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的1.5型糖尿病
- 来源:家庭医药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1.5型糖尿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1-23 16:47
它属于1型糖尿病的范畴,但临床表现介于1型和2型糖尿病之间;它具有隐匿、迟发的特点,发病初期口服降糖药治疗有效,又容易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它就是少为人知的、糖尿病分类当中的一类“非典型”的糖尿病——1.5型糖尿病。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1.5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约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1/10。1.5型糖尿病经常被误诊,治疗效果常常不好。本期名医谈病,就来谈谈——
35岁的喻先生是一家外企的职员。近两个月,喻先生感觉到口干多饮多尿,体重也有所下降。于是他去医院检查,被确诊患有“2型糖尿病”。为了控制血糖,喻先生坚持按照医生的嘱咐服用降糖药,同时进行严格的饮食、运动治疗。在服用降糖药治疗的初期,他的血糖控制得很好。可在用药治疗半年后,喻先生发现自己常用的降糖药突然失效,即使加大用药量也控制不住血糖。由于降糖药失去作用,喻先生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了弄清楚自己的病情,他找到了医生。医生在对他进行细致的检查后,认为他患的不是2型糖尿病,而是1.5型糖尿病。喻先生十分纳闷,他听说过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却从没听说过还有1.5型糖尿病。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糖尿病?如何防治?
糖尿病也有“非典型”
目前,医学界常将糖尿病分为4种,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多为儿童、青少年发病,2型糖尿病患者多为成年人,妊娠期糖尿病自然是孕妇特有的疾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则是和遗传、基因突变、胰腺疾病等因素密切相关。不过,随着临床医学对糖尿病研究的深入,人们又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糖尿病,相对1型来讲,其胰岛细胞破坏缓慢而延至成人25~34岁才发病;相对2型,这类患者比较消瘦或低体重,体重指数(BMI)<21,一般发病半年后自发酮症酸中毒,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临床上习惯将这种糖尿病叫做1.5型糖尿病。
1.5型糖尿病的学名叫做成人迟发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从本质上讲,它是1型糖尿病的亚型,是由于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引起的胰岛素缺乏性糖尿病。前面提到,1型糖尿病常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发病,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而1.5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却在18岁以后的成年期,比较特殊,故命名为“成人迟发型”、“自身免疫性”,以区别于一般的1型糖尿病。
人体的胰腺上存在胰岛β细胞,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有降糖作用。1.5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处于一种缓慢损坏的状态中,患者的血糖逐渐升高,慢慢出现糖尿病的症状,比如口干、多饮、多尿和体重下降等,如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及时干预,胰岛β细胞被破坏的速度会加快,自身分泌的胰岛素越来越少,血糖就可能较正常人成倍升高,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和2型糖尿病一样,1.5型糖尿病患者是在成年后发病,其胰岛功能的逐渐衰竭在早期亦类似2型糖尿病,加之二者临床症状十分相似,所以1.5型糖尿病常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也大受影响。
发病与遗传和自身免疫有关
据调查资料显示,1.5型糖尿病患者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1/10左右。与其他国家相比,1.5型糖尿病在中国的患病率还是比较高的。中国18岁以上初次诊断的2型糖尿病中,1.5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6.1%。若以秦岭-淮河为界,则北方地区,该病的患病率高于南方,并呈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趋势。
那么,哪些人容易患上1.5型糖尿病呢?
在某些人的身体里,存在着一些基因,此类基因使得这些人容易患上1.5型糖尿病,可以说,这是一种无法改变的体质。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免疫的紊乱,身体内还可能生成一些抗体,这些抗体常常聚集在一起干坏事,向胰岛细胞发起破坏性的攻击,它们被称作“胰岛自身抗体”。
总的来说,1.5型糖尿病和遗传、自身免疫紊乱有关,并不是吃出来的病,针对此类病因,人们还没有找到真正有效的根治办法。
确诊要具备3个特征
1.5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相比,到底有什么异同?1.5型糖尿病是如何诊断出来的呢?
确实,1.5型糖尿病临床表现貌似2型糖尿病,典型症状为口干、多饮、多尿和体重下降,即“三多一少”,但1.5型糖尿病患者多半比较消瘦,其“三多一少”症状比2型糖尿病明显,发病半年内不会出现糖尿病酮症,在短期时间内,可用饮食、运动治疗和(或)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
然而对于1.5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自起病半年至数年后,胰岛β细胞功能的损伤逐渐加重,损伤速度比2型糖尿病快得多,自身胰岛素分泌越来越少,口服降糖药可能无效,最终依靠胰岛素治疗。而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也能长期控制血糖。
要诊断1.5型糖尿病,必须先排除妊娠糖尿病或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并具备下述3个特征:(1)胰岛自身抗体阳性,尤其是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阳性;(2)年龄≥18岁;(3)诊断糖尿病后至少半年不依赖胰岛素治疗。另外,测定胰岛功能也很重要——如同时存在胰岛分泌功能减退,包括血清胰岛素或C肽水平下降,则更支持1.5型糖尿病的诊断。
【治病解惑】
(1)1.5型糖尿病是否会遗传给下一代呢?
