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现15只“僵尸基金” 清盘线形同虚设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公募基金,清盘,私募基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5-03 13:37
从未有过清盘案例的公募基金实际上也有清盘线。但相比其他资管公司在清盘风险下的如坐针毡,公募基金就自如许多。
“不可能真清盘的,要连续60天低于5000万,而且还要经过份额持有人大会决议通过才行,过程很复杂的。”一家面临清盘的基金公司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
市场持续低迷不是头一回,以前就曾有不少基金的资产规模低于清盘线,但至今没有一只产品被清盘。“实际上,政策对公募清盘是有保护的。”另一位有清盘风险的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表示。
大部分公募基金在契约中约定,公募基金产品连续60日资产净值在5000万元以下,基金管理人应发布基金终止的公告,即所谓的“清盘公告”。
而这“连续60日”,就让公募基金大有文章可做,加上繁复的清盘程序,给了公募更多转战腾挪的空间。
与阳光私募相比,公募基金有更强的资金实力、客户关系,因此在面临清盘压力时,公募基金往往会采用机构定向大单救援、持续营销甚至自掏腰包的方法救急。而这种费钱、费心的“保面子”工程有时就连公募自己人都懒得再干下去,假如政策对公募清盘的保护放松,未来公募清盘恐怕也是不可避免。
“15僵尸”濒临清盘
为名誉好死不如赖活
据记者统计,截至一季度末,共有15只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的资产规模低于6000万元,由于接近清盘线,资产规模再下行时公司往往想办法“托底”,而上行又难有投资者“买账”,因而其资产规模大体维持在五六千万不动,被业内形象地称为“僵尸基金”。
这“15僵尸”包括:信诚全球商品主题、申万菱信盛利强化配置混合、长盛环球行业股票、景顺长城大中华股票、天治趋势精选混合等。
不难看出,QDII是濒临清盘的大头。
早在2007年,第一批出海的QDII基金曾深度套牢了一批投资者,虽然今年以来QDII最高收益率超过15%,但依然难改赎回局面。上述信诚全球商品主题就因大量赎回而使资产规模缩水至4399万元,远远跌出“生死线”。
而在所有基金中,申万菱信盛利强化配置混合自2010年二季度起,资产规模一直低于6000万元,其中有四个季度其资产规模更是逼近5000万元的清盘线。再比如国联安红利股票,该基金资产规模在去年一季度跌破1亿元后,二季度末和四季度末就都跌到了5000万元以下,不过,由于其产品规模都在随后的季度中回到了清盘线上,从而躲过了“连续60个交易日”的清盘规则。
还有更惊险的。今年一季度末,天弘永定价值成长股票基金的资产规模仅剩5066万元,而2月初时,公司“自掏腰包”为这只奄奄一息的基金增加了480万元的资产净值。
“基金公司的面子很重要,出于维持品牌形象的考虑,谁都不愿意成为第一个被清盘的公司。”前述分管市场的副总这样向记者“表白”,一般而言,当清盘危险来临时,基金公司会采用寻找机构资金帮忙、持续营销以及动用自有资金自购等方式维持规模。
生命线上成立
死亡线上挣扎
规模下降有时并非业绩差的错。
“我们也很困惑,照说业绩也不是最差的,但规模就是上不去。”上述有清盘风险的副总经理说。民生加银基金公司总经理俞岱曦也曾向《投资者报》记者说过:“我们的业绩非常好,但是赎回却很大。”
去年11月,民生加银景气行业基金首发规模32亿份,自成立以来该基金回报率已经超过14%,同期上证综指涨幅为负值,可截止今年一季度末,该基金份额已跌至了4亿份。
“主要是最近两三年公募基金没有给持有人带来多大回报,弄得很多持有人见好就收,这也可以理解。”俞岱曦分析说。
大幅赎回已是公募基金濒临清盘的重要原因。
最为典型的例证是,15只“僵尸基金”中的景顺长城大中华股票,自去年9月下旬成立至今的回报率虽然高达8%以上,也远远超越大盘,但依然难改大幅赎回的命运。该基金首募规模为2.9亿元,目前只剩5100万元。
根据证监会规定,公募基金成立的条件之一是首募规模要在2亿元以上。而在弱市下,投资者赎回易,认购难,因此不惜成本保成立,成了公募基金业盛行的“潜规则”之一,而这种办法也为日后遭遇大规模赎回埋下了伏笔。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就遭遇过这样的窘境:眼看发行期结束,基金规模尚未达到2亿元的“生命线”,这时候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延期发行,要么找银行冲量。此时,正好有一家银行的支行愿意帮忙,条件是在封闭期里保面值,同时基金公司向银行弥补一定的资金成本。这么折腾下来,基金算是成立了,但一打开,这些帮忙资金就大举撤退,骤然就使总份额剩下了几千万。
而这也是许多其他公司面临的普遍状况:“在生命线上成立,在死亡线上挣扎。”
被迫过度保护
公募自叹太累
不过挣扎是挣扎,但离真的灭亡还有很长距离。
除了“连续60个交易日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清盘契约外,《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还规定,开放式基金的基金合同生效后,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及时报告中国证监会;连续2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向中国证监会说明原因和报送解决方案。
“很明显,契约和政策对基金合同终止的保护性很强。”副总表示。
法律上的保护只是其一,繁琐的程序也使得清盘几乎不可能。
记者查阅的多只基金招募说明书中均有这样一项:基金公司终止《基金合同》事项应经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决议通过。
政策上的保护加之很多基金公司不得不大力维护“面子”,清盘线便形同虚设。
不过,受到了多种保护的公募基金看似比私募和券商等要自如得多,但这些“保护”在某种程度上连身为公募的自己人有时都觉得“多余”。
有清盘隐忧的这位副总跟记者分析,按1.5%的管理费计算,5000万元的资产规模只能提到几十万元的管理费,扣除分给银行等渠道的部分,最后的利润所剩无几,连基金经理的薪水都匀不出来。
“这还不算,公司为了维持这些产品在清盘线以上,还得找帮忙资金、加大营销,都得花钱。”在他看来,“创业板都可以退市了,公募基金也应该快了。”
“未来监管部门肯定会放松公募基金的清盘条件。”某基金公司督察长说,“清盘肯定会发生,而且应该不会很远。”■
《投资者报》记者 岳永明