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商业“洛可可”沼泽

  设计与商业争夺战,原本并没有本质联系。即便近乎挑剔地审视,设计仍旧是十分形而上的人类理想主义乌托邦成员,它总是力图完美地、启发式地解决人类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设计之于人类,目的单一明确,当属一例睿智的人类行为范式,牢牢占据人类文明史上一席尊贵之地。

  但是,距今20年前被提出的那句著名的“大设计”,为创建艺术盈利性商业提供了奇妙的理由。它使本应作为商业销售主体的设计,沦为现代商业盈利的一种辅助手段,使得设计这个原本独立的意识形态,被强制性地关联到获取巨额商业利润的行当中去,圈出一个大大的“设计”商道。在这个争夺利润的商业战场上,貌似只要有商业潜力的尽可以挖出来,再添加一点设计的名词,就能生产出一桶设计的金子,坐拥设计这棵强大的摇钱树使劲摇。

  “设计工厂”这个词组,在这个不可思议的设计交易市场里变得再也不陌生了。当我带着各国设计专业人员去兜一圈各色设计工厂时,得到的反馈类似于卡拉OK。钱,换钱,以最快的速度换钱,是设计工厂建立与存在的宗旨。无论专业院校接单还是新兴公司,最好只使用7天的时间完成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开模生产,上市销售,然后又是一个7天周期,推出新一代更新产品。钱,还是钱,设计是这个工厂最大的雇佣工。缺乏知识产权的电脑设计模板倾销,成品效果图叫价出售,一个星期的设计速成班硬生生地把每个生手快速打造成一个个“设计师”,支持迅速发展的商业盈利。最后,即使在设计专业领域也加入这场中国式“设计风潮”:各大设计竞赛被关注的重点,是最高奖项的金额与赞助方的名称;设计院校的评估重点,是到位的项目经费数额与项目授予方的级别;设计作品的接纳标准,是能否节省生产成本、便于快速成型;设计产品的成败评定指标,是市场销售额;每一个中国设计师现在必须面对一个抉择——是该专注于潜心创作,还是该听命于浮躁的市场大开发?

  本应得到良性发展的21世纪当代设计,就这样在这片土地上被具象化、被标价了,甚至具备像商品一样讨价还价的趣味特质和打折余地。作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打折的设计等同于“打折的能力”的代名词。设计的功效在这里,可以被随意地加价、调价、降价甚至附送等,如同菜市场里的早晚市蔬菜。

  期盼大捞一笔的掘金商人却牢牢把准这条命脉蜂拥而至,前赴后继,毫不保留地把设计开发成娱乐式的淘金行动。被有幸淘金出来的设计大师,不论已经亡故还是健在,均得到一番礼遇——被炒作,被市场化,被商业化,被赚钱,依葫芦画瓢般地被生产,直至强行推出某大师风格,衍生出大师产品链。表象购买的招牌,把设计抽象的躯体转化成取悦大众的消费推动力。名气与浮夸掩盖了矫饰与呆板复制,就像许多人为家里装修出来的宜家样板房风格而自豪一般。在这条商业链中,埋着消费者对设计的轻视与商业模式的定时炸弹。所有这一切都在危险的沼泽旁跳着尖足舞,针对表象推陈出新的淘金设计,把我们的设计逼进类似18世纪浮华矫饰的“洛可可”旋涡。

  30年前,在中国经济大发展之初,当人们尚把设计等同为美术或者工艺美术的时候,尽管存在理解的偏差,但至少可以肯定一点,即设计的存在价值得到了正确的理解。30年后的今天,“设计”一词的确正频繁出现于各类商业宣传物中。这种状况,无论是翻看五毛钱的小报,还是在阅读每本30元人民币的精致杂志时,都不难发现。

  设计开始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被认可,这是件值得庆幸的乐事,毕竟当生活越来越好,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理应越来越高。但是,盲目的商业宣传加上巨大的经济原动力,促使消费者采用大规模消费的方式完成毕生的夙愿:一度憧憬的知名度、自我膨胀的满足感、茶余饭后炫耀的谈资。设计转化为物质商品的代言词——柔弱、纤巧、精美、浮华、有钱,迎合盲目的市场,却正以十分危险的自我践踏方式,启动恶性循环的过程,引发人们对设计的轻视与不信任。

  “洛可可”的商业化洪流卷走的是什么?是人们对设计的信任。从设计诞生那一刻起,人类就着力于探讨设计在人类社会应当具有的本质:什么是被真正需要的设计?在探究思想的深度和表现力上,睿智的设计所产生的影响力使得人们自发地对设计产生敬仰,进而转化为消费行为——自愿、明确、双赢。感性的影响力,显然是设计这个十分抽象的事物与人类建立关系的原则,这份关系就像天平的两端,微妙地保持平衡。当多年前,不可一世的印度国王向卡地亚定制王权象征的项链时,他只是单纯地坚信卡地亚的设计能帮他解决问题。自愿的牺牲,俨然代表人类对设计的信任与报答。

  然而,当高迪一手孕育的古埃尔公园,被商业炒作为一只彩色的马赛克蟾蜍设计的时候;当快速变幻的时令商品设计,没能来得及留下设计版权与设计师的名字的时候;当快速、廉价、时尚的商品代名词的设计,就像被搁在自由市场摊贩案板上的鲜肉,凭借价格与性价比招徕顾客的时候,设计的本质被极大忽略,设计与人类之间关系的本质遭受恶化,直接动摇了设计赖以在人类社会中生存的本质。商业化、市场化、人为繁杂的风格化,堂皇地粉饰商战的欲念,把设计的表象不断放大、无限复制、仿效模拟,形成像模像样的中国“设计风潮”,凭浩大销量闯荡世界。我们所看到的事实是,“大设计”商业的倡导者陈逸飞先生,没能用他年年亏损的逸飞集团对此指明前景,也并没有获得实际收益与预期的国际名望。

  对于这个每年迅速诞生一万名正规设计师的发展中国家,其设计真正为商业带来的盈利的体现方式,恐怕亟待建立一种信任。短平快的闹剧。当我们询问:我们为什么需要设计?我们需要更多思考的是:我们究竟需要怎样运用设计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倘若真要依凭设计这一创造性理想与国际接轨,赢得稳定的商战盈利,就先请爬出这潭浮华、矫饰、孤立的沼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