答:1.5型糖尿病的发生,不只是和遗传因素有关,还跟自身免疫紊乱有关,因此并不会100%遗传。有1.5型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只要定期监测血糖即可及时发现问题。
(2)1.5型糖尿病是否会转为1型糖尿病?
答:从本质上讲,1.5型糖尿病也属于1型糖尿病的范畴,因此不存在转为1型糖尿病的说法。
(3)哪些人要警惕1.5型糖尿病?
答:符合以下条件的人群如果出现糖尿病,必须警惕1.5型糖尿病:①起病年龄在18岁以上;②起病半年以内口服降糖药物有效,暂不依赖胰岛素治疗;然而随着病程进展,口服降糖药逐渐失效,胰岛功能检测显示空腹和餐后胰岛素或C肽分泌均明显偏低,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③起病时体重偏瘦或非肥胖;④无明显的糖尿病家族史;伴或不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4)得了1.5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好,怎么办?
答:无论何种类型糖尿病,饮食控制+运动治疗,都是控制血糖的基础。1.5型糖尿病也不例外。当血糖控制不好时,先从饮食、运动方面寻找原因,以及时调整。另外,寒冷、情绪波动、感染也是血糖升高的诱因,应引起重视。
由于胰岛功能较差,1.5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常有较大波动,高血糖和低血糖交替发生。胰岛素或者胰岛素加口服降糖药的模式,是1.5型糖尿病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案。就胰岛素来说,每天2~3次预混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30或50、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25R或50R等),是不错的选择。还有些患者采用每天4次胰岛素注射控糖,即三餐前短效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等)+睡前中或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等)。每天胰岛素注射次数越多,越有利血糖控制,有“人工胰岛”之称的胰岛素泵,控制血糖更平稳,经济条件好的患者也可以选择。
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也能减少血糖波动,请在医生指导下选用。
(5)1.5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吗?
答:1.5型糖尿病可合并与糖尿病相关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1.5型糖尿病患者的病程越长,胰岛功能越差,当胰岛素补充不足时,很容易因高血糖发生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这个几率要高于2型糖尿病,而低于其他1型糖尿病。
在慢性并发症方面,1.5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肾脏并发症的几率低于2型糖尿病患者,但其微血管并发症(主要是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病变)的患病率与2型糖尿病患者相似,冠心病、脑梗塞的患病率亦与2型糖尿病患者相似,但高于类似病程的其他1型糖尿病。
与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1.5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几率相对较低,但随着病程延长,1.5型糖尿病患者也可伴有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尿酸。血糖、血压和血脂,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嫌犯”。因此除了血糖,血压、血脂、体重和腰围的适当控制都很有必要。
避免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
由此可知,1.5型糖尿病患者如果像2型糖尿病那样长期使用口服降糖,疗效会很差。
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若在治疗的初期使用降糖药有效,用药半年至1年后降糖药逐渐失效,甚至用到最大剂量也无法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都应考虑其所患的是1.5型糖尿病。此类患者应去医院进行胰岛功能、胰岛自身抗体检查,以明确自己所患糖尿病的种类。及早确诊1.5型糖尿病,是为了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一旦被确诊患有1.5型糖尿病,胰岛功能也并非良好,在控制饮食和加强身体锻炼的基础上,是否要立即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呢?也不一定必须如此。
磺脲类口服降糖药,如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以达到降糖目的。研究表明,磺脲类药物会使胰岛β细胞残存的功能彻底丧失,胰岛β细胞处于极度衰弱状态的1.5型糖尿病患者不宜使用该类降糖药进行治疗,否则将导致病情加重。但是,若1.5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功能等控制尚良好,可考虑使用除磺脲类外的其他口服降糖药治疗方案,像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直至进展至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的阶段。
确诊1.5型糖尿病后,若胰岛自身抗体数值太高,且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功能又太差,此类患者应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也有观点认为,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1.5型糖尿病较其他药物有更大益处。胰岛素应该在1.5型糖尿病起病初期使用,或尽量在其他口服降糖药前早期使用。此种观点未雨绸缪,是笔者比较倾向的做法。
此外,1.5型糖尿病患者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小剂量的雷公藤多苷片、补充维生素D等进行治疗,以促进胰岛β细胞的修复,延缓病情的进展,同时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期间,千万别忘了监测血糖,定期去医院检查胰岛β细胞的功能和胰岛自身抗体的水平,以便了解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指导专家/武汉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胡爱民、徐乃佳
整理/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