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工:海上“蛟龙”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中国重工,A股,日本三菱,航母
  • 发布时间:2011-10-24 14:31
  10月20日上午,记者在中国重工副总经理、董秘郭同军的办公室里看到了1:600中国第一艘航母的模型。在军工行业工作超过20年的郭同军自豪地对《投资者报》说,中国重工作为重要参与方,参加了中国首艘航母的研制改装。

  对于10月19日晚间凤凰卫视关于“中国第一艘航母进坞,水线以下出现问题”的质疑,郭同军坦言,航母的研制改装目前正按计划节点稳步推进,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航母仅仅是中国技术实力的冰山一角,而另外一个让郭同军骄傲的是中国重工参与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正是其成功完成了5000米深海实验后,让中国跻身“世界深海平台俱乐部”,而这个俱乐部目前加上中国,也只有5个成员。

  已在航母改造和载人潜水器上取得良好成绩的中国重工还会在海上有更大作为吗?郭同军说,“未来将进一步提升高端装备产业的比重。”

  提升高端装备产业比重

  中国重工是A股市场上首家获得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批准的上市公司,拥有国家重点军工企业11个,是迄今中国资本市场年度收入、净利润、净资产规模最大的军工类上市公司。

  此外,中国重工控股股东中船重工集团拥有完备的舰船研发体系,拥有中国最大的工程技术科研队伍,科研人员近4万人,其中两院院士12人,为中国重工研发方面提供坚实的后盾。据了解,为抵御船舶行业周期性波动的经营风险,中国重工在不断稳固军品业务和传统船舶业务的同时,依托自身长期积累的国家级技术、人才优势,强力提升高端装备产业比重。

  中国重工计划未来4年进一步降低民船业务比重。根据中国重工2011年半年报显示,军工和海洋工程占营业收入的12.5%,而民船制造占营业收入49.17%。而中国重工的“十二五”初步规划是,军工和海洋工程将占营业收入的18%,而民船造修、拆解和配套占36%。

  中国重工的海军装备、海洋工程、舰船装备、高技术船舶、重大能源装备、特种交通装备均属于高端装备制造范围,2010年营业收入达到320亿元,占总收入的60%。

  其中,中国重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相较国内其他企业优势突出,是唯一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其他梯队的海工装备生产企业都是采用生产许可证的方式生产。郭同军表示,因为造船业覆盖比较大,在国民经济112个行业中,中国重工占了97个。

  尽管海洋工程技术门槛高,然而相关企业正迎来产业发展的重大利好。10月10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司船舶处处长由淑敏表示,工信部已编制完成《海洋工程装备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有望在年内公布。这个消息一出,立即引发资本市场的关注。

  海洋工程业务快速提升

  依托国家“863”计划,大股东中船重工集团为主研制的蛟龙号已经成功完成-5188米海试,明年底将进行-7000米海试。届时将具有勘探与开发全球99.8%海域的能力。中船重工集团将代表国家成为国际深水俱乐部成员,且探测与开发深度已超越日、俄、美、法4国(6000米级深海载人潜水器)。

  中国拥有473万平方公里海域,世界公海海域约2.3亿平方公里,待开发空间广泛。

  由于陆上油气资源开发潜力日益缩小,未来全球油气勘探开采活动将逐渐向海上尤其是深海地区转移,由此将推动钻井平台、生产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需求的增长。

  根据资料显示,当前全球原油开采量中,有32%~33%来自于海上;而在现有海上油气田中,仅11%是水深200米以上的深海油气田。

  IEA(国际能源机构)报告指出,截至2007年底全球已探明但未开发的油气田有50%位于海上,而USGS(美国地质勘探局)则预测未来待探明的油气资源中,将有63%来自于海上,其中深海占27%。

  据有关机构测算,未来10年中,全球海洋工程装备的年均市场容量有望超过1000亿美元,而在过去10年中,这一数字的年均值在200亿~300亿美元(按新接订单量和造价估算)。海工装备的制造和造船工艺有相似之处,因此在全球范围内来看,海工装备的制造主体多为造船企业。

  过去10年中全球造船产业实现了大规模向中国转移,从目前中国重工、中远船务、中集来福士等所握订单来看,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有望再次实现转移。根据国家能源局等有关部门的规划,中国在全球海洋工程市场中的份额将有望从目前的5%上升至2015年的20%。

  将日本三菱业务视为标杆

  中国重工在全球范围内的标杆企业是日本三菱重工和美国GE公司。郭同军表示,中国重工业务模式与三菱重工相似,发展目标则是GE公司。三菱重工,是日本最大的军工生产企业。三菱重工生产的装备,如F-2和F-15J型战斗机以及90式坦克,在航空自卫队和陆上自卫队中都起到了核心作用,在海上自卫队,三菱重工则建造了近一半的潜艇和三分之一的驱逐舰。

  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重工与其标杆公司的业绩对比是:中国重工收入539.3亿元,净利润43.02亿元;GE公司9948.02亿元(主要收入来源是航空发动机),净利润806.58亿元(2010财年);三菱重工2072.4亿元,净利润9.98亿元(2010财年截止日为2011年3月31日)。

  截至2011年3月31日,中国重工市值1209.52亿元;GE公司市值13959.69亿元;三菱重工市值3096.92亿元。

  中国重工未来随着集团资产持续注入,以及公司大力进行业务转型,营收和利润会进一步提高。中国重工预计,到“十二五”期末,总收入增长近3倍,市值增长接近2.5倍,将与三菱重工目前水平接近。公司营业收入有望达到1400亿元,总市值3000亿元,PE27.8。

  中国重工目前手持钻井平台订单9艘,额度超过117亿元,大多为自升式钻井平台,还有超过100亿元签订了意向合约的订单待确定。

  截至2011年上半年,中国重工海洋工程收入为5.10亿元,毛利率为28.55%,公司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真正实现海洋工程产业化并已经盈利的海工装备建造厂商。

  《投资者报》记者 刘秀丽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