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之父张小龙:从孤独走向商业

  • 来源:金融理财
  • 关键字:微信,张小龙
  • 发布时间:2017-01-24 10:31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技术和产品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变现渠道也变得无比畅通,在这个高度商业化的世界中,所有人都或主动或被胁迫着向前走。艺术家们可以选择让商人站在背后,替自己掌控产品的命运,也可以选择让自己学会像商人一样思考。

  一眨眼,春节就近在眼前了。但是今年春节和往年的不同之处,就是微信“摇一摇”红包没有了。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微信之父张小龙在2017微信公开课上表示,微信作为工具不能有太多节日运营的活动,微信应该是日常使用工具而不是通过节日而变动。希望在春节当中微信的使用者能够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微信作为一款工具在设计上追求更高的效率。

  作为微信的缔造者,张小龙凭这款产品所创造的商业价值(微信最新的估值是640亿美元)丝毫不亚于任何商业领袖,更重要的是,相比后者,张小龙的形象单纯多了。这名皮肤黝黑、爱打高尔夫球,开着一辆奥迪轿车的中年男子,在多数时候扮演着一名艺术家的角色,他将产品视为自己所创作的艺术品。张小龙也在这十多年间,持续地进行着自我迭代与升级。

  两小时商定微信

  2010年10月,kik的App上线15天就收获了100万。kik是一款基于手机通讯录实现免费短信聊天的软件。一天晚上,张小龙在看Kik类的软件时,产生了一个想法:移动互联网将来会有一个新的IM(智能制造),而这种新的IM很可能会对QQ造成很大威胁。他想了一两个小时后,觉得自己有义务阻击腾讯的潜在对手,于是,他连夜给马化腾写了封邮件,建议腾讯做这一块业务。马化腾也没睡,很快给他回了封邮件:马上就做。这封邮件成了微信的开始。

  不过可以说当时包括张小龙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要把微信做成什么样。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张小龙对于产品的偏执超乎想象。2010年前后,腾讯内部还有另外两个团队也在开发类微信产品,但是他们忌惮会破坏和运营商的利益关系,压力之下这些项目都被暂缓了,张小龙则继续不管不顾地向前推进。2011年1月21日,微信1.0上线。从2月份到4月份,用户的增长并不快,所有平台加起来每天也就增长几千人。这段时间团队内部许多成员对于微信的发展都抱有着一种非常不确定的心态。张小龙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数据不好还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是他们老是跟我说,“我们做这么多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所有做的事情手机QQ都可以做,并且手机QQ有更强的渠道、更多的用户覆盖量,而我们是没有渠道的。我们没有任何优势……我们做微信没有前途……”

  对于这些质疑,张小龙有他的想法。在他看来,产品并不是功能的集合,每个产品都存在其精神的部分。

  将线下服务搬到线上

  12月28日广州亚运城的体育馆内几乎座无虚席。场内的气氛很冷静,都在期待微信事业群总裁、微信“教父”张小龙走上讲台。程序员特质的张小龙个性内敛,有些许紧张,他缓缓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很多人好奇地张望,等待里面飞出来的“魔咒”。张小龙宣布微信小程序将在2017年1月9日正式上线。

  围绕小程序,张小龙的回应很直接,总结起来就是“5个不2个没”:小程序不用下载、不能转发、不能推送、不能做游戏、不能被搜索,小程序没有入口、没有用户。小程序上线,预示着微信的下半场开始了。11月份,微信就已经完全开放小程序的公测,任何企业都可以进行申请。在张小龙眼中,小程序相当于一个网站,对应于互联网时代的网站服务。这是一个立即展现服务的链接,例如在广告牌背后扫一下,立即就启动一个小程序获得信息,是一种真正的、直接服务的应用。荔枝FM是首批微信小程序内测用户,也是少数将小程序开发主打成为泛娱乐、社交性质平台的公司。荔枝FM微信小程序开发负责人、荔枝FM产品副总裁李泽隆表示,这一次小程序的发布,带来了新的使用场景。他强调,微信小程序载体轻便,功能区别于APP,小程序可以提供基础的功能性服务,而App的功能更为全面。“相比APP,小程序的开发成本低很多。”

  尽管小程序没有入口,但这并不是对线上入口的放弃,而是对线下入口的全面拥抱,是微信产品战略向上的延续,把“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带向现实的物理世界。看似对用户不打扰的决心,实质是微信想构建O2O生态闭环的野心,旨在通过二维码连接现实世界和线上世界。可以说,二维码就是穿越两个世界的连接点。这也有助于线下的消费场景迅速向线上迁移,提高生活服务的使用率。另一方面,小程序和微信支付的结合也让线下市场的战争愈发激烈。根据微信提供的数据,微信支付现正迎来体量的加速扩张,截至2016年1月,微信支付绑卡用户数已超过3亿。目前,微信支付线下门店接入总数近百万家,覆盖30多个行业。

  从孤独走向商业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技术和产品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变现渠道也变得无比畅通,在这个高度商业化的世界中,所有人都或主动或被胁迫着向前走。艺术家们可以选择让商人站在背后,替自己掌控产品的命运,也可以选择让自己学会像商人一样思考。

  微信早期,张小龙负责产品,而如何接入第三方商户,如何拓展线上到线下等商业化规则,由腾讯电商副总裁戴志康负责,就连支付也是交予财付通团队来做。2012年底Pingwest创始人骆轶航撰文说,微信商业化过慢的症结在于张与戴之间的内部分歧。在此之后发生的戴志康离职,微信支付从财付通剥离并入微信,以及微信事业群的独立等一系列事件,你或许可以看作张小龙已有了选择——既然微信商业化不可避免,那就由微信团队自己来主导商业化。这同时也意味着以马化腾、刘炽平为代表的腾讯高层作出了选择,他们选择将商业化交给张小龙,并赋予他全权。对内把握商业化的控制权;对外,他试图建立一整套新的体系来处理好艺术和商业的关系。举例说,腾讯内部曾有120个项目在排队接入微信,而微信的要求是先跑一个半月的数据,然后按照数据筛选。“微信把开通什么功能,接入什么合作对象这些商业行为纳入到了产品的一部分,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产品是商业的一部分。”一位腾讯内部高层人士告诉记者,你可以将之理解为商业化的价值观,以及艺术家的方法论。

  微信的商业化承载了整个腾讯转型的大理想。从目前来看,它被分为了三大步——增值服务、电商和O2O。现在它只完成了第一步,而公众号则可以让微信同时实现后两步。现在的微信商业化已经“进化”到通过“连接一切”的能力形成一个全新的“智慧型”生活方式。即以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为基础,帮助传统行业将原有商业模式“移植”到微信平台,通过移动电商入口、用户识别、数据分析、支付结算、客户关系维护、售后服务和维权、社交推广等能力形成整套的闭环式移动互联网商业解决方案。但微信同时强调,自己不会“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在微信商业价值爆发的今天,张小龙选择走出孤独。他走到了商业第一线,走上了马化腾走过的那条路——同时做产品和商业的引领者。

  文/本刊记者 李明敬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