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期货黄辉:18年坚守拨云见日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粮期货,交易,黄辉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8-22 12:33
涨涨跌跌、起起伏伏,如大浪淘沙般泥沙俱下。在曲折跌宕的期货行业,被淘汰的人总是多过存活下来的。
像中粮期货总经理黄辉这样,从1993年开始,18年如一日,一门心思投身期货行业发展的人,背后一定有着惊心动魄的生存经历。
而出乎意料的是,坐在《投资者报》记者面前的黄辉,脸上并未留下太多久经风霜的痕迹,“跟同期进入这个行业的那拨人相比,我之所以这么多年来活得还可以,是因为有多年的沉淀和积累。”黄辉谦虚地说。
与期货的不解之缘
黄辉与期货的渊源,似乎早在他求学时就已注定。
他不仅是北京工商大学期货市场方向第一批毕业生,还在研究生期间师从童宛生(著名经济学家,和常清、胡俞越两位教授在北京工商大学创建了中国首个期货人才培育基地),研究生论文即是关于粮价补贴。
1993年5月,期货行业发生标志性事件:郑州商品交易所开业。这一年中粮集团成为自营会员,当年年底,黄辉进入了中粮集团期货部,后被公司选派去郑州做期货业务。
1996年,中粮期货部改为中粮期货经纪公司,从自营到代理,黄辉积累了不少经验。
“现在回想起来,1996年那一帮人马转型做经纪业务,开始代理客户,业务性质也有了很大变化。毕竟在当时,代理业务没现在规范,技术也原始,所以转型并不容易。”一直到1998年,黄辉都在郑州做小麦、绿豆、玉米等期货交易。
1998年他回到北京,开始担任中粮期货公司运作部经理。并在一年后成为中粮期货副总经理,主要管理结算和风控业务。
彼时,期货市场的原始程度是现在所不可想象:由于尚未实现三大交易所统一结算交易,导致公司后台工作量极大,期货手续费也是证券行业的好几倍。
在具体的结算制度上,大连期货交易所是T+1,而上海期货交易所和郑州期货交易所是T+0,且交易时间并不统一。
正是此时,黄辉从后台走向前台,开始筹备自助交易和网上交易系统,确定了“全员营销”和“特色服务”的经营理念。中粮期货成为国内首家推出期货网站和动态数据库的公司。
“当时市场乱到什么程度?期货公司总部甚至管不了营业部。”黄辉形容道。由于最早在行业推行“四统一”,即统一开户、统一结算、统一财务管理、统一风险控制,在2000年期货行业治理整顿很严的时候,公司的客户都没出问题。
终于在2000年,期货行业诞生了网络交易,有了统一的结算软件,三个交易所也开始统一结算。“结算统一和风险控制统一,使得交易所在IT发展过程中拥有很先进的技术。如果没有三个交易所的结算系统和方式的统一,就没有期货行业的今天。”黄辉感叹。
这期间,黄辉还参与了中国证监会组织的《商品期货管理暂行条例》及相应四个办法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参与编写了期货内部控制制度指引。“参与证监会这个条例的起草,其实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跨度,经过了多次讨论,自己也写了一些东西。”
2003年期货行业好转,黄辉开始管具体的经纪业务;2006年全面管理公司,成为中粮期货公司常务副总;2008年成为总经理。“10多年就这么过来的。”黄辉回忆道。
三大原因坚守中粮
在1998年到1999年间,当黄辉从郑州回到北京时,期货业正遭遇发展低谷,不少行业人员纷纷选择跳槽,转移到了证券、基金或实业领域。不过,此时的黄辉不仅从未产生过跳槽的念头,相反一直沉浸在工作中。
仔细回忆当时的经历,黄辉总结了三大原因。
