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颠覆为业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奇虎,颠覆,商业,模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2-24 11:10
360这个曾经许多人眼中的坏孩子,现在似乎正在做一件“好事”,激起了众多创新型小公司,为争夺生存空间而殊死一搏。
“我做的是颠覆的事情,颠覆的是已有的商业模式。”——在3Q事件之后的公开发言中,奇虎董事长周鸿祎这样阐释自己的角色。在他眼中,3Q事件爆发的出发点,就是创新型小公司从垄断的大公司那里争夺空间与生存权的一战。
但同时也让周鸿祎有些困惑的是,这种在西方社会很平常的“颠覆”,为什么会在同行之间、大公司那里引起这样的轩然大波?是因为东方文化提倡和谐,而360要搞得别人没有饭吃而引起的自然反应?还是中国式竞争环境中特有的惨烈厮杀?
3Q过后,能否出现另一个楔形互联网公司?
可以肯定的是,在杀毒市场,360绝对是搅局者,甚至成了领导者,2010年11月10日,“3Q”大战爆发后,金山安全公司与可牛杀毒合并,成立金山网络,同时宣布金山网络旗下所有安全产品永久免费,据了解,此举将让金山每年损失2亿元。
此外,大部分杀毒企业也开始尝试部分的免费策略,比如卡巴斯基向全体网民赠送卡巴斯基安全部队2011(一年版),瑞星推出了瑞星杀毒2011版半年的免费试用。有业界评论称:杀毒软件正在走向免费时代。而在两年前,国内投资银行的专业人士还在质疑这种模式的可行性。
3Q事件过后,腾讯方面的想法是在自身提供安全服务的同时,扶植其他杀毒厂商取代360,但这其中免费大势似乎已定,就要求收费安全厂商能摒弃以往的模式,去适应360已经培养起的用户习惯和市场趋势。
而3Q大战最激烈的时期,也不时传出360可能做IM的消息,其中腾讯就指责360引导用户备份资料,就是为了日后推出自己的IM软件打基础。
“马化腾是腾讯帝国的皇帝,坐到那个位子上看任何客户端,怎么都会觉得他们要夺权,要篡位。但他不了解我,我一向是爱做冷门的东西。”周鸿祎这样否认了做即时通讯软件的说法。
但这同样不能否认这样一种可能,已经拥有3亿用户的360是否会以安全软件为基点,形成自己的楔形竞争力?马化腾曾经用“军用”、“民用”这样的词来比喻安全软件和通讯软件在网民电脑中的作用:360安全软件是一个电脑的底层软件,而QQ则是一个应用层的工具软件,QQ像一个民用的运货船,但360是一个军用船,虽然船小但火力军事化。这也许并没有夸大这家“小公司”的威力。
周鸿祎最近在一篇名为《互联网公司是怎么衰落的》的文章中写道:“从做大的角度讲,互联网公司刚开始的(商业)模式一定是看不清的。道理很简单,如果模式很清晰,巨头都来做,哪还给你机会。”——而从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来看,Google,包括中国腾讯、百度、阿里巴巴走的都是这样一条先在基础应用领域聚集大量用户的道路,目前360似乎也正在重复这样一个模式。
但是3Q事件的爆发,以及在此次事件中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公开白热化较量,是否令360过早过多地树敌?这一点,从来不是周鸿祎本人所担忧的问题。
从3721到360
尽管希望摆脱以往的历史形象,但时至今日,还是会有人拿周鸿祎3721的经历来说事。实际上,3721与360,可以说是一个中国互联网公司创业的两种形态:一个是技术上成功、商业上很快获得盈利,但是因为失掉用户的认同而成为“盆景”式、永远长不大的商业应用,甚至由此失掉了可以与百度竞争的几十亿美元的搜索市场。
而另外一个,是一开始就不大清楚怎么盈利,用周鸿祎本人的形容,是带“250精神的”,但是凭借口碑和免费策略迅速壮大,被视为有无限前景的一种商业模式。可以说,360的成熟,是以当初3721的目光短浅、痛失河山为教训和经验的。
