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9.11”的涟漪效应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能源9.11” 涟漪效应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7-19 09:59
1858年夏季的一天改变了世界,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块地面上,世界上第一个专门建造的深井中打出了石油。由于石油比较容易发现、开采、加工、存储和运输——更关键的是十分便宜,迅速成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能源。从日常生活必需的烹调、取暖到全球化产业供应链的建立,过去150年中几乎人类生活的每一方面都因石油而发生了根本改变。
但自从2010年4月20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沿岸的一座属于BP(英国石油公司)的石油钻井平台爆炸沉入海底,石油这一“神的礼物”在开采枯竭之前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向人类展现了它的恶。
相当于马里兰州面积大小的油污漂浮在海上,几乎使墨西哥湾海域的各类生物和整个渔业遭遇灭顶之灾。被油污裹挟的海鸟和鱼类的特写铺陈在各大媒体的头版上,让墨西哥湾沿岸参与清除油污的2万人队伍和BP上百亿美元的赔偿基金显得那么无力。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不仅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环境灾难,而且也正在演变为一场影响无远弗届的能源领域的“9.11”事件。
正如奥巴马所说,就像“9.11”改变了美国的外交政策一样,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将改变美国未来思考能源和环保问题的方式。这场“能源9.11”引发的涟漪效应成为评论界关注的新焦点。
到最危险的地方去?
墨西哥湾漏油事故首先引发的,是人们对不断“进化”的石油开采技术及其风险的反思。150年后的今天,伴随着人类社会对于石油的过度开采,我们终于看到了未来石油枯竭的影子。据美国石油业协会估计,地球上尚未开采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2万亿桶,到2010年,全世界将消耗掉从经济到技术上都容易开采的全部石油的一半。在易于获取石油的时代正在悄然接近尾声时,人类开始不断发明更为巧妙的方法,在更偏远、通常情况下生态也更原始的地区,甚至更难以发现和开采石油的地方寻找新的“圣地”,广阔而神秘的海洋自然成为了人类的首选。
但是,从海底取油的技术难度和风险性显然要比在陆地上取油大得多,其中一点就是目前海底到底有多少石油人类都不得而知。在陆地勘探、开采技术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的今天,人类对于海上探采技术的认识显然还相当稚嫩。直到2006年,石油的汇报储量体系仍在沿用上世纪70年代时的技术和方法,那时还没有数字化革命,海上开发的极限为600英尺水深,而现在则达到了1.2万英尺的水深。这些规定没有认识到过去30年里科技发生的巨大进步,因此,石油公司如今在制订数十亿美元项目时所采用的标准技术在向投资者披露已探明储量时要么不准使用,要么只允许使用一部分。
但是,旨在尽量减少对损害环境的风险,以及环境灾难后的应对和清理方面的技术及运作程序似乎并没有与开采技术保持同样的进步步伐。长期以来陆地上的石油开采风险很小,即使发生原油泄漏,也不会给环境带来过度影响。
从北极或海洋深处之类场所获取石油,不仅在技术层面有困难,还会增加破坏环境的风险,正如我们目前在墨西哥湾看到的情景那样。
此次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直接导致美国专属经济区内禁渔水域达22.8万平方公里,占该经济区面积的37%,由于防护技术有限,此数字与灾难刚发生时相比翻了一番。漏油事件不仅直接打击墨西哥湾沿岸年产值为18亿美元的渔业,其影响还将延伸到美国其他地区,因为墨西哥湾地区提供的海产品占到全美消费的海产品总量的15%。
漏油事件对墨西哥湾地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的影响也将很深远。路易斯安那州湿地占美国总湿地面积的40%,是数十种鸟类和鱼类的家园,当下的初夏季节正是各种生物繁殖生长的时机。总部位于佛罗里达的国际鸟类救助研究中心目前正受雇于BP负责清理“油浸”鹈鹕,该中心预计受污染的鸟类数量会迅速上升,有些鸟类和鱼类已经死亡。就海洋而言,墨西哥湾方圆上千平方公里的海域遭到污染。此外,泄漏的原油对沿岸居民和清理人员的健康已经带来不良影响。
生命不能承受之“意外”
如此巨大的灾难也在警示着人们,绝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的开采技术之上,而更应该完善相关的配套技术和预防措施。直到今天,英国石油公司、设备提供方和承包商对深水下高压油气结构脆弱平衡和危险性认识仍旧不足,作业方案和井控处置也都难以满足要求。