“第一个因素,当时自己还年轻,所以没想那么多。那时做一些自营业务,在实战中水平逐渐提高,觉得自己能力还不行。加上当时行情分析、交易都需要自己来做,所以也没时间去想跳槽的事情。”
第二个因素,是中粮期货的环境很有吸引力,整个团队也年轻。“几乎每年公司都会让出国一次,去美国学习考察。”
黄辉介绍,中粮集团早在1973年就开始涉足伦敦和纽约的期货市场,是国内第一家从事境外期货业务的企业。中粮期货的专家多有十几年从事国内外现货、期货业务的经历,长期与国内外同行及企业保持着丰富的交流与合作。
这种背景,让他对中粮的平台依赖和信任度很高。“也不是没有员工离开。当时天津营业部被关闭,有些人离开了,但吉林、成都等地营业部都没怎么变动,所以影响不大。归根到底,还是开始成立公司时没有盲目扩张,没急于成立那么多营业部,控制得很好。”
第三个因素,是黄辉在当时认为期货行业在中国发展中不可缺少,坚信这一市场不会被关闭。
“期货保值是很多大企业不可或缺的。从1998年开始做国内经纪业务,做大连大豆,他就开始跟客户分析芝加哥市场的情况,并在国内第一个期货网站上,把市场分析报告放上去。虽然1999年最低时候保证金才8000万元,但也从来没有产生过危机感。”
黄辉感叹,期货的开放其实是很早的。“由于期货市场是先有外盘才有内盘,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个行业培养了一批人,他们有强烈的风险观念,较早运用国际视野,将国内和国际市场联系起来。”
在黄辉看来,中粮集团发展到今天,也受益于较早具备了风险控制意识。如现在集团总裁和副总裁都出身于期货行业,领先的观念和意识利于他们做好风险投资和控制。
“当初这些人,留下来的都成长起来了。关键是风险控制在这十年中很重要,就像现在国内的投资者也好,股东也好,都认为中粮期货能活得很好。我也相信中粮期货能站到行业的最前端。”
“事业部化”被业内推广
黄辉是典型的从交易型人才转变成管理型的期货老总。
但他并没有给自己的管理风格定性。“管理方法不是知道就能用好,与自身的性格和特点关系紧密。有时候,自己喜欢的方法不一定能用上。现在资讯太发达了,管理被分成很多种:比如强势型、沉静型、创业型、魅力型等等,但我个人没考虑那么多。毕竟现在管理的是一家成熟公司,更多要考虑公司需要什么样的管理风格。”
整个期货行业目前的管理方法和体系,都是摸索出来的。“想当初,中粮期货总部比较强大,资源很多,也要求总部对营业部的掌控投入较多精力。但好处是,遇到市场调整时不会出问题。”
2009年开始,黄辉的管理风格有了改变。自从上了中欧商学院的EMBA,他发现光靠埋头苦干已经不行了,“要带好团队、做好员工激励、建立公司文化、让员工工作有干劲。缺少有战斗力的专业团队,公司的发展会很难。”
也许是前两任领导留下来的传统,中粮期货的团队本身有非常好的合作默契。“整个团队可谓阳光、透明,所以我面临的压力不是来自内部,而是行业竞争。到目前为止,我还不是做得特别好。”黄辉谦虚地笑道。
事实上,黄辉这些年的成就主要是对中粮期货专业化方面的推动,尤其是对业务部门实行的“事业部化”,被期货同行广为借鉴。在1996年,随着中粮期货的产业客户越来越多,中粮期货客户保证金规模排名业内第一。
但由于当时公司网点较少,资源和人才集中在总部和三个交易所。对于业务员来说,一个人要深入了解10个期货品种非常困难。
于是,中粮期货考虑按专业把人才分开,并引进了软商品(Soft commodities)概念。“软商品是从国外引用过来的,国外主要包括棉花、橙汁、糖等。当初郑州粮、糖和棉花都属于这个系列,以区别于农产品。”
黄辉强调,划分方法对他们并不重要,关键是让人才去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从而提升中粮期货的专业能力。正因如此,监管部门也把中粮期货划分为“有专业背景的期货公司”。
