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钱中的珍品:铜雕母钱

  • 来源:金融理财
  • 关键字:铜钱,铜雕母钱
  • 发布时间:2017-01-24 11:15

  闲来无事去古物市场逛逛是喜欢传统文化的人最开心的事情,不仅能从市场上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韵味、大开眼界,还能能淘换自己的喜欢的物件,可谓是不得多得的享受。尤其是看着一枚枚刻有不同朝代名号的铜钱上所留存历史沉淀,不由自主地淘换几枚更是极其自然。毕竟,除了文化之外,铜钱有着经过多人的触摸阳气旺盛、可以趋吉避凶的说法。如果只抱有这样的想法,就可惜了。如果运气爆棚,可是会碰到凤毛麟角的存在——隐藏在普通铜钱中作为铜币发行时的母钱的。那么,对于珍贵如何的母钱,又要如何认知和辨别呢?

  首先,铜雕母钱数量极为稀少。隋唐以来,废除母范铸钱的方法,改用母钱翻砂铸造,从而进入了母钱翻砂铸钱阶段。每逢新钱发行,首先向宫廷进呈样钱(有蜡样、牙样和木样等),进呈的样钱一般称祖钱,再以祖钱为蓝本翻制母钱,最后用母钱砸制砂模铸造流通钱币。是古时候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所制作的标准样板钱,不做流通使用。为集泉者苦苦追寻之大珍。母钱同一般行用钱一样,都是铸造而成的,折十大钱。此钱铜色金黄,质地细密,表面光洁滑润,无气孔砂眼,字口如斩,刀痕犹存。我国最早的铜雕母钱应为南京博物院所藏明朝嘉靖通宝,时间最早,质量最好,堪称钱币之珍品。除此之外,明代仅有万历通宝、崇祯通宝等数枚,雕母钱清代尚多。

  其次,铜雕母钱制版极为严格。雕母亦称为祖钱,是由钱局或指定的铜匠展子用精铜雕刻而成,其中心的脱孔,钱局的行话称为“金口”,为大方孔或小方孔,经过有关部分的鉴定通过后,再由钱局的匠人将其扩展实现。雕母是按照朝廷规定的那种规范性钱的形式,把它雕刻出来,面、背要求很严格,而且请当时最有名的书法家,或者是皇帝本人来写钱文,把它刻成钱模子。雕母做出来以后,经过审定批准以后,就开始翻铸了。翻铸还不能大量地翻铸,翻多了,就变形了,所以翻出来的钱也是有一定限量的。第一次翻出来的钱叫铸母。我们一般讲的母钱就是铸母,如果是讲雕母,就是有特殊意义的,是手雕的,这和一般的铸母差别很大。雕母和铸母的区别最明显表现在钱币的纹饰内容上,雕母钱文精美,字口深峻,每个字的笔画都非常清晰,绝无粘连模糊,而且笔画比同版本的流通钱要细瘦,从细部看还保有手工镂刻的痕迹。铸母的钱文笔画也非常清晰,纹络较为挺拔深峻,但因为铸母钱是翻铸所成,为了使它的外缘轮廓和内廓穿口光洁,一般会经过冷加工,因此钱面上会有挫磨的痕迹。

  再次,铜雕母钱做工极为精致。作为货币,母钱除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功能等普遍职能外,它又不同于一般货币的功能,其远远超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范畴。在选材上:母钱区别于一般货币的特点之一是其多用优质铜材或其它优材做成。历史上从产生翻砂铸造货币以来,目前可见的存世母钱铜质均优于一般流通货币,据资料记载清代母钱一般用铜均在四炼以上,有的高达六、七炼。除特别情况以外,母钱虽历经上百年,乃至千余年的世事沧桑,不论出土之品,还系传世之物,均灿然而富韵致,在币海茫茫中傲然卓立,其非同凡响的特质不言自现;在铸工上:一般钱币不具有的特殊工艺。在翻砂过程中,有时也并非百分之百的完美,有的尚需多次修模,以求尽可能多地保持和雕母钱的一致,耗时耗工可窥一斑。更有精者,几乎可与雕母钱媲美。其钱文与书法原貌不相上下,甚至更富立体感;在铸量上:母钱作为成批量翻砂铸钱的直接模具,其要求严、用料精、成本高,不可能像子钱(常用品)那样大量翻铸,因而历代存世母钱均较珍罕;在分类上:母钱作为样板的用途,可分为三种,即钱样、雕母钱和铸母钱。钱样是根据钱币的设计,用锡、象牙或红木等材料精心雕制的钱币实物样板,它的用途是呈送朝廷,供皇帝审定。从严格意义上讲,钱样还不能算作钱币,因为它只作为送审报批的实物图样,不能流通。

  最后,要正确看待铜雕母钱。可以说,对一般钱币爱好者而言,能集得一两枚母钱则足以把玩尽兴。母钱往往混迹于常见的行用钱之中,而且过去的集币者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不乏有捡漏的可能。但由于母钱的材质都异于常品,所以品相一般较好,但是由于数量稀少,鉴别母钱还得从做工、体积上多下工夫,不要简单将品相好的钱币当成母钱。

  文/本刊记者 薛牧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