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兰:没有一夜成名,只有百炼成钢

  李亚兰

  生于1970年,长安汽车造型设计院副院长。

  在李亚兰未曾提起的时光中,我们能够想象那一张张手绘复杂线条所累积的图纸背后,有着她奋斗过的无数个春夏秋冬。

  “下次别叫我李大师了,记住哦。”

  微笑着说完这句话,一袭红衣的李亚兰便匆匆消失在了重庆空港大道589号的长安汽车工程研究总院设计中心大门口,听说采访之后李亚兰还有两个电话会议要进行。

  十一月的重庆,早已没有了“火炉”的模样,甚至可以说已经变得有些凉,但是李亚兰在临别前的握手却有一股暖意。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长安汽车传说已久的“李大师”,而她的出现也直接改变了一直以来在我印象中设计师应该有的模样,当然更验证了江湖上流传的关于她温柔、厉害、知性、干练的传说……

  风中带刺的玫瑰

  设计师这个活不好做,当一个汽车设计师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在李亚兰看来,入行时国内就没有孕育汽车设计师的土壤,“当时工业设计在国内刚刚兴起,其实很多人都并不知道这个专业的用途到底在哪里,特别是在90年代,那时候汽车还没有像现在一样走进人们日常生活,对于汽车设计的概念就更加模糊了。”

  所以从设计师到汽车设计师对于李亚兰来说就是“误打误撞”,不过也正因为这场“意外”,李亚兰才在日后真正懂得和掌握了汽车设计的精髓。

  入学就选择了自己喜爱专业的李亚兰在别人看来是极为幸运的,但在李亚兰看来又有那么一点“苦中作乐”的意思。

  “国内的设计环境处在发展萌芽期,包括长安汽车和国内的汽车设计都不成熟,所以只能率先在汽车生产线上的学习过程中领悟和了解汽车生产的基本流程,并从中收获灵感。”但是李亚兰遇到了一个从未想过的问题,“我是女生”。

  对于血气方刚的男生来说,一连在汽车生产线上呆上十来个小时并不成问题,但是对于柔弱的女生来说,这已经不仅仅是需要勇气,还必须有坚韧的毅力。

  “没办法,想要敲开成功的大门,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所以那段青葱岁月对于李亚兰无疑是“痛并快乐着”的。而在经历了一系列汽车系统性的“锻炼”后,李亚兰才真正敲开了那扇期盼已久的“大门”。

  只是在李亚兰未曾提起的时光中,我们能够想象,那一张张手绘的复杂线条所累积的图纸背后,有着她奋斗过的无数个春夏秋冬。

  慢慢地,从一支笔、一张草图到油泥模型、打磨喷漆,都成为了李亚兰日后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但李亚兰从不避讳自己在设计工作中作为女性汽车设计师会遇到的“短板”。“包括我在内的女性都会遇到缺乏顶层设计、整体思维等‘先天不足’”。但这些“劣势”在李亚兰看来都是可以克服以及通过后期系统培养和训练等形式来改变的。

  “在我的心里,汽车设计师其实不分男女,而是应该发挥长处,弥补弱势,然后融合到设计中。”

  所以作为这个时代稀缺的女性汽车设计师,李亚兰也充分将自己的性别“优势”与汽车设计相融合,“女性天生感性、细腻、敏感,在很多方面可以弥补男性的不足,特别是在未来的汽车设计里,需要独特的女性视角,为汽车设计提供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的可能性,从而使设计更趋于人性化。”

  在见过李亚兰后,我总是在想,人生本来就有无数总可能,如果时光能倒退,当时的李亚兰没有选择成为一名汽车设计师,没有加入长安汽车,现在的生活和工作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模样。

