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与护理干预

  • 来源:今日健康
  • 关键字:化疗药物外渗,护理
  • 发布时间:2015-07-14 07:44

  【摘要】目的:分析化疗药物外渗的因素与护理防治措施。方法:研究来自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发生的化疗药物外渗情况35例,分析其表现、原因和对应措施。结果:35例案例中由于操作不当所致为5例,由于药物毒性所致为4例,由于不当活动所致17例,血管原因为7例,输液时间长为2例。结论:一旦出现化疗药物外渗要进行尽快反应处理,通过冷敷或热敷、解毒剂、降低渗出量、受损组织处理等,从而有效地降低外渗所带来的身体损伤。

  【关键词】化疗药物 外渗 护理干预

  化疗属于临床肿瘤常用治疗方式,其药物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同时由于治疗的时间较长,会有药物外渗的情况出现,其发生率在我国在0.1%至6.0%范围。药物外渗后会出现组织的红肿、起疱、灼痛、坏死或溃疡等,甚至严重情况会进行手术干预或者截肢处理,因此要做好外渗情况的观察发现与相应防治处理[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来自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发生的化疗药物外渗情况35例,其中男性为14例,女性为21例;年龄范围为7至71岁,平均年龄为(45.3±10.4)岁;发生外渗的部位集中在前臂。临床表现为外渗的局部组织出现一定程度的红肿热痛相关炎性症状,部分存在紫斑、坏死或溃疡等,其中所有案例出现红肿,溃疡为9例,水疱为18例,静脉炎为11例,坏死为1例。

  1.2 方法

  分析所有案例中的药物外渗原因,集中在操作不当、药物毒性、不当活动、血管原因、输液时间长等。

  其中药物毒性上,首先是药物腐蚀性,会导致局部组织起疱、坏死;其次是药物的刺激性,主要识药物会导致注射局部组织或者静脉组织有疼痛感,甚至导致炎性反应,如静脉炎或者局部组织的变态反应;化疗药物所具有毒性作用会导致静脉血管产生较强的刺激作用,从而导致血管的瘪陷或硬化,从而使血管弹性降低,通透性和脆性增加。

  在操作中的不当导致的血管损伤,如穿刺的针头稳固导致药物的外渗。其中主要是护理的操作技能不纯熟,穿刺针穿透对侧的血管壁或者针尖的斜面部分进入到血管内,药物通过暴露的斜面和穿刺的破口导致药物外渗到皮下组织中;或者血管状态不佳,选择不当导致反复性穿刺,止血带捆绑过紧或者持续时间较长等;穿刺针头由于没较好稳固,患者过度活动时导致其脱出,造成血管损伤或药物外渗。一般化疗前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这样可以让患者充分意识到药物外渗导致的严重性,从而减少其不当的活动。特别是药物会引发恶心呕吐等反应时,患者的活动幅度要适度,避免穿刺针的滑出、穿透血管等情况的发生而导致药物外渗。药物输液的时间较长,同时大剂量的反复用药也会导致血管膜的损伤,导致血管壁的脆性增加,弹性降低等。

  2 结果

  35例案例中由于操作不当所致为5例,由于药物毒性所致为4例,由于不当活动所致17例,血管原因为7例,输液时间长为2例。

  3 讨论

  3.1 药物外渗预防

  在化疗药物外渗的防治上要做好积极应对,首先需要做好预防工作,熟练掌握化疗药物外渗的不良反应以及应对措施,输注化疗药时要及时发现并进行积极的干预。在穿刺的部位上要合理选择。避免对关节部位的做腐蚀性药物穿刺给药,要选择较粗且血运情况良好的静脉血管,注射时要进行由远到近,左右侧交换穿刺的方式,对于穿刺部位的更换要做好计划,避免在肿胀或者患肢进行药物输注。静脉通道建立后应先输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确定有回血、无渗漏后再注入化疗药,并加强输注期间的巡视,特别是老年、少儿或者血管状况较差以及沟通能力不足的患者,一旦有渗漏可以进行及时的处理[2-3]。

  在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上要做好培训和监督,加强相关化疗药物使用操作的注意事项学习,提升其规范操作的责任心,提升其实际操作技巧,降低其失误率。在输注化疗药时,先输入高浓度或发疱性药物,再见输入低浓度或非发疱性药物,输注化疗药时要有家属陪护,护士要有高度责任心,加强巡视,密切观察输注部位有无红肿、疼痛、渗出等,以便及早发现渗漏的早期征兆,及时处理。在滴注拔针前应该进行葡萄糖或者生理盐水冲洗输液管道,避免化疗药物直接渗漏至皮下组织或高浓度、高渗透压化疗药直接损伤静脉内膜。拔针后用棉签与静脉平行垂直按压3-5min[4-5],以免针孔渗药及针头内药液外渗。

  对于长时间进行化疗的患者要进行PICC设置,从而有效的达到保护血管,降低反复性的静脉穿刺带来的组织损伤,同时有效地降低患者痛苦,也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对于药物外渗也有抑制作用,有效的避免引起组织坏死溃疡等。总体来说,主要通过照护人员配合,并且进行相关渗漏注意事项的健康宣教来达到外渗的预防,避免患者单独面对药物治疗[6-7]。

  3.2 药物外渗处理

  当发现药物外渗时立即停止输液,患肢制动,同时告知医生与护士长进行及时处理。并及时了解外渗药物名称、渗漏面积、组织反应情况等[7]。保留针头,尽可能抽吸出残留的外渗药液,而后通过地塞米松和利多卡因做局部封闭,封闭的覆盖范围应该大于渗漏范围,深度应该在渗漏范围的底部。抬高患肢,时长为48h,同时避免其受压。在局部涂擦肤轻松软膏、如意金黄散、喜疗妥等,也可在24h后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对有解毒剂的化疗药可给予相应的解毒剂封闭。如果外渗后形成溃疡可以给予生理盐水冲洗,同时运用浸透了0.1%-0.2%雷夫奴尔无菌纱布敷于创面,严格无菌操作。如果有水疱形成,注意保持水疱的完整性,避免摩擦和热敷,保持局部清洁并抬高局部肢体,粘贴薄膜敷料或覆盖无菌纱布,让水疱自然吸收。如果有坏死情况,需要通过手术做坏死组织的清除。在治疗期间要做患者的心理安抚,避免患者过于紧张不安,提升治疗的配合度。

  参考文献

  [1]王艳.15例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59):800-801.

  [2]刘洪芬,陈利涛.化疗药物外渗护理干预差异性研究与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1134

  [3]毛金花.化疗药物外渗的常见原因与预防处置[J].当代医学,2010,16(24):117-118.

  [4]张小娟.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03:334-336.

  [5]阿翠珍,刘娟.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卫生产业,2012,14:68.

  [6]柳美玲,董桐俊,王建华.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防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6:4749-4750.

  [7]高彩莲,张芳.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9:194.

  邹家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