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走出去”带动纺织业升级

  • 来源:中国品牌
  • 关键字:科尔,纺织
  • 发布时间:2015-11-12 10:46

  8月,纽约时报《产业链大逆转,中国纱厂登陆美国》的新闻再次引爆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的话题。“我们在美国的工厂正在按照设想按步进行,但不会继续迁移其他产能。”随后,科尔集团办公室主任黄国刚表示。

  因为是首个在美国建立工厂的中国纺织企业,科尔集团自2013年底宣布这一海外投资起,便受到外界的关注。今年2月份,美国工厂投产后生产的第一批110吨纱线,经过近40天的海运,终于在4月30日顺利到达科尔集团位于杭州的国内总部。

  官网资料显示,科尔集团始创于1995年,至2014年底总资产38.5亿元,员工2000余人,是一家以纺织为主导,投资贸易为辅助,房产为支柱,黄金珠宝为新发展产业的综合型企业集团。

  重心:生产线外移

  纺织目前仍是科尔集团的主营业务之一,但自2013年以来,纺织业务开始出现亏损,为此该集团开始筹划战略转型,转移生产线。目前集团国内纺织产业基地占地面积达300余亩,年销售超20亿元。在美国东南部南卡罗来纳州购置土地1000余亩建立科尔美国公司。

  随着各类成本的上升,中国制造业似乎不再具有竞争力。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BCG)最新报告称,中国工人的时薪从2004年的4.35美元涨到2014年的12.47美元,涨幅达187%。此外,还有汇率、能源成本额上升。

  越南、巴基斯坦、印度等东南亚国家都曾是科尔集团实施海外布局的考虑范畴,他们为此也做过考察调研,这些国家劳动力成本可能只有中国的一半乃至三分之一,但是鉴于其政局的不稳定性,科尔集团最终选择了美国的南卡州。

  不过,黄国刚则称,该集团产业转移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外棉价严重倒挂。据了解,目前,国内对棉花进口有严格的配额制度,大多数纱厂很难获得大量的进口配额,但国内棉花的价格长久以来要比国际棉花价格每吨高出数千元。

  “一般来说,同等类型的棉花,国外的价格在9000元(每吨),国内则要13000元。”上海国际棉花交易中心分析师汪前进介绍。

  “如果国内外棉价基本统一的话,棉纺企业走出去的动力不会这么大。”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表示。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公布的数据,去年第二季度国内外棉花差价每吨高达5500元。面对这样的差价,即使中国劳动力价格低廉,也无法弥补原料和电力上的成本差。而且外企下订单时通常以较低的国际棉价为标准,这从一开始就削减了纺织企业在国内生产的利润。而在美国,除了原料成本低廉、工厂机械化程度高,南卡罗来纳州又是产棉大州,具有良好的产业聚集。

  重点:降低原料成本

  美国虽然政治社会稳定,但大规模的产能转移仍不现实。科尔集团在美国开设工厂后,虽然受到行业内外的关注,但效仿者寥寥,“最主要还是人力成本太贵。”黄国刚称。

  据介绍,目前中国纺企的单个工人一年成本在5万元左右,但美国却达到20万元。科尔集团在美国工厂目前只生产一个品类的产品,即气流纺纱,该产品在所有纺织品中属于用工最少,机械化成都最高的单品,且原料消耗大,可以最大化程度地利用美国当地的原料成本优势。

  不过,两头夹击下的中国制造仍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经济学人》认为,跟越南等国比,中国有发达的工业集群,形成极佳的供应链;跟欧美等国比,中国劳动力仍廉价,且拥有东南亚整个区域的产业链,即使工厂外迁,也是在巩固以中国为中心的“大工厂”地位。更为关键的是,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要求的提高,其市场潜力仍有待挖掘。

  在刘寅峰看来,中国纺企仍有自身优势。“如果仔细看,你会发现一些大品牌仍然会选择在中国制造。”他认为,由于中国纺织制造业的产业链相对其他东南亚国家更为发达,配套更齐全,工人技术水平也相对成熟,因此一些高品质产品仍然将加工地点放在中国。

  汪前进也认为,对于中国纺企来说,如果要继续生存,除了进行产业转移,也必须提高产品附加值。“那些低毛利的加工行业此前也是从美国、日本乃至台湾转移至大陆的,继续向生产力成本更低的市场转移,也很正常。”

  刘寅峰更认为,连美国都已经开始吸引制造业回流,中国纺企又有什么理由大规模退出呢?

  宦艳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