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与艾草:端午的相逢

  很多地方有这样的端午习俗——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插在门楣上。如今的端午节除了粽子,似乎也就只剩下菖蒲和艾草这点点缀了,浓郁的香味随风飘进屋内,那就是经久不衰的时节味道。

  一个水里生,一个土里长,一个是挺拔如利剑,一个是曲折如花边,本是两种相异的植物,却因端午的到来,在各家的门楣上相逢了。

  艾草如女 曲折如花边

  羽毛状分裂的叶片,初升的艾草浑身有一层白色反光的绒毛,随着叶片的成熟伸展,叶面的绒毛会消失,而叶背的绒毛则一直保留着,风一吹过,银色的光泽泛起。绒毛温柔而细腻,像少女的脸庞,这野地里随处就能茂盛长起一大片的植物,又有着母性的坚强。

  从初春采食嫩芽制成青团,到夏季长成后被用来给婴孩洗澡祛痱,再到老了后晒干用来做“艾灸”,似乎它的一生也伴随着家庭中女性角色的光辉。

  艾草,就是这样在民间传统中建立起高于其他野草的影响力。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王风·采葛》中真挚而直接的恋情,仿佛给青青艾草也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

  而艾草最高的识别标准还是它的味道,揉碎一片艾草,那强烈的气味,辛辣而又清凉。这独特的味道来自于植物体含有的一系列桉树脑、艾草油、侧柏酮、三萜类化合物和香豆素。这样的“艾香”有抑制细菌的作用,但虫类对此,则是唯恐避之不及的,因此有直接驱虫的作用,且能清热解暑、防湿止痒。也正因为如此,端午节悬在门前的艾被认为有“辟邪”的功效。无论喜欢还是厌恶,你一定会被母亲教育道,这样浓烈的味道是好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艾草,其实包含了菊科蒿属的好几种不同的植物,它们在外形、气味功用上都相似。

  古诗曾这样称赞艾草:“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看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艾草芳香且有益健康,这样接地气的野草,百姓无不喜欢。

  晋代已经开始把艾蒿挂在门上。到了南北朝时代,挂艾蒿发展为挂艾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五日,四民共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悬门户上,以祛毒气。”把从野外采来的艾蒿捆成一个人的模样挂在门上,为的是提高艾蒿辟邪的功能。

  菖蒲似男 挺拔如利剑

  菖蒲的叶子又直又尖,形状类似宝剑,美其名曰“蒲剑”。它的叶子含有挥发芳香油,散发出柠檬味道的清香。传说,它还是制作一款苦艾酒的添加物,还会被用来制造香水。

  菖蒲属天南星科菖蒲属的植物,又名菖阳、尧韭或水剑草。叫菖阳是因为其得阳气之先,《吕氏春秋·任地》中说: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

  菖蒲清香主要来自菖蒲中含有的细辛醚及少量丁香酚和黄樟油素,其味辛、苦,性温,能开窍化痰,辟秽杀虫。古人会用菖蒲酿酒,这种酒也从唐代就开始盛行,唐殷尧藩诗云:“少年佳话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北宋时代,每逢端午节宫廷匠人就用菖蒲根雕刻张天师像,四周用染成五色的菖蒲叶子加以装饰。明代沿袭这种习俗。高濂《遵生八笺》记录明人习俗云:“端午日以菖蒲根刻作小人,或葫芦形,佩以辟邪。”

  水生的植物带着水灵劲儿,菖蒲脆生而挺拔,菖蒲的亲戚还有石菖蒲、花叶菖蒲。花店里还有做鲜切花的“唐菖蒲”,水生的还有“黄菖蒲”,它们其实都是鸢尾科的植物,开出的花就和菖蒲的肉质花序不同。一般在端午时节悬挂的是散发着柠檬香的菖蒲。

  宋代欧阳修就有词云: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古人还赋予菖蒲以人格,将四月十四日定为菖蒲的生日:“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叶,积海水以滋养之,则青翠易生,尤堪清目。”又因为在端午悬挂菖蒲,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菖蒲具有吸附空气中微尘的功能,古人夜读,还会在油灯下放置一盆菖蒲,可免灯烟熏眼之苦,又清雅养眼。还有人取菖蒲叶尖上的露水来洗眼睛,也有很好的明目功效。

  小贴士:端午美食——艾草烘蛋

  食材:艾草一把,菖蒲一把,青壳鸭蛋6枚。

  做法:

