命意志。人类的坚强意志一直是伴随着苦难,当生命与文化失调时,人类有坚强的意志能应付解决危机;反之,面对冲突与危机时表现的听天由命则是人类最大的危机,“哀莫大于心死”,生命意志是生命的一大支柱。所以在教育中,应当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毅力和责任心。

  3 对民办高职学生进行生命伦理教育的途径

  生命伦理教育的本质是学生的人格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挖掘其中的生命教育的内容,改变只注重学生政治素质和意识形态教育而忽视对其人格进行培养的传统观念,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变成学生人格和生命伦理教育的主渠道。

  第一,要将生命伦理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高校生命伦理教育课程内容的讲授可以两种方式来进行。其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相融和,在讲授人生观和价值观时进行生命价值教育和自我认知教育,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如自尊、自律、勇敢、善良、进取心、责任感等等。其二,将生命伦理教育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中,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有关学生的各个方面,构成一种旨在改善生命质量的综合性视角,使相关的内容融入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并占有足够的地位,从而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共同发展。

  第二,要加强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当前社会竞争空前激烈,民办高职院校与本科或者公办高职院校相比,由于其办学属性和学历的差异,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严峻,在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压力更大。适当的压力能促进大学生学习,从而变成一种动力;但过于沉重的压力会使大学生无所适,久而久之,容易形成郁闷、压抑、烦躁等不良心理,甚至做出伤害生命的极端的事情。如破坏公物、残害他人、自杀等。相当部分的同学缺乏缓解压力的技巧与能力。所以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更为重要。通过各种健康教育活动,向大学生传授或提供各种缓解压力的方法与技巧,让他们自己有能力来面对压力。防止他们采用错误、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第三,要积极营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伦理精神”本身就是一种既指向个体的主观的、内存的“个体道德”,又指向集体的客观的、外在法则。也就是说,在实践中,生命伦理精神的真谛可以通过与人交往和集体生活来体会。大学生通过参加一定的社团活动和交往训练,既可以逐渐实现个性完善和心理健康,缓解一部分学生因学习紧张、生活压力大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障碍,更重要的是,可以在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中找到与自己具有相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人格素养等的同伴,从而得到对个体和他人生命的尊重和认同。

  第四,要加强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从而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增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学校也可以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和成因,有针对性地组织有人格偏差的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觉接受和吸纳外界信息来调整适合自身的心理状态,以此来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人格素养。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对生命基本信念以及生命关怀相应的情感和能力。这种情感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习得,通过学习实践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

  第五,要培养大学生应对网络生活和处理网络信息能力。网络时代的特点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变成一种以数码、光电为介质的交流。人的言谈举止都被转化成了二进制语言,人的音容笑貌以数字话符号在屏幕上传播,人成了数码化的存在。这种虚假实在,是大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信息网络空间,网络的世界对一些人来讲,是另外一个世界或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似乎与现实世界的个体生命所遵从的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无任何联系。这种现象也导致了大学生对生命伦理的漠然。另外,网络时代个体活动总是与输出和接受信息分不开的。从输出方面,培养大学生提供有效、真实信息比较容易做到;但作为接受方,如何应对虚假信息、垃圾信息则比较困难。一方面,我们要净化网络环境,另一方面,也要进行恰恰相反当的网络伦理教育,提高大学生应对信息的判断力和应对能力。

  作者简介董建宏(1977-),女,金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马文元,郑立娟,佟春光编著.生命伦理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刘玉萍.人文关怀视角下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1:145-149

  [3]陈伟明.生命伦理道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J〗.大江周刊:论坛,2011:157

  [4]闫国荣.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途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2(b):26.

  董建宏

  江苏省南京市金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德育教研室(211156)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