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羊头与“独占”狗肉月
- 来源:市场周刊•汽车公社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2-16 10:16
去年9月,我送友人的孩子去松江大学城报到,看到校园里有很多共享单车。受此启发,回到家就写了一篇《共享轿车不是梦》,对共享交通、共享出行满怀期待。后来的种种负面现象想必大家也都注意到了。
起初,还只是车辆被藏匿、被据为己有的事情。毕竟那时候车辆不多,挺稀罕,一些使用者图自己“独享”,而背离了“共享”。也有车辆被故意损毁的情况,这往往被理解为共享经济遭受的报复--它冲击了黑车司机、摩的司机的利益,而那个即将大势已去的群体利用卑劣手段做着垂死挣扎。
最近引发公众注意的,却主要是共享单车过度投放、侵占公共空间资源的情况,以及经营者不能按时返还押金甚至逃债跑路的事件。新生事物、创新模式很快变形为社会公敌,人人喊打。人行道、车站旁、小区门口、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外面,随处可见一排排或一堆堆的共享单车。说“一堆堆”,是因为车辆实在多到没地方摆放,干脆层层叠加堆在一起。有些地方的堆放甚至占满一个足球场,猛地一看蔚为壮观,紧接着就会感到触目惊心。
自行车如此,如果换做共享汽车,怎么得了!今天还看到网友在讨论一件事情:一辆共享轿车出了故障(或是电能耗尽),驾驶员走出来直接离开了,任凭那部轿车堵在路上。幸亏现在共享轿车还很少,如果像自行车那样的投放规模,城市会变成什么样?真不敢想象。
共享经济,应该是环保经济,应该是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它带给市民的应该是便利。很显然,在堆积如山的共享单车这里根本没有环保的影子,只能看到资源浪费;而且,霸占道路和站台的共享单车成为绊脚石,带给行人的是行路难。
我想了想,发现目前的共享单车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以“共享”之名,行“独占”之实。这不是互联网社会的共享,而只是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自助借还式车辆租赁业务--是一种收取押金、赚取使用费的租赁生意。这里的“共享”只是不同消费者先后租赁了同一部车子,而经营者“占道经营”,独占了城市道路资源、停车空间,甚至巨额押金所产生的金融利益。
从互联网的逻辑来看,“共享经济”的单元应该是个人而非商业企业,应该是一个人与其他人共同利用一种资源,而非商家赚钱的手段。真正的“共享经济”应该首先抛弃传统的赢利思维,而强调共有共享,不做私有经济规则下的社会交换。社会个体出于利益他人、利益自己的角度去分享资源,而不应该考虑独占利益。
按照私有经济体制的逻辑,一个苹果,你吃了,我就没得吃;你多一口,我必然会少一口。而互联网信息时代应该是不同的逻辑:我和你共享信息,你得到了信息,我也并没有失去信息。这个信息共享的逻辑推广到实物层面,那就是我们一起种苹果树,一起收获,一起分享。这样虽然显得太过理想化,但是人类社会的理想何尝不是如此:共有共享,共创共赢,避免独占思维所导致的利益纷争、巧取豪夺。
相对而言,私家车主利用网约平台为他人提供顺风车、拼车的便利,具有某种程度的“共享经济”特质--如果全都做到不赢利,那就是相当纯粹的“共享经济”了。可惜,这种共享方式也迅速变味、变质。为了赢利,一些人专职做网约车服务,成为事实上的出租车,而且是缺乏监管、无法保障乘客合法利益的非法营运出租车。
拿上海来说,原本规范的出租车行业一下子被冲击得七零八落。为了跟外地来沪开网约车的司机竞争,正规出租车也放下身段,司机拒载、挑客情况猛然增多,也出现了拼座。此外,为了获取尽可能高的利润,网约车辆尽可能便宜,甚至脱审车辆、故障车辆、套牌车辆都加入运营行列;收费尽可能高昂,而服务水平却并没有随之提升。这就造成了种种矛盾冲突。
互联网带来了信息共享,那么接下来,随着工业制造4.0、人工智能等的发展,实体共享也许很快会成为现实。有朝一日,物质资源不再稀缺,也许人们就真的不用刻意“独占”,也许解决这些矛盾冲突的真正的“共享经济”才能出现。
文/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