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说了这话,心里忧愁,就明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门徒们彼此看着,猜不透所说的是谁。”《圣经·新约》里这极其简短而又极富戏剧性的文字,给所有想名留青史的画家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同时还有挑战。
十三个人物,各自微妙的心理活动,如何同时展示于一瞬间?哪个是出卖耶稣的犹大?他们席位将如何安排?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不同风格的以最后晚餐为题材的画作,而如此多的《最后的晚餐》,为何只有达·芬奇的画作成为了杰作?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的最初创作构思,起步于卡斯塔尼奥绘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圣阿波洛尼奥修道院餐厅的作品。而达·芬奇超越前人之处在于,他创造性地用平行透视法和高超的明暗技法,把画里的一切变为了一个整体。
构图方面,达芬奇也遵循传统的均衡构图方式,正要预言背叛的耶稣的四周,达·芬奇通过各式各样的表情和动作,形象地呈现出现场使徒们的震惊与躁动。相对于身着传统红蓝服饰,左右手展开,形成沉静而稳定的三角构图的耶稣,使徒们的反应各不相同。这动与静的对比不仅表现于外在动作,也表现出耶稣内心的平静与使徒们内心的躁动。
再一次仔细地端详《最后的晚餐》,可以发现靠近耶稣左右的使徒群组的动作幅度较小,而离耶稣较远的群组动作幅度要更大一些。这就如同往平静的池水中投下石头时,水面上泛起的波纹一般,离中心越近越小,越远则依次扩大。
而耶稣预言背叛的话语正像投入池水的石头,冲击着每一位使徒,画家描绘的正是这股冲击扩张的情形。换句话说,画家展现出了人眼不能看见的话语带来的震撼与强度,画出了耶稣具有冲击性的“话语的力量”。
同时,人物的动势又在以耶稣为中心的古典均衡构图中形成秩序,达到高度的统一。支配整个场面的还是耶稣,这幅画并非单纯是《圣经·新约》故事的图解,而是展现了作为故事中心人物耶稣的内心。
在使徒们激动混乱的情感和躁动之外,整个画面萌生出一种静寂之感。这份静寂,不正是为救赎世人罪孽而牺牲,甘心明日被钉十字架处死的耶稣内心的写照吗?耶稣爱世人的心在此显明。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之所以被视为杰作,绝不只是因为他巧妙地呈现了《圣经·新约》的故事,而是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画出了《圣经·新约》中没有记述的,眼睛所看不见的东西--耶稣的内心。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也正是出于画家自身笃厚的信仰和对上帝的爱。
高超的技艺加上深沉而微妙的内心体现,这不仅成就了达·芬奇个人艺术的最高峰,也代表了文艺复兴艺术创造的成熟与伟大。
而这些深入浅出的对名画的解读,来自于《<最后的晚餐>为何是杰作?》这本书。年逾八旬的高阶秀尔,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要如何看画,深入理解历史背景,和名作之所以不朽的精妙之处。或许对国人来说,高阶秀尔还是个较为陌生名字,但在日本,他是艺术的解读大师,作为日本西方美术史论名家,同时肩负为日本民众普及艺术知识的使命。通过对《最后的晚餐》同题材绘画的对比分析,我们有了一种对这些原本不熟悉的绘画杰作的打开方式,得以穿越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地域还有画家的创意,并借由追溯这些变迁,理解西欧绘画历史的大致经过。
“逾越节以前,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他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通过高阶秀尔的眼,我们才得以看到达·芬奇对伟大之爱的表达,不朽的名作必得通过理解不朽的心灵得以创造并传世。
文/韦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