实际上,在360安全卫士之前,周鸿祎在二次创业中的奇虎公司也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模式“探索”。最早公司希望从社区搜索入手,同时还有门户模式呈现的奇虎(后改名为奇酷),中间还曾一度考虑过“口碑营销”的商业模式,但周鸿祎的投资人、鼎晖创业投资合伙人王功权一句话提醒了周鸿祎:“搜索你越做越像百度,门户越做越像新浪,你应该做点创新。”
在这个时候,随着网民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频繁,类似于2007年“熊猫烧香”病毒的传播成为波及大众的社会事件,木马行业甚至成为一条年收入几十亿元人民币的产业链。根据2010年CNNIC调查,仅2010年上半年,就有59.2%的网民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遇到过病毒或木马攻击、30.9%的网民账号或密码被盗过,89.2%的电子商务网站访问者担心访问假冒网站,“网络安全已成为制约互联网产业继续快速发展的首要因素”。
而第一次创业赚的钱够花之后,周鸿祎也一直在想,怎么能做点更有意义的、能洗刷自己以往过错和恶名的事情,这也使360最终选择了安全行业。
相比之下,国内原有的安全行业还是相对传统的格局,收入上来看,大家基本都处于“吃不饱、饿不着”状态,每家企业从出售软件中获得每年几亿元人民币的收入。
在这种情况下,要传统的安全厂商像360安全卫士那样实行免费,等于是自己革自己的命,很难自发迈出第一步,按周鸿祎的形容,360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没有任何历史包袱的搅局者。
“360本身是做搜索引擎起家,是典型的云计算,等于也是用搜索中云计算的思路来解决安全问题,就是因为把问题转移给了服务端,做搜索我们能搜索上百页的网页,同样道理也可以解决庞大的病毒库的问题,而实现比较快的云查杀。”
数字显示,从2008年3月360安全卫士宣布永久免费算起,短短时间里360的装机量已经达到了3亿。
而在这一过程当中,周鸿祎一方面考虑怎么“搞点新意思”,另一方面则是谨记3721的教训,以往的坏孩子怎么能做成好事?就是钻进用户的心里,“把自己当成一个老大妈、大婶那样的普通用户去体验产品”。
这也就是周鸿祎所提倡的苹果式“微创新”的两点规律,第一是从小处着眼,贴近用户需求心理;第二快速出击,不断试错。一直在关注乔布斯“微创新”模式的周鸿祎总结说:“乔布斯的战略都不是大跨步的战略,他每一步都是在不断地捕捉当前的用户需求和市场状况,然后再往前走一步,包括他打造的AppStore。”
同样让人称道的,是在二次创业过程中,360作为二度创业公司所表现出来的耐心和毅力。360投资人、鼎晖创投创始合伙人王功权曾经透露,自己曾经劝周鸿祎在360安全软件上采用收费模式,但是遭到了对方的激烈反对。
在寻找盈利途径的过程当中,周鸿祎也很坚决地否认了广告模式,认为安全软件是提供给用户保障的,广告在不该打扰用户的时候出现,效果肯定不会好.因此在2010年9月,360安全卫士再度去掉了仅存的几条文字广告,根据公司方面公布的数字,由此而损失5000万元收入。
但这并不影响360在实施免费策略两年后盈利,据了解,目前奇虎360主要盈利模式是通过网址导航、游戏联合运营的途径,未来还会推出安全备份和存储、一对一电脑远程服务等增值业务,而预计公司收入规模已经达到数亿元人民币规模。
不过按周鸿祎自己的说法,未来360成就不了腾讯、百度那样的帝国:自己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那个历史机遇。“我就准备做一个有价值的公司,大家离不开的公司,专注在安全方面。这个公司应该是互联网第二梯队的规模。”
这到底是周的保存实力还是冷静自知?对于这位商业智慧与技术敏感度都极高的颠覆者来说,历史是否会给腾讯之后的公司意想不到的机会呢?
中国式角斗仍将继续?
