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同军:好名声来自海外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郭同军,中国重工,海洋工程
  • 发布时间:2011-10-24 14:46
  中国重工(601989.SH)副总经理、董秘郭同军最近心情不错。

  日前,国家发改委正式出台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工信部牵头起草的《海洋工程装备中长期发展规划》也即将出台。中国重工作为国内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引领者和行业老大,手握海工订单超过百亿元,无疑将成为最大的赢家。

  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昆明湖南路72号中国重工的会议室中,就时下备受资本市场关注的海洋工程等高尖端装备领域的发展情况,郭同军接受了《投资者报》的独家专访。

  国内海工产业链最完整

  《投资者报》:国家相继出台支持海洋工程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对国内海工产业有何影响?

  郭同军:海洋工程装备作为国家“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国务院和发改委、工信部等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

  目前,海上油气资源和其他海洋资源开发对海工装备的需求强劲,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向中国转移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中国重工作为国内海洋工程装备开展业务最早、综合技术能力最强、产业链最完整、经济效益最好的领军企业,已经积累了30多年的海工研发制造经验,创造了国内海洋工程装备建造的多个“第一”。

  《投资者报》:中国重工在海洋工程领域的规划布局如何?

  郭同军:公司目前下属32家子公司,再加上2011年4月12日再融资预案中即将注入的7家子公司,在这39家公司中有30家涉足海工装备研发制造,覆盖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上除石油化工模块外的所有环节,尤其在半潜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FPSO(浮式生产储存卸货装置)以及海工勘探装备等8大系列海工配套装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投资者报》:一个钻井平台需要多少钱?海洋工程制造周期多长?

  郭同军:自升式钻井平台一般需要1.2亿~2.5亿美元,国际第6代半潜式钻井平台价格在4亿~7亿美元之间。钻井船比较贵,需要4亿~8亿美元,甚至更高。周期长短要看平台的复杂程度而定,首制钻井平台从生产设计开始做起大概18~24个月不等,加上概念设计得超过3年。

  《投资者报》:为什么部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的盈利状况会出现“叫好不叫座”的情况?

  郭同军:海洋工程的附加值和毛利率是比较高的,但是技术难度也大,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管理经验,一般要经过5~7年的“交学费”过程。我们注意到,国内同行业其他上市公司的海工业务出现了较大亏损,这主要是技术和经验积累不够等原因造成的。中国重工2010年海工毛利率为16.34%,今年上半年海工毛利率为28.55%,应当讲跨过了技术关,这是因为我们有30多年的经验积累。

  国内独拥自主知识产权

  《投资者报》:中国海洋工程目前的技术水平发展状况如何?

  郭同军:我们是国内唯一拥有钻井平台装备生产知识产权的企业,同行业中,除了我们已经盈利外,其他海洋工程企业基本上还处于亏损状态,一般依托于许可证生产。振华重工的母公司在国外收购F&G公司,现在部分技术依托于该公司,要实现自主研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他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大多数还是依靠欧美的设计公司。中国重工已经实现了从概念设计、详细设计、生产设计到建造安装的全过程的自主知识产权。

  《投资者报》:与国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相比,国内企业的弱势是什么?

  郭同军:国内企业最大的不足是研发能力弱于欧美,也落后于韩国和新加坡,国外海工产品的概念设计远远领先于中国,概念设计是最难的。在概念设计上,到目前为止,中国重工旗下的大船重工和即将注入中国重工的武昌船舶重工是国内最好的两家企业。在海工装备方面,公司拥有超过3000人的研发团队,远高于其他海工制造企业研发技术队伍。此外,我们也在谋划未来通过收购国外海工设计公司来弥补不足,进一步巩固海工装备领域的技术优势。

  《投资者报》:中国重工能够实现批量生产的钻井平台有哪些?

  郭同军:300英尺、4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已实现批量交付,目前公司拥有300英尺、4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国际第六代3000米水深半潜式钻井平台的自主知识产权。5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研发、立柱式钻井平台研发已经列入国家科研计划,并得到工信部的资金支持,计划两三年内取得突破。

  订单主要来自海外

  《投资者报》:NOBLE在国际海油领域排在什么位置?为什么会选择你们?

  郭同军:该公司在国际上专业领域排前5位。在技术和价格方面,NOBLE(诺贝尔)都非常认同中国重工,双方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价格方面,我们比目前手持订单较多的新加坡和韩国有优势。

  《投资者报》:与新加坡和韩国企业相比,公司有价格优势是指什么?

  郭同军:主要是劳工成本和汇率。我们的劳工成本仅为新加坡、韩国企业的1/6。国外企业进入行业比较早,政策支持力度和生产效率都好于我们。再过3年左右,国外企业生产效率的优势也将被我们赶上。

  此外,我们还有汇率风险管理的优势。人民币升值对出口行业打击最大,因为中国机电出口产品最大宗的就是船舶业,我们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包括套期保值等措施,有效规避了人民币升值的风险。

  《投资者报》:除了NOBLE外,其他客户主要集中在哪儿?

  郭同军:公司海工业务的海外客户还包括Conocophillips(康菲石油)、TEXACO(美国德士古)、挪威以及亚洲的客户,海工订单95%来自海外,可以说,我们的名声是从海外市场建立的。在国内方面,中国石油和中海油是我们的大客户和长期战略合作伙伴。

  《投资者报》: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海洋工程订单的实际情况?

  郭同军:除了已经交付的订单,目前在手确定的订单是9艘/座,其中半潜式平台1座,其余为自升式平台,手持合同金额超过百亿。2009年大船重工为美国NOBLE公司建造的NDB半潜式深海钻井平台,两年前已经成功交付,该平台作业水深3050米,钻井深度10000米,这是中国厂商交付的第一座国际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目前该平台在巴西海上油田已运行两年多,情况良好。

  《投资者报》记者 刘秀丽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