  入行二十年后,李亚兰不再只是一名汽车设计师,现在的她还作为长安汽车造型设计院副院长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不过身份的转变并没有阻碍她实现梦想的步伐,只是步伐从当时简单的设计一辆车演变为如今希望能够让中国汽车设计以独有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在问到李亚兰此刻有没有实现这个梦想时,她微笑着说,“现在不仅是我在为这个梦想奋斗,我们整个团队都一直在为这个梦想努力奋斗着。”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李亚兰所经历过的时代。

  那时候中国汽车行业的大环境除了汽车设计没有生长的“土壤”之外,李亚兰所身处的长安汽车甚至是中国车企都还未重视和了解到汽车设计对于日后发展的重要性。

  “当时的设计不是一个整体的设计,在现在看来那时候应该叫做‘改型’设计,许多汽车企业都是根据引进的产品进行的操作,并没有条件使用‘设计’这两个字眼。”

  回忆起那个“用市场换技术”的年代,李亚兰感觉很不是滋味,“不要说推动汽车设计发展了,想要切身的参与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正是在那个年代,以长安为代表的少数几家自主品牌率先发现了汽车设计对于品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开始走上了“正向研发”之路,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李亚兰的命运开始与长安汽车甚至是中国汽车设计紧紧相连。

  “进入新世纪后,长安汽车的正向研发之路开始逐渐推进,当时考虑到国内的环境,我们设计团队率先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适的研发地点。”做为最早选定意大利并参与建设长安意大利(欧洲)设计中心的设计人员之一,李亚兰在这个设计与艺术氛围浓厚以及全球各类设计师众多的城市,不仅看到了标准的汽车开发设计流程,更是看到了国内汽车设计与之差距之处。

  李亚兰坦言,“我们在起步时,就比别人(先进的汽车制造商)慢了许多,虽然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渐渐提高了自己,但是差距还是太大了,所以我们也意识到了,对于设计人才需求的重要性。”

  在2006年意大利设计中心建成的二年后,由李亚兰等设计师组队东渡日本。

  “为什么考虑在日本建立设计中心?”

  不仅很多人问过李亚兰,包括她也问过自己很多次。但在随后的筹建过程中,李亚兰渐渐发现了日本是一个除了有亚洲文化之外,也擅长学习西方优点的国家,另外在汽车制造业上他们也有很多优势,“所以在日本建立设计中心也有助于推动长安汽车在设计方面的加速成长。”

  不过,现实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美好。在日本设计中心正式落成后李亚兰却发现在吸纳人才方面遇到了“麻烦”。

  “日本与意大利不同,设计人才在日本的流动性不大,而他们也更讲究对企业的忠诚度,所以刚开始除了管理人员之外,在招募人才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随着与日本设计圈交流的加深以及通过人才广告和猎头的方式,日本设计中心也逐渐吸引到了许多优秀的设计师。

  正是有了意大利与日本设计中心的建成,长安汽车在设计方面的提升有目共睹,而见证着长安汽车走向成熟的李亚兰也迎来了职业生涯的“转型期”。

  “开始时,只是简单想做一名设计师,但是对于一个有着成千上万零件组成的整体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无论在优秀的设计师也是做不到的,所以在认识到只有一个强大的设计团队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汽车产品后,我开始转型从设计师转变为团队的建设者和管理者。”

  如今的李亚兰虽然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对团队的培养上,但是那个曾经励志成为国内最优秀设计师的李亚兰从未走远。

  “现在我看到我们的许多年轻设计师们朝气勃发的样子时,我总能想到当年的自己。当然更多的时候,是为他们在设计过程中的许多亮点以及灵感的碰撞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不过如果时光真能重回李亚兰没有入行的时候,她会选择不一样的人生旅程吗?

  其实应该不会,就像有人曾说的那样,人生就是一场不断作出抉择的游戏。选择了一条道路,就向前走,不回头。

  李亚兰和她团队的故事还将在长安汽车未来的每一款优秀产品上得以显现,也许那个时候,才是李亚兰真正希望听到自己被叫做“李大师”的时刻。

  文/曹旻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