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改变我,及我们

  在做出每一个重要或不重要的选择时,到底是什么要素,在影响人们的最终决定呢?

  对于尼采和安. 兰德来说,个人拥有“强力意志”则意味着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命运。这种人坚持做自己,不受道德观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对于卢梭来说,“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枷锁,就是人类无法摆脱的种种来自外界的影响。于是,这两种哲学分化成为两种阵营:一派认为单独的个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另一派则认为,社会力量(受教育的程度、政治制度、历史等)才是影响我们命运的力量。

  而在尼古拉斯. 克里斯塔基斯和詹姆斯. 福勒看来,还有第三个因素一直被人们给忽略了。他们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连接,才是影响人的行为的最主要因素。而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连接网络,就能够解释大量的人类行为。“想要知道我们是谁,我们必须了解我们彼此之间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在出版于2009年9月的新书《联系:社交网络的惊人力量及其如何改变我们》(Connected:The Amazing Power of Our SocialNetworks and How They ShapeOur Lives)中,两位作者写道。

  联系与影响

  为了搞清社会网络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响人们的体重,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医学社会学家尼古拉斯. 克里斯塔基斯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政治学家詹姆斯. 福勒对一项始自1948 年的弗雷明汉心脏研究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这项研究最初是为了了解心脏病的起源。他们搜集了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市数千名居民及其亲友的信息,结果他们发现:行为和情绪能够在人群中像传染病一样进行传播。

  如果一个人与嗜酒如命的人长期密切交往,其成为酒徒的可能性就有50%;如果有朋友嗜酒如命,自己变为酒徒的比例也为36%。肥胖也是一样,如果一个人的亲属和朋友多有肥胖,那么此人变胖的几率就会显著增加。

  为什么人们之间的彼此联系,能够带来习惯甚至生理上的影响呢?这是因为,对于任何社会关系来说,都存在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

  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联系,这些关系组成了社会网络。后者之所以非常宝贵,是因为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实现作为个人所不能够实现的目标。

  例如,某个人的家着火了,幸运的是,他家不远处就有一条小河,他的邻居们也都热心帮助他灭火。但假如每个邻居都拿着桶去河边打水然后跑到屋前灭火的话,每个人都会很累,也不是每个人都举得动满满一桶水。要是他们站成一条队伍,一个接一个将水桶运给前一个人的话,就能够很快把火给扑灭。这就是有效社会网络的力量,它能够发挥我们每个单独的个人所发挥不了的作用。

  其次,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和情绪具备传染性。沮丧、肥胖、性传播疾病、金融恐慌、暴力甚至是自杀行为,都可以在人们之间进行传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彼此之间如何相连固然重要,而这些关系中到底传播什么样的情绪,或许也十分值得关注。

  克里斯塔基斯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开心等等情绪会自然而然出现传染现象。“你不用问奔跑的野牛群中的一头说:‘为什么你要向左跑呢?’不必问,因为整个野牛群都在向左跑。”克里斯塔基斯说。

  而人们潜意识中彼此之间相连的情绪反应,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两位作者的一个令人感到好奇的发现:假如你想让自己变得更加幸福的话,最重要的并不是让自己有很多亲密的朋友。很多人认为拥有一小群交往深入的朋友是让自己幸福的关键,但是两位作者却发现,在弗雷明汉市,感到最幸福的那些人是拥有社会联系最多的那些人。即便是这些社会联系并不深入,情况依然如此。

  解释他们如此幸福的原因,其实正好验证了社会网络的重要作用之一:幸福并不仅仅源自深入、贴心的交谈。每天接触具备传染性的幸福的小细节,能够让我们变得幸福起来。当你经常看到人们的微笑的时候,你的情绪也受到了这种积极情绪的影响。当然,跟很多人之间存在社会联系也有其危险的一面,因为你同样会遇到他们的坏情绪。但是,两位作者的发现却证实了:跟不幸福的情绪相比,幸福的传染性更强。

  除此之外,为什么吸烟也能够在彼此之间传播呢?第一个因素是来自群体的压力,与诺埃勒. 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类似,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而如果一个人身边的人都在吸烟,那么这个人对于吸烟的认识就会发生改变。

  但是,在解释为什么快乐和肥胖会出现传染的时候,群体压力就不再具有说服力了。所以作者在书中猜测,肥胖之所以会传染,一部分由于我们会从身边的环境下意识地寻找社会信号。我们都有的经验是,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为了不出丑,我们会看别人怎么做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实验证明,当你身边的人吃得较多的时候,你也会自然而然地多吃东西。而一旦我们身边的人变胖了,我们对于什么是肥胖的定义也会发生改变。有意无意之间,我们也会长胖。

  三度影响空间

  将一系列原因进行总结, 在深化原有的“六度空间理论”的基础之上,本书提出了“三度影响原则(th eThree Degrees of Infuence Rule)”:在人和人所组成的关系网当中,我们每说一句话和每做一个动作,都会通过社会网络对我们身边的朋友(第一度),我们朋友的朋友(第二度),我们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第三度)造成影响。“六度空间理论”告诉我们,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而“三度影响原则”告诉我们,你的一言一行,能够影响到其中三个维度里的人。

  例如, 假设你拥有20个社会联系,其中五个是朋友,五个是同事,十个是家人。而他们每个人又都拥有同样多的朋友和家人。这意味着,仅仅在两度区隔范围之内,你已经直接与400人存在着联系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影响力都不仅局限于此,在第三度上,每个人还有20个朋友和家人,这意味着,通过某种链式反应,你能够影响到的人的总数是20×20×20=8000人。在作者看来,这正是社会网络的特性之一。这种特性使整个社会网络变成了一个超级的人类组织结构。

  实际上,在这本书中,除了案例的证明之外,两位作者并没有对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强有力的影响力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实际上,对于那些案例,也可以存在不同的解释:其中之一,便是“共享的环境(the shared environment)”理论。假如在弗雷明汉市新开了一家麦当劳餐厅的话,就可能让附近的人都因为吃了太多的垃圾食品而导致体重增加。

  实际上,两位作者也承认:社会网络的影响力并非是绝对的。随着层次的增加,我们的话语和动作的影响力的确在减小。

  首先,就像是扔到水里面的小石头一样,最终水波纹会逐渐消失。将这一原理应用于社会领域时,会出现信息真实度消退的现象。就像是小孩子们在玩传话游戏时一样,开始时的信息在经过多次传递之后,会变得面目全非。不管你是戒烟、变胖还是改变政治立场,在信息通过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多次传播之后,最后的人已经不可能收到准确或可靠的信息了。在此情况之下,他们倾向于不受影响。

  其次,因为社会网络不可避免会出现改变,这会给“三度影响”的整个环节带来了不稳定性。朋友绝交、邻居搬家、夫妻离婚……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我们能够感知的只是第一度联系的变化,但实际上,第三度联系出现变化的时候,整个影响力的链条都会被改变。

  但即便如此,社会网络对于个人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力说明,每个人的行为都不是完全出于他们自己意愿的选择。因此,社会网络也就带来了道德方面的质疑。假如我们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只不过是更大的社会网络的一部分的话,那么该如何评判他们选择的对与错?这是一个作者没有回答的问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