“我们特别需要周鸿祎和他的团队这样的斗士来帮我们打赢这场仗,我们很欣赏周鸿祎的斗争精神——不打到最后,绝不放弃。”2006年,在当时周鸿祎与阿里巴巴集团因为雅虎软件而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领投奇虎公司第二轮融资的高原资本董事总经理涂鸿川这样形容周鸿祎。
但是周鸿祎绝不是单纯有勇气与激情,或者只是技术精英,以他在此次3Q事件中发表“不得不说的话”的公开信为例,被业界评价为,在用户心中获得的“好感度”超过腾讯一个公关团队所做的事情。
为自身柔道功夫骄傲的周鸿祎,也特别推崇美国学者大卫.尤费的著作《柔道战略》,这本书中阐述的“柔道战术”的核心就是借力打力。作为弱势的一方,不能与强大的一方硬碰,而要设法把对手的体重、力量等优势变成对其不利的因素,这被周鸿祎视为企业成长初期的斗争策略。
而在实际的竞争当中,奇虎对对手的打击可谓是强弱结合,在与瑞星、卡巴斯基等同行的口水战之外,今年4月,周鸿祎通过42条微博“炮轰金山”,被认为是免费软件阵营完胜的一役,使得金山软件作为海外上市公司市值在不到一周时间里下跌6亿港元。
不过,对当时在安全领域让用户“二选一”的做法,结果让金山装机量在很短时间内从2000万跌到400万,周鸿祎始终认为这么做符合国际通行准则:“实际上像诺顿等国外软件,只是提供基础功能服务基本相同的,也要求卸载我们360,我们并没有意见。”
而360的这种不惧战斗,甚至认为“竞争对手是磨刀石”的性格,使其在面对腾讯式“模仿追赶”策略时,选择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实际上,与腾讯的较量中,360也是运用到了“柔道原理”,让腾讯在相互推搡的过程当中暴露出弱点,“出来做公司,没有谁保证你的利益是一定不受损害的,怎么能为此而损害用户的利益呢?如果觉得自己商业利益受到损害,我觉得还是应该首先从自己那里找原因”。这番话再度让腾讯“自救”的借口陷入尴尬。
虽然破坏力足以使得腾讯这样的巨头忧心,在这一过程中,周鸿祎并不觉得自己对“产业生态”的破坏做法有任何问题:“所谓产业生态都是产业的领导者、垄断者愿意看到的现状,小公司必须以创新作为前行的动力。小公司起来就是要破坏、要创新,要破坏已经是巨头的公司的商业模式。小公司推翻大公司,才是整个社会进步的创造力。”
实际上,周鸿祎自己也知道,在中国价值观与竞争环境中,自己的做法可能会引发竞争对手与同行的群起而攻之,但在他看来,相比创业企业的空间越来越小,中国互联网过早走向衰老的趋势,自己宁愿扮演一种“颠覆者”的角色。
不过,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3Q事件后,360一些有中国特色的竞争方式可能会有所调整,比如作为一款基础服务的安全软件,如何对其他软件进行规范化评价?在360的平台上,如何客观界定其他企业软件的“恶意”属性?再像“隐私保护器”这样可能会涉嫌与同行“不正当商业竞争”的软件的推出,是否会受到限制?——从这些范畴来看,在短时间内,作为“颠覆者”,360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将面临中国式的角斗与战争。
……
“我做的是颠覆的事情,颠覆的是已有的商业模式。”——在3Q事件之后的公开发言中,奇虎董事长周鸿祎这样阐释自己的角色。在他眼中,3Q事件爆发的出发点,就是创新型小公司从垄断的大公司那里争夺空间与生存权的一战。
但同时也让周鸿祎有些困惑的是,这种在西方社会很平常的“颠覆”,为什么会在同行之间、大公司那里引起这样的轩然大波?是因为东方文化提倡和谐,而360要搞得别人没有饭吃而引起的自然反应?还是中国式竞争环境中特有的惨烈厮杀?
3Q过后,能否出现另一个楔形互联网公司?
可以肯定的是,在杀毒市场,360绝对是搅局者,甚至成了领导者,2010年11月10日,“3Q”大战爆发后,金山安全公司与可牛杀毒合并,成立金山网络,同时宣布金山网络旗下所有安全产品永久免费,据了解,此举将让金山每年损失2亿元。
此外,大部分杀毒企业也开始尝试部分的免费策略,比如卡巴斯基向全体网民赠送卡巴斯基安全部队2011(一年版),瑞星推出了瑞星杀毒2011版半年的免费试用。有业界评论称:杀毒软件正在走向免费时代。而在两年前,国内投资银行的专业人士还在质疑这种模式的可行性。
3Q事件过后,腾讯方面的想法是在自身提供安全服务的同时,扶植其他杀毒厂商取代360,但这其中免费大势似乎已定,就要求收费安全厂商能摒弃以往的模式,去适应360已经培养起的用户习惯和市场趋势。
而3Q大战最激烈的时期,也不时传出360可能做IM的消息,其中腾讯就指责360引导用户备份资料,就是为了日后推出自己的IM软件打基础。
“马化腾是腾讯帝国的皇帝,坐到那个位子上看任何客户端,怎么都会觉得他们要夺权,要篡位。但他不了解我,我一向是爱做冷门的东西。”周鸿祎这样否认了做即时通讯软件的说法。
但这同样不能否认这样一种可能,已经拥有3亿用户的360是否会以安全软件为基点,形成自己的楔形竞争力?马化腾曾经用“军用”、“民用”这样的词来比喻安全软件和通讯软件在网民电脑中的作用:360安全软件是一个电脑的底层软件,而QQ则是一个应用层的工具软件,QQ像一个民用的运货船,但360是一个军用船,虽然船小但火力军事化。这也许并没有夸大这家“小公司”的威力。
