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有顶 通胀难飞

  时隔八年,又见减产

  11月30日OPEC第171次会议最终达成了8年来的首次减产协议。17年1月开始将OPEC产量目标定为3250万桶/日,减产约120万桶/日。每个参与减产的国家减产比例约4.6%,作为最大产油国的沙特减产48.6万桶/天。而尼日利亚和利比亚则被豁免于减产,两国当前产量合计约216万桶/日。此次减产协议将持续6个月,17年5月视情况决定是否延长。此外,非OPEC产油国将在12月9日与OPEC讨论减产,削减额度或在60万桶/日,其中俄罗斯已承诺减产30万桶/日。

  协议即使严格执行,减产目标依然会打折。未列入计划的尼日利亚和利比亚两国9月产量分别上升11和8万桶/日,而10月分别上升17和18万桶/日,当前产量距12年时的高点约45和100万桶/日,因此如果两国保持扩产,OPEC整体120万桶/日的产量削减将会被打折扣。此外,作为协议中唯一允许增产的国家,伊朗产量增幅为9万桶/日。其制裁解除近一年来,原油产量已由280万桶/日增至369万桶/日,而历史最高产量曾近400万桶/日,因此未来半年伊朗产量也将大概率增至379.7万桶/日的目标。

  历史上,自82年首次实施限产以来,由于国际市场的变化和欧佩克策略的转变,限产执行力度不一,对油价也呈现不同的影响。

  82-85年:沙特主导“限产保价”,份额油价双双下跌。86-93年:增产量保份额,内部博弈激烈。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油价在15美元左右的低位维持震荡。93-97年:冻产逐渐失效,油价有所回升。98-03年: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01年9.11恐怖袭击带来了需求冲击,使得OPEC被动调整配额。从执行角度来看,在油价下行、被动减产阶段,各国能够较好地执行限产协议;而当需求企稳、价格回升时,各国就会开始超额生产,最终不得不重新商议新的产量目标。05-13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了大量需求,国际原油市场进入紧平衡状态。从06年起,OPEC国家通过沙特等“机动生产国”调整产量来达到总的限额。09年之后,OPEC已经基本不以产量作为调控市场的目标了。14年至今:新增供给冲击,这次不一样。页岩油的进入彻底改变了国际原油市场格局。这是80年代以来,OPEC国家第一次面对大规模的正向供给冲击。本次减产协议的达成,意味着OPEC试图趁页岩油份额仍低,推动油价温和上涨。

  但从历史经验看,限产未必能大幅推升油价。首先,80年代以来每一次OPEC主动减产或增产,都未能扭转外部供需冲击导致的油价趋势变动,因此长期来看,OPEC仍然只是价格接受者,并不能脱离外部供需关系左右油价长期走势。第二,限产初期执行力度较好,但随着油价边际改善,各成员国将趋向于超额生产。第三,成员国财政贸易状况良好时,限产更易实施,而如果像15年一样油价狂跌、各国赤字高企时,“越跌越产”的价格战“囚徒困境”反而更易发生。

  供给有压力,需求难支撑

  1)页岩油潜在复产,形成供给压力。首先,页岩油改变了美国的能源产出结构。美国七大页岩油主产区的石油产量从11年开始迅速增长,七大页岩油区已经开始贡献美国原油的大部分产出。同时,美国原油产量占全世界的比重也从10年的7.8%升至15年的12.6%。而如今特朗普主张能源独立的政策也将助推美国页岩油的开发投资,进一步降低成本和刺激产出。

  其次,美国页岩油生产的大幅增长,已成为与国际油价相关的重要的供给端因素。随着15年油价暴跌至60美元/桶以下,页岩油产区的原油产量迅速也出现拐点,意味着这一价格或是页岩油的盈亏平衡线。

  由于低油价导致页岩油无法盈利,目前七大页岩油区的原油产量相对15年时的高点已减少50多万桶/日,而此次OPEC减产规模为120万桶/日。因此如果OPEC减产推升油价至页岩油盈利点以上,有利可获的美国页岩油将很快增加供给,对油价形成明显抑制。

  此外,由于页岩油的出现,油价对美国原油开发产出的传导也更迅速。从季度钻井平台数低点来看,09年时油价传导到钻井平台的时间尚需半年,而11年以来美国页岩油快速发展,15年时油价到钻井平台传导的时间仅需一个季度。

  2)各国财政状况不佳,削弱减产执行动力。14年以来油价暴跌,OPEC成员国的石油收入大幅缩减。沙特作为最大的产油国,石油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从12年的88.5%下滑至15年的81.3%,并且16年大概率继续大幅下滑。14年沙特石油出口贸易约1.07万亿里亚尔,而到15年仅有5723亿里亚尔,减少了46%。

  根据历次减产的执行情况,OPEC成员国在油价较高、自身财政宽裕时,往往能较好地遵守减产协议,共同维护利益。但目前的情况是,油价依然在50美元/桶的水平上下,成员国在过去两年油价下滑的冲击下,财政和国际收支情况已今非昔比。当前减产的目标更多地像是减少冲击,因而各成员国是否会严格遵守减产协议,而不偷偷增产也需谨慎看待。

  3)全球需求尚未强劲,难以支撑油价高涨。从全球需求来看,虽然短期供给过剩有所缓解,供需平衡差异降至30万桶/日,但这并不是需求上升导致,未来全球需求仍将维持稳定。美国和中国占全球的石油需求比重均在20%以上,亚洲其他国家占25%左右,上述地区共同构成了对石油的大部分需求。05-08年油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等新兴国家的需求大增。但从现在看17年,美国虽然在特朗普胜选下通胀预期回升,但大规模的基建投资实施并不会很快。

  而从库存来看,美国商业原油库存在14-15年油价探底的过程中已大幅增至5亿桶的历史高位。16年上半年油价反弹以来,美国商业原油库存小幅降低了约2000万桶,大规模的库存可以满足油价上行时一部分新增的需求,进一步削弱OPEC减产对供给的紧缩。

  4)加息周期美元走强,油价上行亦难持续。作为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原油价格整体趋势上与美元是呈反向关系。82年-85年沙特虽然实施限产保价,但油价依旧下跌。这段时间对应的是美国推行供给改革,经济强势复苏,美元指数从80升至160。而到05-08年,油价一路狂飙到130美元/桶,一个重要背景则是美元走弱。当前美国经济处于复苏阶段,而美元也已处在加息通道,因而油价的上涨或难持续。

  油价中期有顶

  上半年油价回升,原因在于14-15年欧佩克逆势增产导致油价大跌,引发页岩油供给大幅收缩。但油价回升后,供给端迅速卷土重来,5月份美国钻井数见底回升,6月份全球钻机数见底,因此年中以来油价一直“纠结”于50美元上下。OPEC减产虽然短期提振油价,但在全球需求增长未得到真正确认之前,油价很难突破60美元左右的页岩油成本线。

  供给收缩带来的涨价不可持续。无独有偶,今年国内钢铁、煤炭等其它商品也经历了类似的涨价过程:供给收缩带来价格飙升,而价格上涨又导致主要工业品产量增速大幅回升。但下游地产、汽车需求趋弱,缺乏需求支撑、仅靠供给收缩带来的涨价必然不可持续,目前动力煤价格已明显回落,钢铁、焦煤价格也开始走弱。价格上行或已处于中后期,通胀将短升长降。

  海通证券 姜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