设备提供方瑞士公司的“深水地平线”号居然没有安装声控阀或其他类型的自动关停系统,成为此次事件调查的重点。称之为第二套井控系统的自动关停设备,可以依据声频或压力变化自动关闭井口,作为手动防喷器失效后的另一道防线或最后的机会。同样作为产油国的挪威和巴西则要求在钻井平台安装这样的设备,挪威自1993年开始就有这样的规定,要求在各海上钻井平台安装第二套井控系统,而美国的相关法规没有类似的要求,这也凸显出许多国家对于海上原油泄漏的危害性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更让人遗憾的是,灾难发生之后,BP公司也只能每天花费数百万美元用围油栏收集石油,使用化学分散剂分解石油,并燃烧海洋表面的一部分石油。但是,对于如此大规模地使用这些有毒化学品,它们如何分布在水体中以及它们将如何影响海洋生命,我们却知之甚少。此次事故改变了一些传统的溢油应急处置方式,因为泄漏点并未堵住,溢油量估算已经失去意义。同时传统应急策略要求首先必须切断溢油源,但是以目前的设备和技术无法做到。大规模溢油事故中使用大量消油剂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灾难,导致环境无法恢复的难题。这次事故使用了大量墨西哥湾沿岸各基地的消油剂,还通过分级响应安排美国政府各机构和英国石油公司从世界其他地方调集消油剂。这些消油剂与溢出原油的毒性造成了大量海洋生物死亡,当地渔业完全歇业。两害相权,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溢油回收来说,凝油剂要好于消油剂,更适于此类大量溢油。但是,对于凝油剂的研究和凝油回收设备、技术的投入一直十分微薄,根本不足以供应大规模的使用。
相关防护技术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后,难以有效地在短时间内阻止灾害进一步延伸。也许直到今天,我们还难以舍弃石油这份“神的礼物”。但是,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我们则更不能忽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如果BP公司将数百亿美元的巨额赔付用到开发能源安全技术,也许今天墨西哥湾就不用“哭泣”。
遭遇墨西哥湾事件的新能源
墨西哥湾事件对商业世界的影响远不只是BP股价暴跌而已,它必然引发美国甚至全球各国能源策略的改变,各种可替代能源技术的未来走向也将随之改变。那么,以核能、天然气、乙醇等为代表的新型清洁能源将受到何种影响?
美国在布什政府主政时期,最重要的能源举措就是开发乙醇等生物能源。布什卸任前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今后10年汽油使用量减少20%的节能目标,上述目标一旦实现,美国未来20年内从中东进口的石油量可望减少75%。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除倡导使用混合动力汽车外,布什政府的重要措施就是大力发展乙醇等再生燃料或生物燃料,并争取使这种替代能源在汽车汽油消耗量中所占比例达到15%。
但是,美国的这一举措却导致了包括玉米在内的粮食价格上涨的连锁反应。2006年,美国投入4200万吨玉米生产乙醇,按照全球平均食品消费水平计算,足可以满足1.35亿人口整整一年的食品消耗。美国使用本国种植的玉米满足本国的能源需求似乎无可厚非,但在世界许多国家不少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增加乙醇产量的生产计划还是受到了一些国家的猛烈抨击。事实上,当时由于研发技术有限,乙醇的实际能源效率很低,使用玉米生产乙醇的成本确实较高。美国同时还在积极探索其他可再生燃料的原料来源,尤其是增加对纤维素乙醇生产技术的研发经费,扶持纤维素乙醇生产企业的发展,并确定从2013年开始,每年从生物质纤维素中提取的乙醇不得少于2.5亿加仑。所谓纤维素乙醇生产,就是用木屑、树枝叶、草以及农业废料作为主要原料生产乙醇。但是,目前美国掌握的纤维素乙醇生产技术工艺成本高,也难以具备价格竞争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近几年减缓了对于乙醇等生物燃料的研发脚步,而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了石油身上。但是,此次的墨西哥湾事件却深刻触动了所有人的心弦。美国总统奥巴马5月底宣布禁止未来6个月启动深海石油钻井新项目,并决定中止在墨西哥湾进行的33个钻探项目。目前,中国、巴西等国也正加入到可替代能源的研发当中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也许将解决这些问题,今天并不完美的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正在为明天生产一些以生物块为基础的、可持续使用的、更明智的燃料打下基础。
墨西哥湾事件能否引发对新能源有实质性意义的倾斜政策,是否会改变各大公司对于传统能源在技术成本和风险上的重估,在这个时间点预言也许为时尚早。但是可以预言,人类对于石油过度依赖问题的警惕将达到一个全新的级别,这种心态对于替代能源和商业世界的影响将在未来数年逐步浮现出来。
……
但自从2010年4月20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沿岸的一座属于BP(英国石油公司)的石油钻井平台爆炸沉入海底,石油这一“神的礼物”在开采枯竭之前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向人类展现了它的恶。
相当于马里兰州面积大小的油污漂浮在海上,几乎使墨西哥湾海域的各类生物和整个渔业遭遇灭顶之灾。被油污裹挟的海鸟和鱼类的特写铺陈在各大媒体的头版上,让墨西哥湾沿岸参与清除油污的2万人队伍和BP上百亿美元的赔偿基金显得那么无力。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不仅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环境灾难,而且也正在演变为一场影响无远弗届的能源领域的“9.11”事件。
正如奥巴马所说,就像“9.11”改变了美国的外交政策一样,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将改变美国未来思考能源和环保问题的方式。这场“能源9.11”引发的涟漪效应成为评论界关注的新焦点。
到最危险的地方去?