  1.艾草、菖蒲洗净晾干,取下艾草叶备用;

  2.青壳鸭蛋洗净后放在阴凉处,切记不能放冰箱,不然影响后道工序;

  3.用艾草将青壳鸭蛋一只只包裹起来,用菖蒲条捆绑结实;

  4.取干净铁锅,锅中坐上麦麸,加刨花屑,埋入艾草蛋,用报纸引燃刨花屑,以不见明火为佳;

  5.中途不时用铁棍翻动艾草蛋,这个过程相当考验人,很多心急的人往往不等鸭蛋成熟慌忙翻动,造成烘蛋次品较多。慢工出细活,从午饭吃好开始,到傍晚时分才会成功。此时,炭火已经微凉,挖开火堆,捞出艾草蛋,剥去外面焦香的艾叶,华丽丽的烘蛋就出炉了。

  在端午节用艾草和菖蒲烘蛋,不仅清香可口,而且民间有个说法——小孩子吃了不长痱子。

  艾草药食可两用 菖蒲茎叶可入药

  艾草有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治月经不调、经痛腹痛、流产、子宫出血,根治风湿性关节炎、头风、月内风等,为医家最常用之药。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

  长期使用艾草叶的副作用:如果挥发油(香味成分)使用过多,对神经会有抑制。

  艾草也是一种很好的食物,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在中国南方传统食品中,有一种糍粑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原料做成的。即:用清明前后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1∶2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馅料(部分地区会加上绿豆蓉),再将之蒸熟即可。在广东东江流域,当地人在冬季和春季采摘鲜嫩的艾草叶子和芽,作蔬菜食用。

  菖蒲辛温而芳香,入心、肝经,与粳米冰糖煮粥,则香甜可口,可醒脑开窍,和中化湿。菖蒲虽属辛温之剂,但以芳香为用,其性走窜,具有散风湿、宣经络、开窍通闭的功效,还可以振清阳之气,聪耳目而醒神健脑,并能和中开胃,因痰湿蒙蔽、清阳不升而引起的神志昏迷、耳聋不聪、头目不清、精神迟钝、记忆模糊、癫狂、痴呆以及湿浊中阻、脘痞不饥等,均可服用。

  中医认为,心藏神,心主神明,也就是说神志疾变多与心脏有关,无论热陷心包,还是痰迷心窍,均从心治疗,而菖蒲入心经,《重庆堂随笔》称:“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自古以来,均用治疗神志不清,热病神昏,癫痫,痰厥之症,久经实践,确有效验。因此,用以煮为药粥,实为一种临床辅助治疗的好方法。若遇痰迷心窍,神志昏迷者,可取本粥的粥油部分鼻饲入胃。

  但需要注意的是:菖蒲粥性偏燥散,凡阴亏血虚及精滑多汗者,不宜食用。

  “蒲剑、艾旗”相逢去瘴

  艾草、菖蒲都被民间视为防疫驱邪的灵草。《本草·菖蒲》载日:“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时人们称之为“水剑”。

  在民众信仰中,宝剑具有驱魔镇妖的能力。把菖蒲称为“蒲剑”,就是看重它的辟邪作用。随着历史发展,最初只在门上挂艾蒿的习俗,慢慢发展为同时悬挂菖蒲和艾蒿,并合称为“蒲剑、艾旗”。

  五月是恶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魑魅魍魉也会猖獗,以艾草和菖蒲为武器,把瘴气挡在门外,以艾草与菖蒲为药,把毒物祛除,是针对五月这个恶月所采取的积极预防的措施。

  吴自牧的《梦梁录》卷三记载南宋杭州的端午:“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

  端午实际上还是古人的“卫生节”,因为端阳一过,天就炎热了,蚊、蝇等害虫开始繁生、传播。古人在五月五日,将煎草蒲、艾草、凤仙、白玉兰等花草或柏叶、大风根、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可治皮肤病、去邪气。所以,在端午节以蚊虫讨厌的艾草和菖蒲做一次驱毒祛害之举也是很符合科学道理的。

  我们今天用菖蒲和艾蒿来熬汤沐浴、结扎成束挂在门廊之上,或许已不再考虑健康或辟邪的意义,更多的,是难以割舍我们与传统、与土地的羁绊。

  端阳艾叶如旗招百福,午日菖蒲如剑斩千妖。这两种“灵草”,只有在端午节的时候才相伴在一起,一如男子,一如女子,也是相互融合,平衡下的合家之欢。

  文/本刊编辑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