据中国期货业协会最新数据,2010年中粮期货手续费收入为15545万元,净利润11379万元,是期货行业少有的年净利润过亿元的公司。尽管其保证金居行业第一,但交易量并不高,且较少短期炒作。
中粮的风格可谓别具一格,“我们也曾考虑通过发展投机客户增加交易量,但后来发现做不到。要维持这个新的体系,会与原有的管理考核、员工激励、回报等风格产生冲突。考核与管理的对与错,有时候要选择之后才能看清,但要是选错了就会走弯路。”
考虑问题重在逻辑
不管多忙,黄辉也会抽时间与员工讨论。
“讨论的目的不是追究对和错。”每当分析师和员工对市场看法不够客观,只看到表面而忽略了背后真相时,他就会跟他们讨论。
对于刚入门的新员工,他也会分享一些观点和逻辑。“很有可能他们的结果对,分析方法却是错的。”
黄辉举了个例子,“年初气候干旱,不少人担心小麦会减产,但常识是,尚在冬眠期的小麦不需要太多水,所以干旱不会带来什么影响。”
在他眼中,相比证券行业,期货跟产业的联系更紧密。“在日本地震发生后,国内对日本的相关贸易就停止了,商品的全球联动比资本市场更大,传导方式也不一样。”
黄辉强调,“考虑问题要有扎实的基础和严密的逻辑。”另外,政府对市场调控的有用性,他们也会进行讨论。在他看来,专业人士只有对政策的认知比一般人更高,才能体现出专业水平。
黄辉的爱好之一是打高尔夫,但他很少有时间打。他的忙碌,可以从采访间隙手机和办公桌上的电话多次响起看出。黄辉笑称自己的高球水平不容易恢复。
“其实这就像做交易一样,懂得多但交易不一定做得好,因为交易型高手是练出来的,而不是琢磨出来的。”
黄辉另一个爱好是看书,他办公室宽大书架上堆满了各类书籍。提起自己的读书习惯,黄辉说是分阶段阅读。刚开始,他喜欢看交易类书籍,主要是关于怎么交易成功,自己做管理后,更多看一些管理类的书。他平时爱买书,阅读范围也广,尤其是去中欧商学院后发现书更多了,他笑着说:“互联网时代挑好书很费劲。”
但黄辉没有太多时间泡在网上,也不爱追热点,上网基本只是看邮件或体育新闻。
他调侃自己很多东西都不会,“现在流行的微博也只是会看。”
《投资者报》记者 尚志科
……
像中粮期货总经理黄辉这样,从1993年开始,18年如一日,一门心思投身期货行业发展的人,背后一定有着惊心动魄的生存经历。
而出乎意料的是,坐在《投资者报》记者面前的黄辉,脸上并未留下太多久经风霜的痕迹,“跟同期进入这个行业的那拨人相比,我之所以这么多年来活得还可以,是因为有多年的沉淀和积累。”黄辉谦虚地说。
与期货的不解之缘
黄辉与期货的渊源,似乎早在他求学时就已注定。
他不仅是北京工商大学期货市场方向第一批毕业生,还在研究生期间师从童宛生(著名经济学家,和常清、胡俞越两位教授在北京工商大学创建了中国首个期货人才培育基地),研究生论文即是关于粮价补贴。
1993年5月,期货行业发生标志性事件:郑州商品交易所开业。这一年中粮集团成为自营会员,当年年底,黄辉进入了中粮集团期货部,后被公司选派去郑州做期货业务。
1996年,中粮期货部改为中粮期货经纪公司,从自营到代理,黄辉积累了不少经验。
“现在回想起来,1996年那一帮人马转型做经纪业务,开始代理客户,业务性质也有了很大变化。毕竟在当时,代理业务没现在规范,技术也原始,所以转型并不容易。”一直到1998年,黄辉都在郑州做小麦、绿豆、玉米等期货交易。
1998年他回到北京,开始担任中粮期货公司运作部经理。并在一年后成为中粮期货副总经理,主要管理结算和风控业务。
彼时,期货市场的原始程度是现在所不可想象:由于尚未实现三大交易所统一结算交易,导致公司后台工作量极大,期货手续费也是证券行业的好几倍。
在具体的结算制度上,大连期货交易所是T+1,而上海期货交易所和郑州期货交易所是T+0,且交易时间并不统一。
正是此时,黄辉从后台走向前台,开始筹备自助交易和网上交易系统,确定了“全员营销”和“特色服务”的经营理念。中粮期货成为国内首家推出期货网站和动态数据库的公司。