墨西哥湾漏油事故首先引发的,是人们对不断“进化”的石油开采技术及其风险的反思。150年后的今天,伴随着人类社会对于石油的过度开采,我们终于看到了未来石油枯竭的影子。据美国石油业协会估计,地球上尚未开采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2万亿桶,到2010年,全世界将消耗掉从经济到技术上都容易开采的全部石油的一半。在易于获取石油的时代正在悄然接近尾声时,人类开始不断发明更为巧妙的方法,在更偏远、通常情况下生态也更原始的地区,甚至更难以发现和开采石油的地方寻找新的“圣地”,广阔而神秘的海洋自然成为了人类的首选。
但是,从海底取油的技术难度和风险性显然要比在陆地上取油大得多,其中一点就是目前海底到底有多少石油人类都不得而知。在陆地勘探、开采技术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的今天,人类对于海上探采技术的认识显然还相当稚嫩。直到2006年,石油的汇报储量体系仍在沿用上世纪70年代时的技术和方法,那时还没有数字化革命,海上开发的极限为600英尺水深,而现在则达到了1.2万英尺的水深。这些规定没有认识到过去30年里科技发生的巨大进步,因此,石油公司如今在制订数十亿美元项目时所采用的标准技术在向投资者披露已探明储量时要么不准使用,要么只允许使用一部分。
但是,旨在尽量减少对损害环境的风险,以及环境灾难后的应对和清理方面的技术及运作程序似乎并没有与开采技术保持同样的进步步伐。长期以来陆地上的石油开采风险很小,即使发生原油泄漏,也不会给环境带来过度影响。
从北极或海洋深处之类场所获取石油,不仅在技术层面有困难,还会增加破坏环境的风险,正如我们目前在墨西哥湾看到的情景那样。
此次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直接导致美国专属经济区内禁渔水域达22.8万平方公里,占该经济区面积的37%,由于防护技术有限,此数字与灾难刚发生时相比翻了一番。漏油事件不仅直接打击墨西哥湾沿岸年产值为18亿美元的渔业,其影响还将延伸到美国其他地区,因为墨西哥湾地区提供的海产品占到全美消费的海产品总量的15%。
漏油事件对墨西哥湾地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的影响也将很深远。路易斯安那州湿地占美国总湿地面积的40%,是数十种鸟类和鱼类的家园,当下的初夏季节正是各种生物繁殖生长的时机。总部位于佛罗里达的国际鸟类救助研究中心目前正受雇于BP负责清理“油浸”鹈鹕,该中心预计受污染的鸟类数量会迅速上升,有些鸟类和鱼类已经死亡。就海洋而言,墨西哥湾方圆上千平方公里的海域遭到污染。此外,泄漏的原油对沿岸居民和清理人员的健康已经带来不良影响。
生命不能承受之“意外”
如此巨大的灾难也在警示着人们,绝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的开采技术之上,而更应该完善相关的配套技术和预防措施。直到今天,英国石油公司、设备提供方和承包商对深水下高压油气结构脆弱平衡和危险性认识仍旧不足,作业方案和井控处置也都难以满足要求。
设备提供方瑞士公司的“深水地平线”号居然没有安装声控阀或其他类型的自动关停系统,成为此次事件调查的重点。称之为第二套井控系统的自动关停设备,可以依据声频或压力变化自动关闭井口,作为手动防喷器失效后的另一道防线或最后的机会。同样作为产油国的挪威和巴西则要求在钻井平台安装这样的设备,挪威自1993年开始就有这样的规定,要求在各海上钻井平台安装第二套井控系统,而美国的相关法规没有类似的要求,这也凸显出许多国家对于海上原油泄漏的危害性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更让人遗憾的是,灾难发生之后,BP公司也只能每天花费数百万美元用围油栏收集石油,使用化学分散剂分解石油,并燃烧海洋表面的一部分石油。但是,对于如此大规模地使用这些有毒化学品,它们如何分布在水体中以及它们将如何影响海洋生命,我们却知之甚少。此次事故改变了一些传统的溢油应急处置方式,因为泄漏点并未堵住,溢油量估算已经失去意义。同时传统应急策略要求首先必须切断溢油源,但是以目前的设备和技术无法做到。大规模溢油事故中使用大量消油剂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灾难,导致环境无法恢复的难题。这次事故使用了大量墨西哥湾沿岸各基地的消油剂,还通过分级响应安排美国政府各机构和英国石油公司从世界其他地方调集消油剂。这些消油剂与溢出原油的毒性造成了大量海洋生物死亡,当地渔业完全歇业。两害相权,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溢油回收来说,凝油剂要好于消油剂,更适于此类大量溢油。但是,对于凝油剂的研究和凝油回收设备、技术的投入一直十分微薄,根本不足以供应大规模的使用。