周鸿祎最近在一篇名为《互联网公司是怎么衰落的》的文章中写道:“从做大的角度讲,互联网公司刚开始的(商业)模式一定是看不清的。道理很简单,如果模式很清晰,巨头都来做,哪还给你机会。”——而从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来看,Google,包括中国腾讯、百度、阿里巴巴走的都是这样一条先在基础应用领域聚集大量用户的道路,目前360似乎也正在重复这样一个模式。
但是3Q事件的爆发,以及在此次事件中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公开白热化较量,是否令360过早过多地树敌?这一点,从来不是周鸿祎本人所担忧的问题。
从3721到360
尽管希望摆脱以往的历史形象,但时至今日,还是会有人拿周鸿祎3721的经历来说事。实际上,3721与360,可以说是一个中国互联网公司创业的两种形态:一个是技术上成功、商业上很快获得盈利,但是因为失掉用户的认同而成为“盆景”式、永远长不大的商业应用,甚至由此失掉了可以与百度竞争的几十亿美元的搜索市场。
而另外一个,是一开始就不大清楚怎么盈利,用周鸿祎本人的形容,是带“250精神的”,但是凭借口碑和免费策略迅速壮大,被视为有无限前景的一种商业模式。可以说,360的成熟,是以当初3721的目光短浅、痛失河山为教训和经验的。
实际上,在360安全卫士之前,周鸿祎在二次创业中的奇虎公司也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模式“探索”。最早公司希望从社区搜索入手,同时还有门户模式呈现的奇虎(后改名为奇酷),中间还曾一度考虑过“口碑营销”的商业模式,但周鸿祎的投资人、鼎晖创业投资合伙人王功权一句话提醒了周鸿祎:“搜索你越做越像百度,门户越做越像新浪,你应该做点创新。”
在这个时候,随着网民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频繁,类似于2007年“熊猫烧香”病毒的传播成为波及大众的社会事件,木马行业甚至成为一条年收入几十亿元人民币的产业链。根据2010年CNNIC调查,仅2010年上半年,就有59.2%的网民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遇到过病毒或木马攻击、30.9%的网民账号或密码被盗过,89.2%的电子商务网站访问者担心访问假冒网站,“网络安全已成为制约互联网产业继续快速发展的首要因素”。
而第一次创业赚的钱够花之后,周鸿祎也一直在想,怎么能做点更有意义的、能洗刷自己以往过错和恶名的事情,这也使360最终选择了安全行业。
相比之下,国内原有的安全行业还是相对传统的格局,收入上来看,大家基本都处于“吃不饱、饿不着”状态,每家企业从出售软件中获得每年几亿元人民币的收入。
在这种情况下,要传统的安全厂商像360安全卫士那样实行免费,等于是自己革自己的命,很难自发迈出第一步,按周鸿祎的形容,360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没有任何历史包袱的搅局者。
“360本身是做搜索引擎起家,是典型的云计算,等于也是用搜索中云计算的思路来解决安全问题,就是因为把问题转移给了服务端,做搜索我们能搜索上百页的网页,同样道理也可以解决庞大的病毒库的问题,而实现比较快的云查杀。”
数字显示,从2008年3月360安全卫士宣布永久免费算起,短短时间里360的装机量已经达到了3亿。
而在这一过程当中,周鸿祎一方面考虑怎么“搞点新意思”,另一方面则是谨记3721的教训,以往的坏孩子怎么能做成好事?就是钻进用户的心里,“把自己当成一个老大妈、大婶那样的普通用户去体验产品”。
这也就是周鸿祎所提倡的苹果式“微创新”的两点规律,第一是从小处着眼,贴近用户需求心理;第二快速出击,不断试错。一直在关注乔布斯“微创新”模式的周鸿祎总结说:“乔布斯的战略都不是大跨步的战略,他每一步都是在不断地捕捉当前的用户需求和市场状况,然后再往前走一步,包括他打造的AppStore。”
同样让人称道的,是在二次创业过程中,360作为二度创业公司所表现出来的耐心和毅力。360投资人、鼎晖创投创始合伙人王功权曾经透露,自己曾经劝周鸿祎在360安全软件上采用收费模式,但是遭到了对方的激烈反对。
在寻找盈利途径的过程当中,周鸿祎也很坚决地否认了广告模式,认为安全软件是提供给用户保障的,广告在不该打扰用户的时候出现,效果肯定不会好.因此在2010年9月,360安全卫士再度去掉了仅存的几条文字广告,根据公司方面公布的数字,由此而损失5000万元收入。
但这并不影响360在实施免费策略两年后盈利,据了解,目前奇虎360主要盈利模式是通过网址导航、游戏联合运营的途径,未来还会推出安全备份和存储、一对一电脑远程服务等增值业务,而预计公司收入规模已经达到数亿元人民币规模。
不过按周鸿祎自己的说法,未来360成就不了腾讯、百度那样的帝国:自己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那个历史机遇。“我就准备做一个有价值的公司,大家离不开的公司,专注在安全方面。这个公司应该是互联网第二梯队的规模。”
这到底是周的保存实力还是冷静自知?对于这位商业智慧与技术敏感度都极高的颠覆者来说,历史是否会给腾讯之后的公司意想不到的机会呢?