“当时市场乱到什么程度?期货公司总部甚至管不了营业部。”黄辉形容道。由于最早在行业推行“四统一”,即统一开户、统一结算、统一财务管理、统一风险控制,在2000年期货行业治理整顿很严的时候,公司的客户都没出问题。
终于在2000年,期货行业诞生了网络交易,有了统一的结算软件,三个交易所也开始统一结算。“结算统一和风险控制统一,使得交易所在IT发展过程中拥有很先进的技术。如果没有三个交易所的结算系统和方式的统一,就没有期货行业的今天。”黄辉感叹。
这期间,黄辉还参与了中国证监会组织的《商品期货管理暂行条例》及相应四个办法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参与编写了期货内部控制制度指引。“参与证监会这个条例的起草,其实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跨度,经过了多次讨论,自己也写了一些东西。”
2003年期货行业好转,黄辉开始管具体的经纪业务;2006年全面管理公司,成为中粮期货公司常务副总;2008年成为总经理。“10多年就这么过来的。”黄辉回忆道。
三大原因坚守中粮
在1998年到1999年间,当黄辉从郑州回到北京时,期货业正遭遇发展低谷,不少行业人员纷纷选择跳槽,转移到了证券、基金或实业领域。不过,此时的黄辉不仅从未产生过跳槽的念头,相反一直沉浸在工作中。
仔细回忆当时的经历,黄辉总结了三大原因。
“第一个因素,当时自己还年轻,所以没想那么多。那时做一些自营业务,在实战中水平逐渐提高,觉得自己能力还不行。加上当时行情分析、交易都需要自己来做,所以也没时间去想跳槽的事情。”
第二个因素,是中粮期货的环境很有吸引力,整个团队也年轻。“几乎每年公司都会让出国一次,去美国学习考察。”
黄辉介绍,中粮集团早在1973年就开始涉足伦敦和纽约的期货市场,是国内第一家从事境外期货业务的企业。中粮期货的专家多有十几年从事国内外现货、期货业务的经历,长期与国内外同行及企业保持着丰富的交流与合作。
这种背景,让他对中粮的平台依赖和信任度很高。“也不是没有员工离开。当时天津营业部被关闭,有些人离开了,但吉林、成都等地营业部都没怎么变动,所以影响不大。归根到底,还是开始成立公司时没有盲目扩张,没急于成立那么多营业部,控制得很好。”
第三个因素,是黄辉在当时认为期货行业在中国发展中不可缺少,坚信这一市场不会被关闭。
“期货保值是很多大企业不可或缺的。从1998年开始做国内经纪业务,做大连大豆,他就开始跟客户分析芝加哥市场的情况,并在国内第一个期货网站上,把市场分析报告放上去。虽然1999年最低时候保证金才8000万元,但也从来没有产生过危机感。”
黄辉感叹,期货的开放其实是很早的。“由于期货市场是先有外盘才有内盘,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个行业培养了一批人,他们有强烈的风险观念,较早运用国际视野,将国内和国际市场联系起来。”
在黄辉看来,中粮集团发展到今天,也受益于较早具备了风险控制意识。如现在集团总裁和副总裁都出身于期货行业,领先的观念和意识利于他们做好风险投资和控制。
“当初这些人,留下来的都成长起来了。关键是风险控制在这十年中很重要,就像现在国内的投资者也好,股东也好,都认为中粮期货能活得很好。我也相信中粮期货能站到行业的最前端。”
“事业部化”被业内推广
黄辉是典型的从交易型人才转变成管理型的期货老总。
但他并没有给自己的管理风格定性。“管理方法不是知道就能用好,与自身的性格和特点关系紧密。有时候,自己喜欢的方法不一定能用上。现在资讯太发达了,管理被分成很多种:比如强势型、沉静型、创业型、魅力型等等,但我个人没考虑那么多。毕竟现在管理的是一家成熟公司,更多要考虑公司需要什么样的管理风格。”