相关防护技术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后,难以有效地在短时间内阻止灾害进一步延伸。也许直到今天,我们还难以舍弃石油这份“神的礼物”。但是,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我们则更不能忽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如果BP公司将数百亿美元的巨额赔付用到开发能源安全技术,也许今天墨西哥湾就不用“哭泣”。
遭遇墨西哥湾事件的新能源
墨西哥湾事件对商业世界的影响远不只是BP股价暴跌而已,它必然引发美国甚至全球各国能源策略的改变,各种可替代能源技术的未来走向也将随之改变。那么,以核能、天然气、乙醇等为代表的新型清洁能源将受到何种影响?
美国在布什政府主政时期,最重要的能源举措就是开发乙醇等生物能源。布什卸任前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今后10年汽油使用量减少20%的节能目标,上述目标一旦实现,美国未来20年内从中东进口的石油量可望减少75%。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除倡导使用混合动力汽车外,布什政府的重要措施就是大力发展乙醇等再生燃料或生物燃料,并争取使这种替代能源在汽车汽油消耗量中所占比例达到15%。
但是,美国的这一举措却导致了包括玉米在内的粮食价格上涨的连锁反应。2006年,美国投入4200万吨玉米生产乙醇,按照全球平均食品消费水平计算,足可以满足1.35亿人口整整一年的食品消耗。美国使用本国种植的玉米满足本国的能源需求似乎无可厚非,但在世界许多国家不少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增加乙醇产量的生产计划还是受到了一些国家的猛烈抨击。事实上,当时由于研发技术有限,乙醇的实际能源效率很低,使用玉米生产乙醇的成本确实较高。美国同时还在积极探索其他可再生燃料的原料来源,尤其是增加对纤维素乙醇生产技术的研发经费,扶持纤维素乙醇生产企业的发展,并确定从2013年开始,每年从生物质纤维素中提取的乙醇不得少于2.5亿加仑。所谓纤维素乙醇生产,就是用木屑、树枝叶、草以及农业废料作为主要原料生产乙醇。但是,目前美国掌握的纤维素乙醇生产技术工艺成本高,也难以具备价格竞争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近几年减缓了对于乙醇等生物燃料的研发脚步,而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了石油身上。但是,此次的墨西哥湾事件却深刻触动了所有人的心弦。美国总统奥巴马5月底宣布禁止未来6个月启动深海石油钻井新项目,并决定中止在墨西哥湾进行的33个钻探项目。目前,中国、巴西等国也正加入到可替代能源的研发当中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也许将解决这些问题,今天并不完美的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正在为明天生产一些以生物块为基础的、可持续使用的、更明智的燃料打下基础。
墨西哥湾事件能否引发对新能源有实质性意义的倾斜政策,是否会改变各大公司对于传统能源在技术成本和风险上的重估,在这个时间点预言也许为时尚早。但是可以预言,人类对于石油过度依赖问题的警惕将达到一个全新的级别,这种心态对于替代能源和商业世界的影响将在未来数年逐步浮现出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