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 来源:精短小说
  • 关键字:苏北,农村,父亲
  • 发布时间:2017-06-20 10:07

  我老家在苏北农村,父亲兄弟五人,他排行最小。因四叔从小生病,没能留住,按照当初排名,至今老家人仍称父亲为五叔。

  父亲十三岁时,祖母去世,上面有三个哥哥,下面有一位七岁的妹妹没人照顾,父亲就帮着祖父照顾。父亲学习好,和二伯一同考上师范学校,因为实在没钱,父亲把上学的机会给了二伯。二伯发誓,以后一定要好好对待父亲。可是父亲和母亲刚定亲,二伯母他们怕母亲来了分家产,就在离家有半里多路的一块空地上盖了三间茅草屋。母亲嫁过来的时候,连个凳子都没有。祖父随二伯母他们住在老宅,想到父母没有碗吃饭,半夜偷偷拿了两个过来,结果被二伯母看见,说祖父吃里扒外。父亲知道后,把两碗又还了回去。

  没碗吃饭怎么办?母亲要回家拿,父亲坚决不同意。说人穷不能志短。母亲和父亲只好用那唯一的大蓝边碗轮流吃。一直有半个月,父亲才买了两个碗回来。

  外祖父是老红军,当时是大队支书,我曾经问过母亲,外祖父的家境这么好,为什么要嫁给如此贫困的父亲?母亲说,因为父亲心善。父亲和母亲初中时同班,有一次下大雪,父亲把脚上用芦苇花做成的木屐脱给母亲捂脚。我笑母亲太傻,一双木屐就把她的心给收了。

  母亲说,主要是父亲人好,有孝心。他们结婚第一年年关,祖父年事已高,不能劳作,口粮要从各儿子家筹集。家族几名长辈,筹了几天没筹到一口粮食。几位伯母都说,要筹就从小的家开始,几位长辈犯了难。因为父母刚结婚才几天就去筹粮食,怎么说也不妥。父亲听说以后,二话没说,把家里所有的粮食,包括外祖父送来过年的几斤白面都给了祖父。那几家一看,只好把口粮都交了。而那年大年初一,父母亲却只能吃山芋糊糊。

  祖父临终时,叫过父亲,将治疗蛇蛋疮和化鱼刺这两门祖传秘籍传授给了父亲,希望能在生活上给父亲一点帮助。父亲却没有用它来赚钱,从我记事起,只要有人找上门,不管认识与否,男女老幼,他二话不说,立即帮忙。尤其是逢年过节,找来的人更多。

  有一个夜晚,外面下着瓢泼大雨,一阵急切的敲门声,把我们从梦中惊醒。开门一看,是两位中年人,其中一人,叽里呱啦说上半天,一句也听不懂。经过比划,才知道是他弟弟被鱼刺卡在喉咙,几日无法吃东西。父亲赶紧拿来东西,按照祖父传授方法,立即治疗。连续三次,才停手。过了有五分钟,父亲端来开水让他喝,问感觉如何,来人慢慢喝了一口,咽下,忽然又连喝两口,高兴地说“好了!”扑通给父亲跪了下来。原来他的鱼刺卡得很深,医生说要切开喉管才能取出,可把这家人吓坏了。询问了多少人,才打听到父亲,兄弟两从戴河连夜赶了过来。

  父亲吩咐母亲,做了几碗红豆稀饭,那人一连喝了三大碗。他们拿出厚礼回报父亲,父亲愣是挡了回去。父亲留他们小住两日,以便观察。第三日,他们回去时,父亲还帮打了车票。这样的事情直至现在,还常会发生。

  我母亲常唠叨,“你不赚钱也就罢了,还要倒贴烟酒倒贴钱。”

  父亲说:“做人要行善积德,不能总盯着钱看,如果不是能帮大家做点事,能做这么多年的队长或会计?现在都七十多了,村里村外,哪家有事不请我帮忙?”

  母亲听了,笑得直不起腰来,“就你那生产队长还值得一提?”我们也跟着后面笑。

  父亲眼睛一瞪:“可这能说明大家对我的信任吧?”

  对别人父亲热情相助,对家人,他也呵护有加。我们兄弟姐妹五人,他从不打骂。那年高考落第,我哭得一塌糊涂,一把火把书都烧了。趁父母睡着,跑到我家后面大河塘边,一步一步向深处走。水很快漫到胸部、颈部。父亲冲进水里,将我抱上岸。他说:“女儿啊,考不上大学,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只要凭自己的勤奋与汗水而努力生活的人,做什么事都不丢人。”

  父亲如今已是古稀之年,可是他还是闲不住,下田干活,出去打工。我们劝也劝不住。他说,人忙点说明还有用,不干活才会闲出病来。

  父亲,不会说什么大道理,但是他的为人,他的处事方式,他的勤劳,他的善良,他的孝顺,他的忍让,却像一盏明灯,默默照亮我们的心灵!

  郑志玲,笔名紫凝,当代微小说协会会员,淮安市作协会员,涟水郑梁梅中学老师

  江苏/郑志玲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