中国式角斗仍将继续?
“我们特别需要周鸿祎和他的团队这样的斗士来帮我们打赢这场仗,我们很欣赏周鸿祎的斗争精神——不打到最后,绝不放弃。”2006年,在当时周鸿祎与阿里巴巴集团因为雅虎软件而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领投奇虎公司第二轮融资的高原资本董事总经理涂鸿川这样形容周鸿祎。
但是周鸿祎绝不是单纯有勇气与激情,或者只是技术精英,以他在此次3Q事件中发表“不得不说的话”的公开信为例,被业界评价为,在用户心中获得的“好感度”超过腾讯一个公关团队所做的事情。
为自身柔道功夫骄傲的周鸿祎,也特别推崇美国学者大卫.尤费的著作《柔道战略》,这本书中阐述的“柔道战术”的核心就是借力打力。作为弱势的一方,不能与强大的一方硬碰,而要设法把对手的体重、力量等优势变成对其不利的因素,这被周鸿祎视为企业成长初期的斗争策略。
而在实际的竞争当中,奇虎对对手的打击可谓是强弱结合,在与瑞星、卡巴斯基等同行的口水战之外,今年4月,周鸿祎通过42条微博“炮轰金山”,被认为是免费软件阵营完胜的一役,使得金山软件作为海外上市公司市值在不到一周时间里下跌6亿港元。
不过,对当时在安全领域让用户“二选一”的做法,结果让金山装机量在很短时间内从2000万跌到400万,周鸿祎始终认为这么做符合国际通行准则:“实际上像诺顿等国外软件,只是提供基础功能服务基本相同的,也要求卸载我们360,我们并没有意见。”
而360的这种不惧战斗,甚至认为“竞争对手是磨刀石”的性格,使其在面对腾讯式“模仿追赶”策略时,选择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实际上,与腾讯的较量中,360也是运用到了“柔道原理”,让腾讯在相互推搡的过程当中暴露出弱点,“出来做公司,没有谁保证你的利益是一定不受损害的,怎么能为此而损害用户的利益呢?如果觉得自己商业利益受到损害,我觉得还是应该首先从自己那里找原因”。这番话再度让腾讯“自救”的借口陷入尴尬。
虽然破坏力足以使得腾讯这样的巨头忧心,在这一过程中,周鸿祎并不觉得自己对“产业生态”的破坏做法有任何问题:“所谓产业生态都是产业的领导者、垄断者愿意看到的现状,小公司必须以创新作为前行的动力。小公司起来就是要破坏、要创新,要破坏已经是巨头的公司的商业模式。小公司推翻大公司,才是整个社会进步的创造力。”
实际上,周鸿祎自己也知道,在中国价值观与竞争环境中,自己的做法可能会引发竞争对手与同行的群起而攻之,但在他看来,相比创业企业的空间越来越小,中国互联网过早走向衰老的趋势,自己宁愿扮演一种“颠覆者”的角色。
不过,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3Q事件后,360一些有中国特色的竞争方式可能会有所调整,比如作为一款基础服务的安全软件,如何对其他软件进行规范化评价?在360的平台上,如何客观界定其他企业软件的“恶意”属性?再像“隐私保护器”这样可能会涉嫌与同行“不正当商业竞争”的软件的推出,是否会受到限制?——从这些范畴来看,在短时间内,作为“颠覆者”,360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将面临中国式的角斗与战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