整个期货行业目前的管理方法和体系,都是摸索出来的。“想当初,中粮期货总部比较强大,资源很多,也要求总部对营业部的掌控投入较多精力。但好处是,遇到市场调整时不会出问题。”
2009年开始,黄辉的管理风格有了改变。自从上了中欧商学院的EMBA,他发现光靠埋头苦干已经不行了,“要带好团队、做好员工激励、建立公司文化、让员工工作有干劲。缺少有战斗力的专业团队,公司的发展会很难。”
也许是前两任领导留下来的传统,中粮期货的团队本身有非常好的合作默契。“整个团队可谓阳光、透明,所以我面临的压力不是来自内部,而是行业竞争。到目前为止,我还不是做得特别好。”黄辉谦虚地笑道。
事实上,黄辉这些年的成就主要是对中粮期货专业化方面的推动,尤其是对业务部门实行的“事业部化”,被期货同行广为借鉴。在1996年,随着中粮期货的产业客户越来越多,中粮期货客户保证金规模排名业内第一。
但由于当时公司网点较少,资源和人才集中在总部和三个交易所。对于业务员来说,一个人要深入了解10个期货品种非常困难。
于是,中粮期货考虑按专业把人才分开,并引进了软商品(Soft commodities)概念。“软商品是从国外引用过来的,国外主要包括棉花、橙汁、糖等。当初郑州粮、糖和棉花都属于这个系列,以区别于农产品。”
黄辉强调,划分方法对他们并不重要,关键是让人才去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从而提升中粮期货的专业能力。正因如此,监管部门也把中粮期货划分为“有专业背景的期货公司”。
据中国期货业协会最新数据,2010年中粮期货手续费收入为15545万元,净利润11379万元,是期货行业少有的年净利润过亿元的公司。尽管其保证金居行业第一,但交易量并不高,且较少短期炒作。
中粮的风格可谓别具一格,“我们也曾考虑通过发展投机客户增加交易量,但后来发现做不到。要维持这个新的体系,会与原有的管理考核、员工激励、回报等风格产生冲突。考核与管理的对与错,有时候要选择之后才能看清,但要是选错了就会走弯路。”
考虑问题重在逻辑
不管多忙,黄辉也会抽时间与员工讨论。
“讨论的目的不是追究对和错。”每当分析师和员工对市场看法不够客观,只看到表面而忽略了背后真相时,他就会跟他们讨论。
对于刚入门的新员工,他也会分享一些观点和逻辑。“很有可能他们的结果对,分析方法却是错的。”
黄辉举了个例子,“年初气候干旱,不少人担心小麦会减产,但常识是,尚在冬眠期的小麦不需要太多水,所以干旱不会带来什么影响。”
在他眼中,相比证券行业,期货跟产业的联系更紧密。“在日本地震发生后,国内对日本的相关贸易就停止了,商品的全球联动比资本市场更大,传导方式也不一样。”
黄辉强调,“考虑问题要有扎实的基础和严密的逻辑。”另外,政府对市场调控的有用性,他们也会进行讨论。在他看来,专业人士只有对政策的认知比一般人更高,才能体现出专业水平。
黄辉的爱好之一是打高尔夫,但他很少有时间打。他的忙碌,可以从采访间隙手机和办公桌上的电话多次响起看出。黄辉笑称自己的高球水平不容易恢复。
“其实这就像做交易一样,懂得多但交易不一定做得好,因为交易型高手是练出来的,而不是琢磨出来的。”
黄辉另一个爱好是看书,他办公室宽大书架上堆满了各类书籍。提起自己的读书习惯,黄辉说是分阶段阅读。刚开始,他喜欢看交易类书籍,主要是关于怎么交易成功,自己做管理后,更多看一些管理类的书。他平时爱买书,阅读范围也广,尤其是去中欧商学院后发现书更多了,他笑着说:“互联网时代挑好书很费劲。”
但黄辉没有太多时间泡在网上,也不爱追热点,上网基本只是看邮件或体育新闻。
他调侃自己很多东西都不会,“现在流行的微博也只是会看。”
《投资者报》记者 尚志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